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漫谈中国鞋史系列篇之四十六——中国现代皮鞋始祖沈炳根

 

漫谈中国鞋史系列篇之四十六

中国现代皮鞋始祖沈炳根

清朝光绪初年,国人穿的鞋基本是布鞋一统天下,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一家做现代西洋皮鞋的鞋作坊。而在上海摊上,一个从小跟着师傅学修鞋的后生,靠着自己到布鞋作坊学来的工艺和制鞋技法,制作了我国第一双堪称现代皮鞋,这双皮鞋的制作者就是被后人尊为“现代皮鞋始祖”的沈炳根。

沈炳根是上海浦东川沙田泥塘人,在他9岁的时候父母双亡而成为孤儿。邻居吴鞋匠见这个聪明伶俐的苦孩子可怜,就收为他为徒,俩人过着与鞋为伍、相依为命的生活。沈炳根天天跟着师傅到离黄浦江不远的延安东路附近的鞋作坊干活,扫地、擦鞋、配料、补鞋等活儿干得有模有样,吴鞋匠打心眼里喜欢,俩人情同父子。

鞋作坊离黄浦江码头很近,常常有穿着皮鞋的外国水手来来往往。为外国往来的水手修理皮鞋,成为他们除修布鞋收入外的主要生活来源。各国水手的光顾,矮帮高靿、圆头方头、平跟坡跟、齐边出边等各种款式的皮鞋,令沈炳根大开眼界。旧的鞋,擦净上油如新;破帮的,配皮缝牢缝齐;掉跟的,钉上一个新掌。这些表面的“明活儿”,师傅都手把手地教会了,可许多“暗活儿”令他和师傅都一头雾水:洋皮鞋前帮的造型如何这样弹而不瘪?后帮的造型如何这样挺而坚实?帮和底的缝合针码如何这样暗藏玄机?鞋膛的形状如何这样久穿不变?沈炳根不会干的活儿问师傅,师傅没干过的活儿问谁去?

在19世纪的那个时代,国人穿皮鞋尚数凤毛麟角,名流名媛们穿的现代皮鞋都是来自洋行里西洋货。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一家做现代西洋皮鞋的鞋作坊,更何谈修皮鞋的作坊?沈炳根不懂的事儿,就想刨根问底儿问师傅,那些没处问的“暗活儿”问谁去?问洋鞋!于是,当他修皮鞋的时候就多了个心眼:能揭的地方揭开看看,明白了再粘合如初;能拆的地方就拆开看看,明白了再缝合如初;不能拆的地方就用小刀在暗处揦个小口看看,明白了再修复如初;不可揭不可拆不可揦的地方,就摩一摩、敲一敲、扎一扎、想一想,领悟了方才罢休。久而久之,对洋鞋的结构、原理、功能的“暗活儿”终于了如指掌,材料、性能、尺寸终于一清二楚。吴鞋匠对徒儿的钻劲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觉得自己的徒儿一定能干出点事业来。

有一天,一个俄罗斯水手拎着一双旧皮鞋,对吴鞋匠说:“师傅,我的皮鞋外底开绽了,别处修不来,请给我修修吧。”吴鞋匠接过这双矮帮皮鞋,只见前帮与鞋底裂开了个一寸长的口子,用手掰一掰裂口,左看右看,于是把鞋递给水手,摇摇头说:“这鞋太破了,修不来的。炳根,你来看看咋办。”

沈炳根从师傅手里接过皮鞋,掰一掰裂口,揭开了鞋垫,看一看针码,正是曾经琢磨过的“暗活儿”。于是说道:“师傅,咱就试试吧。”见师傅点头,就对俄罗斯水手说“把鞋放下吧,三天后来取。”沈炳根把洋皮鞋损坏的部位拆开,把结构搞清楚,花两天就修好了。第三天,那个俄罗斯水看到自己的鞋子不仅修旧如新,还打了亮光光的鞋油,一边比划一边用半生不熟的汉语笑着说:“真棒!真棒!比我哥哥做的鞋还棒。”一边说一边坐在马扎上穿上试试,又满意得连连点头称赞。临走的时候对沈炳根一边道谢一边说,他叫伊万诺维奇,他的哥哥过去也做过鞋,不过现在经商卖鞋了。吴鞋匠更是喜出望外,没想到自己修不了的鞋竟是徒儿修好了,老外还那么客气地谢他,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徒儿真的有出息啦。不久,年过半百的吴鞋匠因身体不支,膝下无子,就索性把鞋作坊交由炳根掌管,让徒儿自己闯荡去吧。

从此,过去不能修的“暗活儿”的皮鞋也开始修了,生意越来越好。沈炳根从无数次修洋皮鞋中学会了制作现代皮鞋的全套本领,于是就从南京路的洋行买了一双当时很时尚的“牛津鞋”打算仿制,为实现自己做洋皮鞋的梦想打基础。没有鞋楦,就用水把石膏粉调成糊糊灌进鞋膛,充满充实,干燥后取出就成了楦坯,再按楦坯砍成木楦;没有鞋样,就把牛津鞋的鞋帮、鞋底及暗藏其中的小鞋件一件件拆开,拓在牛皮纸上画出鞋样……如此照葫芦画瓢,做成了鞋帮、鞋舌、鞋眼、包头、主跟、钩心、内底、外底等部件,最后把鞋帮部件绷在木楦上,把鞋底缝在鞋帮上,完成经久不变的优美造型。沈炳根从此领悟到,把多个鞋部件进行拼装、缝合、成型、定型为皮鞋产品,正是现代皮鞋工艺的精髓所在。第二天,当他把仿制的皮鞋从鞋楦上脱下来与原装的牛津鞋一比,自己一针一线做的皮鞋竟如同丑小鸭一样难看:其鞋面,皱皱巴巴;其鞋底,倾斜歪扭;其鞋眼,高低不平;其针码,有长有短。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沈炳根的心顿时凉了半截。他一手拿起自己的“丑小鸭”,另一手拿起拿起那只未曾拆过的洋皮鞋,比一比,看一看,心想:这皱巴,如何除?这歪扭,如何正?这鞋眼,如何改?这针码,如何匀?心中似有所悟。

