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守护天使”变“偷窥神器”?儿童智能手表乱象亟待解决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钟雨欣 南方财经全媒体 见习记者冯恋阁 北京、广州报道

“某某牌的电话手表是孩子社交圈的通行证,我家娃非要买,说不用它的话很难交到朋友。”“现在的儿童手表太多乱七八糟的功能,孩子午睡偷偷用它听音乐、看小说,防不胜防。”

“碰一碰”加好友、群聊、视频通话、发朋友圈、线上支付……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愈发丰富,获得不少孩子的青睐。不过,在社交平台上,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表达了对于儿童智能手表的担忧,其中,娱乐沉迷、诱导消费、隐私泄露等问题被“集中吐槽”。

初心“变味”?

“小学生基本人手一个或两个智能手表,有时候出新款还会再买。孩子们之间常用手表发语音、打电话、玩游戏,还可以看行走步数。”广东深圳某教育机构的廖老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观察。

她表示,自己及其他老师在教学时经常遇到学生频繁使用智能手表娱乐聊天的情况,为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老师们会设置一片专门的区域作为手表的“停机场”,以便集中管理。“各种各样的智能手表铺得满满当当,粉的紫的蓝的……场面挺壮观的。”

多位受访教师提到,低年级的学生群体是智能手表的主要目标用户。“小学生的家长买智能手表主要是为了确认孩子安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某中学任教的赵老师表示,孩子进入中学后,手表的使用率会有所降低。“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学生使用智能手表的比例大概在20%。”

据中国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目前中国5-12岁的儿童数量约为1.7亿,智能儿童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基本上3个孩子当中,就有1个孩子拥有智能手表。其中,智能手表在城市儿童的市场普及率至少过半。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陈强律师告诉记者,目前的儿童手表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拥有定制系统的儿童手表,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孩子定位及与家长联系,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安装应用程序。第二类是具有手表外形但运行完整智能操作系统的设备,这类设备可以安装SIM卡,且能够自由下载应用程序,可以理解为是一台手机设备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儿童智能手表的价格大多在两百余元至近两千元区间,随着功能的迭代丰富,价格也相应增高。不少型号的手表预装了聊天软件、故事歌曲、字典题库、AI助手等应用,孩子在使用手表聊天时可以选择视频、语音、照片和表情包,并且能在“好友圈”分享日常、点赞评论。

一个问题横亘眼前:当低龄的未成年人群体面对儿童智能手表眼花缭乱的社交娱乐功能时,是否有足够的自控力和辨别力?

答案是明显的。在相关商品评论中,记者看到,不少购入智能手表的家长表示“只想买个能打电话和定位的,功能太多担心孩子会玩上瘾”。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石佳友指出,对于家长而言,购买儿童智能手表的目的主要是与孩子及时取得联系、确认其安全状况等。但是,近年来此类产品的社交娱乐功能逐渐成为“卖点”,存在着较高的风险隐患。

“儿童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对于自身权益可能受到侵害的风险往往认识不足。”石佳友说道,“部分厂商大量拓展相关功能边界,试图将儿童智能手表变成微型手机,实际上偏离了产品的初心。”

诱导消费现象频出

“小朋友,请用爸爸妈妈的手机扫码,开通手表铃声VIP。”据媒体报道,河北邯郸的一位消费者曾在自己为孩子购买的智能手表中发现了这段语音,认为商家有误导消费的嫌疑。

随后该手表厂家回应称自己只生产硬件,此语音提示来源于第三方音乐软件,已和软件方沟通,停止此类不妥行为。

实际上,儿童智能手表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现象,一直被广泛讨论。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记者输入“儿童手表”“诱导消费”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有不少消费者反映相关情况。其中,手表软件乱扣费、诱导儿童拿家长手机付费等问题频出。

“游戏只需要扫二维码就直接扣费,导致孩子几分钟花费千元,几天时间扣费三十次,直接扣款5970元。不知道消费模式,该软件还没有售后电话。”一位消费者如是投诉。在其提供的相关截图中,近两分钟的时间里,软件扣款8次,每次199元。

