对“智能过度”的儿童智能手表要加强监管
文/戴先任
碰一碰加好友,可聊天可拍照,甚至还能PK相貌……市面上动辄一两千元的儿童智能电话手表,随着其内置App越来越丰富,已经逐渐成了“10后社交神器”。不过,有家长表示,这类儿童智能手表过度娱乐化的功能让他们喜忧参半。(4月9日《南方都市报》)
以前的儿童手表,只能提供定位和紧急通信联络等一些简单功能。现在的儿童智能手表功能则越来越强大,集定位、通话、社交、娱乐、学习、购物、拍照搜题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更像是一款“智能手机”。据相关机构统计,近年来我国儿童手表保持较快增长,在2020年,其销售量已经达到了2990万件。近10年来我国14岁以下儿童人口数量一直保持在2.5亿人左右,我国儿童智能手表的潜在用户还在进一步增加。
功能繁多类似“智能手机”的儿童智能手表,也带来了类似智能手机的诸多烦恼。以前家长不给孩子买智能手机,是为了防范孩子沉迷于网络,以免既耽误学习,又影响视力。现在儿童智能手表具有了智能手机的诸多功能,孩子通过儿童手表就能下载游戏、进行消费。一些学校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智能手机,却没有想到智能手表也具有了如此强大的诸多功能。对智能手表缺乏必要管控,就可能有一些孩子在课堂上通过智能手表玩游戏,或是在考试时作弊等。
另外,许多儿童智能手表对App缺乏监管和筛选,用户可以轻易搜到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部分平台还存在诱导消费、推送广告、危害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已快成为广大未成年学生“标配”的儿童智能手表,却乱象丛生,成了潜伏在孩子身边,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和损害孩子及家长合法权益的“敌人”。
儿童智能手表不能直接复制智能手机的功能,更不能侵犯广大未成年用户的合法权益,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市场监管总局去年发布了儿童手表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作为首个儿童手表国家标准,该标准覆盖了儿童手表的定位性能、通话、信息安全等方面,并提出了相关的评估和检测方法。
不能让儿童智能手表逃出监管“手掌心”。对此,要严格执行相关标准,限制儿童手表的功能,遏制相关乱象,给儿童智能手表戴好“监管手环”。儿童智能手表不能成了“坑娃”手表,不能“智能过度”“智而不仁”,不能再“不务正业”,而要回归“儿童模式”,回归保护未成年学生的初心。家长也要严格把关,帮助孩子购买适合的儿童手表,还要多陪伴孩子,多关心关爱孩子。
而不仅是儿童智能手表,诸如儿童平板电脑、早教故事机等专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产品,都存在类似乱象。去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就组织开展为期2个月的专项行动,聚焦未成年人使用频率高的短视频直播、社交、学习类App、网络游戏、电商、儿童智能设备等平台,集中解决涉未成年人问题乱象。从监管部门到App应用商店、生产企业、学校、家长等各方,都要行动起来,共同促进未成年人智能产品走向健康发展的法治正轨,回归理性与成熟。
(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
wbsp@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张齐 姜雪媛
校对 | 彭继业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51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