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算井子边防派出所:走进群众的心窝子

 

“天上无飞鸟,地下不长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句话描述的是内蒙古最西端、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景象。

就是在这样一个绝大部分地区不通长途电话、不通班车、更不通邮的地方,一个不见绿色、不见人迹、不见四季变迁的区域,阿拉善盟支队算井子边防派出所的民警们在此已坚守了43年。

四十三年如一日,在这几近荒无人烟的地方,算井子边防派出所的民警们时刻将牧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他们在维护祖国边陲治安稳定的同时,还成为了当地牧民的贴心人。不管是夫妻不和、邻里闹矛盾,还是解救迷失在戈壁荒漠的旅客、帮外来务工人员讨回被拖欠的薪水,大事小事都会有他们的身影。说起他们的事迹,当地的牧民说:“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正是他们的坚守和付出,算井子边防派出所被当地群众称为“母亲派出所”。

学蒙语、剪驼毛,民警走进群众的“心窝子”

算井子边防派出所教导员张礼元(右)帮助牧民提水饮羊。算井子边防派出所供图

算井子边防派出所成立于1971年,是内蒙古边防总队最西部的一个派出所,肩负着102.79公里边境线和2.1万平方公里边境辖区的治安管理任务。

辖区的常住户绝大多数是蒙古族群众,汉族民警一下管区,牧民发现听不懂蒙语,就不爱答理。

为了与牧民群众说得上话,交得上心,算井子边防派出所把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一项硬任务,通过蒙汉民警结对子、收听蒙语广播等方法,让汉族民警学会了蒙语,熟悉了蒙族群众的风俗习惯。

在常年的走包串户中,有的民警还学会了接羔子、剪驼毛等牧区活计。这些本事看似技术含量不高,在那里却派上了“大用场”,不仅打开了牧民的“话匣子”,而且真正让民警们走进了群众的“心窝子”。

“群众工作无小事。只有真心为群众办事,边防官兵在群众心中才有位置,派出所的群众基础才会稳固,我们的群众工作之路,就是一条心系群众、真情为民之路。”算井子边防派出所的民警张朕说。

陶斯娜是一位71岁的孤寡老人,家住算井子边防派出所附近,自1998年丈夫去世后便无依无靠。15年来,派出所的民警们始终照顾着她,送米送面、劈柴烧水、洗衣做饭。老人把民警们称作“兵儿子”。

2010年的一天,老人突然变得心事重重,在追问下才道出原委。原来,老人小时候被送给这里的一户牧民收养,古稀之年,有了寻亲的念头。凭着老人家中留存的一张老照片和她依稀的记忆,派出所开始了漫长的找寻工作。后来在甘肃金塔县公安机关的协助下,终于使陶妈妈与失散多年的弟弟重逢,了却了老人的一桩心事。当时,老人泣不成声地说:“想了一辈子,盼了一辈子。今天终于与家人团聚了,我死也瞑目了。”

主动问计群众,组建治保会、安全生产委员会

算井子边防派出所的民警们帮助牧民垒羊圈。算井子边防派出所供图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黑鹰山地区由昔日“无人区”一下子变成了厂矿云集的“繁华地”。随之而来的,则是纠纷案件不断,引起当地企业与群众的不满。

这里最多时有23家矿产企业,爆炸物品日均使用量近5吨,外来务工人员更是来自全国18个省市,流动量达5万余人。

2010年8月,派出所接到庆华矿业公司连续发生职工财物被盗的报案后,立即赶到现场调查取证。通过群众提供线索,1天内就锁定了嫌疑对象邓某。在“攻心战”下,他交代了3起盗窃的犯罪事实。案件虽小,但事关民心。案件成功侦破后,外来务工人员无不拍手称快。

依靠群众尝到甜头后,派出所趁热打铁,主动问计群众。先后组建起治保会、安全生产委员会等群防组织,布建了治安信息员和联防队,全面加强社会面管控。几年来,通过群众提供线索,妥善处置各类纠纷67起,成功破获刑事案件6起,抓获网上在逃犯2名,连续3年实现了警务区外来务工人员发案率下降,危爆物品“零流失”、安全生产“零事故”、外来人员“零上访”。

在依靠强大民力的同时,派出所不断升级军警部队联勤模式,建立起了“情报主导、全面设防、有效管控、精确打击”的立体打防控机制,极大提高了管边控边的能力。

2011年4月1日,派出所与驻地解放军边防连队开展二季度联勤行动中,在辖区边防公路抓获4名企图偷渡人员。经过办案人员的缜密侦查,成功破获一起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境案,抓获“蛇头”在内的组织运送者4名、偷渡人员4名,这起案件被公安部边防管理局列入了“2011年度十大侦办优秀案件”。

当地群众的“母亲派出所”

算井子边防派出所民警张朕在全国开展巡回宣讲报告。算井子边防派出所供图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你对群众好,群众对你亲。”这是张朕对这些年服务群众工作的生动总结。

每年的大年初一,常有牧民群众走上几十公里也要来所里拜个年,还把民警们誉为戈壁“十大员”,把派出所称为“母亲派出所”。

有一名老民警调走前,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拉着他的手说:“你们领导来考核你,我没把你说得太好,不是对你有意见,只是舍不得你走!”听到这话,大家心里都热乎乎的。

为了“零距离”服务,派出所坚持“矿山开在哪里,民警就跟在哪里;矿工走到哪里,办证台就立在哪里;工棚搭在那里,维权岗就设在哪里”。探索了见到、听到、手到、心到“四到”矿区群众工作法,将警力撒向矿区的同时,建立了外来人口服务中心和流动党员之家,推出了温馨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民举措,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需求。

为了进一步创新管理服务模式,派出所依托矿区互联网,借助QQ群、警务微博、微信等新兴通讯手段,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及时为群众订购车票、传送务工信息。

3年来,派出所先后介绍125名务工人员到企业工作,为560多名工人讨回拖欠工资1000万余元,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政策咨询480余次,帮助58名外来务工人员顺利返乡。

2005年,算井子边防派出所被公安部命名为一级派出所;2006年,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军区表彰为“文明单位标兵”;2011年,被内蒙古自治区边防委员会表彰为“边防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被公安部表彰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并荣记集体二等功,被公安部边防管理局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2013年,被公安部边防管理局表彰为“爱民固边先进集体”,被内蒙古边防总队表彰为“标兵党支部”; 2014年,算井子边防派出所被授予“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3年坚守边陲,这些荣誉已化作算井子边防派出所民警们脚下新的起点,他们重新定义基层派出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他们播撒正义与温暖进入沙漠戈壁的一村一户,他们树立起边防官兵服务群众的崇高标杆,他们永不停下的脚步将走得更远。(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晗)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57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