无论是预装App还是用户从第三方自行下载的App,作为平台而言,儿童智能手表都负有监督和管理责任,需进行必要的审查。如发现不合规的行为,要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要求整改、下架等。”石佳友表示。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针对相关App乱扣费的问题,陈强表示,由于未成年人本身并无支付账户,费用一般通过监护人的支付账户进行扣除。“实际上,不论未成年人使用哪一类网络服务,其法律性质都是与服务提供者订立合同关系。但是,使用儿童手表的未成年人群体年龄普遍较低,他们往往不具备或仅具有有限的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也不能成为订立合同关系的主体。”

石佳友也指出,作为智能通信终端,儿童智能手表要特别注意加强身份鉴别,及时识别未成年人。出现消费行为时,手表需要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进行提示告知,而不是在未经确认的情况下直接扣款。若存在儿童擅自支付消费的行为,家长有权否认其效力,要求相关商家退款赔偿。

此外,陈强还观察到,在一些案例中,儿童智能手表的开机页面会要求家长另行购买专用SIM卡的物联网套餐,否则无法使用设备,但在手表商品介绍页面却只字未提需使用专用SIM卡的相关信息。“此种行为涉嫌违反《电子商务法》相关规定,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隐私泄露暗藏风险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儿童智能手表消费调查报告》显示,除部分产品存在违规扣费,诱导未成年孩子消费的情况外,儿童智能手表的信息安全隐患也亟需引起重视。

据上述报告,17.11%的消费者表示遇到过儿童智能手表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32.89%的消费者表示希望可以针对儿童智能手表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手表的信息安全性。

去年的央视“315晚会”也曾曝光过相关问题。部分低配儿童智能手表无需用户授权就可以拿走定位、通讯录、麦克风、摄像头等多种敏感权限,成为行走的“偷窥器”。

报道指出,“315信息安全实验室”测试了一款有着“10万+”销售记录的儿童智能手表,同时工程师将一个恶意程序进驻到智能手表中,实现了对这款手表的远程控制。在此情况下,儿童的行动轨迹、人脸图像、通话记录等隐私信息可以被轻松获取。

“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儿童智能手表相关企业作为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坚持最小必要的收集原则。在处理此类信息时,应当取得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明确同意,并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石佳友表示。

此外,他特别强调,不建议儿童智能手表承载人脸识别功能。“人脸信息具有特殊属性,属于活体数据,又被称为‘生物密码’。人脸识别虽然有便捷性和高效性,但若遭遇泄露或冒用,会给当事人带来人身财产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需坚持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儿童作为典型的脆弱群体,一旦人脸信息被泄露,可能将产生长久的、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石佳友说,“科技发展需要坚守伦理底线,不应对未成年人进行人脸识别。”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1月,国家标准GB/T41411-2022《儿童手表》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发布的首个儿童手表国家标准,对儿童智能手表的静态定位、通话、电磁辐射、信息安全等提出了全面细致的要求,让儿童智能手表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有据可依。

在信息安全方面,该标准规定了系统升级功能、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和个人信息保护等内容。标准明确指出,儿童智能手表应具有基本的个人信息保护要求,包括:应明示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等规则;应在征得用户同意后收集、存储和使用个人信息,对于敏感个人信息,应征求用户的明示同意;应仅收集、存储和使用业务必需的个人信息;应禁止未授权访问和使用个人信息;应保障用户更正、删除个人信息,以及注销账号的权利等。

石佳友从多方协同治理的层面出发,建议监管、行业、家校形成合力,推进儿童智能手表市场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工信、网信、市监等部门应加强监管,引导相关企业将未成年人保护措施落实到位。此外,行业自律的作用不可忽视,应主动拥抱合规,对产品严格审核、定期调查,推进行业安全标准建设,将未成年人保护意识融入到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学校、家庭则需重视对儿童加强宣传教育,提升他们的信息辨别能力和风险意识。”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5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