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能手表4项功能藏陷阱,如何守护孩子“手腕上的安全”?
来源:【生命时报】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首席代表 崔民彦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高嘉悦
“你们在哪啊,我去找你玩”“我们在楼下呢,快来!”“我们碰一碰加个好友吧”......在北京市某小区内,“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看到一群小朋友手腕上戴着智能手表,玩得不亦乐乎。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受到家长和孩子的青睐。然而,在方便家长联系孩子的同时,功能冗余、诱导消费、侵犯隐私等令人担忧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儿童“手腕上的安全”亟待守护。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首席代表崔民彦表示,最初儿童智能手表是简单的定位器和电话的结合,其目的是防止儿童走失被拐。目前,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不断延伸,除了定位、接打电话外,还可以加好友、微聊、视频通话、拍照发好友圈、留言评论等。很多儿童智能手表还内置益智游戏和支付功能,从“定位手表”成为“社交神器”,由防护用具演变成生活工具,隐患随之而来。
添加好友无安全限制,存在隐患
只要碰一碰或是摇一摇儿童智能手表,就能添加陌生人为好友,发语音、图片、表情包,进行视频通话,也有类似微信朋友圈的功能,发朋友圈、评论集赞。很多家长反映,经常能看到孩子用手表聊天。崔民彦表示,儿童过早开展“网络社交”有着一定的危害,可能导致网络成瘾。如果添加的好友是陌生成年人,尤其是异性,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只有同品牌的手表,才能碰一碰加好友,每隔一段时间就升级加入新功能,出新款,会激发孩子们的攀比心理。
游戏太多,容易让孩子沉迷
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学习,是很有创意的想法。但儿童手表这一载体比较特殊,尤其是一些连成年人都容易上瘾的机制被植入到儿童手表里,让缺乏分辨和自控能力的儿童沉迷,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视力变差、睡眠不足等问题。
诱导购物消费
儿童智能手机的使用群体为3周岁至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却有红包支付、购物等功能。崔民彦表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缺乏对钱的把控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被广告推送或游戏内容吸引,进行购物或充值消费。
泄露个人信息
一些版本较老、配置较低的儿童智能手表缺乏隐私设置,各种App安装后无须用户授权,就可开启多种敏感权限,远程获得孩子的位置、人脸图像和对话等信息。一旦有不怀好意的人侵入手表,家长的“省心神器”就变成偷窥孩子的“跟踪器”。
崔民彦认为,智能化确实会让生活更便捷,但大人便捷和小孩便捷是不一样的,有些“儿童便捷”不要也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首先,要加强行业审核与监管。相关部门应对市场上所有的儿童智能手表进行信息安全性指导,发布行业信息收集标准并指导数据应用范围,加强对儿童智能手表和应用的审核和整改,发布产品设计与推广的指导规定,让企业在开发相关产品时有法可依、有矩可循。如可通过相关规定,取消儿童智能手表中的购物功能、明确要求其中的游戏设置取消加好友功能等。
其次,儿童智能手表的厂家设计产品功能时,应有所加减。所有功能的设计应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其实际需要。例如,可增加家长后台监管功能、设计分年龄段的智能手表,关闭低年龄段孩子碰一碰加友功能,或是需家长同意才能通过好友以及下载游戏等。
最后,家长要起到引导、示范以及监管的作用。建议可买最简单功能的智能手表,并控制孩子的佩戴时间和地点。家长应和孩子沟通好智能手表的作用,只用于定位以及突发事件时沟通。回家时要让孩子取下手表,并形成习惯。引导孩子通过提升正确的社交能力、丰富业余爱好、增加趣味活动等,建立健康互动的交往关系,有意识地多提供“现实社交”。
责编:罗榕
主编:张瑾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54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