从此,“丑小鸭”常常在他的眼前晃来晃去,“丑小鸭”与“牛津鞋”时时在他的心里打架。一有空,就到皮革作坊问问门道,到布鞋作坊看看工艺,到鞋楦作坊学学技法,到五金商行买买工具,到缝纫行采购设备,以求千方百计地改变“丑小鸭”的形象。热熨烫,则皱巴除;鞋楦正,则鞋不歪;鞋眼圆,则鞋有神;设备精,则针码匀。沈炳根心想,只要一点点改进,一双双试验,不愁“丑小鸭”变不成“金凤凰”。

1876年的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沈炳根一手拿起自己又一双“丑小鸭”,另一手拿起那只未曾拆过的洋皮鞋,比一比,看一看,那皱巴,去除了;那歪扭,变正了;那鞋眼,齐整了;那针码,均匀了;那鞋儿,由土变洋了;那“丑小鸭”变成“金凤凰”了!他那个高兴的劲儿,像花儿绽在脸上,像蜜儿甜在心里。这是双有左有右的认脚鞋,这是双堪与洋鞋比美的牛津鞋,这是双扬眉吐气的“永兴鞋”。这“永兴”二字,是他埋在心底已久的为新皮鞋起的品牌名。

沈炳根带着他的永兴皮鞋,快步来到附近的南京路洋行,请求掌柜将这双自制的牛津皮鞋放在洋行寄售。洋行的掌柜接过牛津鞋,左看看右看看,前比比后比比,摸一摸捏一捏,说:“这牛津鞋仿的不错,但我们卖的是洋皮鞋洋品牌,国货一概不售,你还是另找鞋店吧。”

洋行不愿受理永兴鞋,沈炳根非但不觉得失望反而感到欣慰,因为洋行掌柜第一个肯定了自己的永兴鞋并不比洋皮鞋差,不寄售不是质量不好而是业务不对口。第二天,他索性把永兴鞋摆在作坊门前的架子上,还写了“自产自销永兴鞋”七个大字。没想到看的不多,问的人更少。原来,穿布鞋的普通百姓穿不起皮鞋,穿皮鞋的有钱人看不起国货。正当沈炳根发愁销路的时候,伊万诺维奇帮了大忙。当他看到那几双崭新的牛津皮鞋时,以为是从国外进口的,当得知是沈炳根的手艺时就赞不绝口地说:“在海参崴也买不到这样好的皮鞋,太棒了。”说着无意听者有心,沈炳根忙说:“即然这样我们合作好啦,请你在海参崴找销路,我就按时按样供货,你看怎样?”。伊万答应回去与他哥哥商量一下。一个月后,伊万陪着他的哥哥找到沈炳根,签订了合作协议,按客商提供的鞋楦先做100双试销。

沈炳根找到了皮鞋销路,信心倍增,随即在当今的溪口路开办了“永兴皮鞋公司”,按质按量完成了第一批定货,从此打开了销路。到了民国初年,永兴皮鞋的月产量达到了一千多双,皮鞋生意蒸蒸日上。不料,俄国经销商因战争爆发而失去联系,永兴公司的巨额货款付之东流,血本无归。沈炳根在钱庄逼债和皮鞋销路断绝的双重打击下,吞金自杀。他的徒弟们把师傅埋葬在浦东川沙田泥塘,墓碑上写着“中国现代皮鞋始祖沈炳根之墓”。

辛亥革命后,帝制崩溃,西洋货充斥上海滩,革履西装大行其道。此时此刻,宁波鞋商余华龙发出了“振兴中华皮鞋”的疾呼,率先在南京东路创办了“中华皮鞋公司”。余华龙原本在洋行卖过鞋,将沈炳根生前培养的技师和员工悉数聘用,自产自销的中华牌皮鞋很快风靡上海滩。为了与洋货一决雌雄,时尚鞋款从意大利进口,上乘鞋料德国供货,产品质量与洋鞋无异,特别是“上门定制”和“包修、包退、包换”的特色服务令洋行的鞋商一筹莫展。

中华牌皮鞋质量上乘,款式更是异彩纷呈。三接头式、内耳式、外耳式男皮鞋,酒杯跟、调羹跟、水晶跟等高跟女皮鞋,更成为不同身份人士的标志性产品。“五四运动”以后,精于商机的余华龙审时度势,先后在《申报》和《新闻报》刊登“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穿中华牌皮鞋”的广告,更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孙中山、蔡廷锴、张学良、蔡元培等社会名流更是到中华皮鞋公司登门祝贺和支持。影星胡蝶,阮玲玉等名媛还带头穿上了中华牌圆口高跟皮鞋,与高领开衩旗袍相搭配竟成为上海滩一道靓丽风景线。

中华牌皮鞋火爆市场,海内名扬,但也没有忘记永兴皮鞋的创始人沈炳根,鞋界不仅尊他为中国现代皮鞋的始祖,还称他为制作中国第一双现代认脚皮鞋的先行者。

作者:全岳

编辑:王克林

原载:《西部皮革》杂志2017年2月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53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