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上功夫”了得!子承父业,岳阳古稀老人坚守剃头58年
岳阳日报全媒体讯(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君)夏日的清晨,甚是凉爽。摩肩接踵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辆,反映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在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白石岭路居民点公交站牌旁的人行道上,一位白发老人,正专心致志给人剃头。这位老人名叫刘正云,已75岁高龄。虽是“露天理发店”,可前来剃头的人可真不少,一上午,刘爹连坐着歇歇的时间也没有。
“我已经剃头58年了。”看到记者来采访,刘爹十分热情,侃侃而谈。刘爹1944年出生于岳阳临湘市,上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刘爹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帮人剃头的。刚初中毕业后,在家人的劝导下,年仅14岁的刘爹便开始跟着父亲走街串巷,吆喝剃头。“我们那个年代都是挨家挨户去走,一个村里10多个队,都要跑到。”刘爹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剃头算钱都是按年算的,一个人一年2块钱,至少10天去帮对方剃一次头。后来,村里大队将手工业集中后,剃头不再收钱,而是算工分。“跟着父亲打了10多年下手,后来,我一天也能赚15工分。”
刘爹回忆道,工分都是能分粮食的,当时除了基本口粮外,赚的工分多,粮食也就多。
改革开放后,刘爹一家举家迁到了岳阳,并在康岳花园开了家理发店,这一干就是28年。期间,刘爹也带过不少徒弟。2011年,刘爹一家又搬到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白石岭居民点新建的房子内。“在屋里坐不住,到外面来剃头,老人家多,还能散散心。”后来,只要天气晴好,刘爹便会挑着他的担子,来到白石岭路公交站牌的人行道上,开始“工作”。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设备简陋,可物件齐全。一把椅子,可立可躺,一个简便柜子,最下面一层放着毛巾、中间放着肥皂等物件,最上面便是剃刀、梳子等理发工具。柜子上方挂着的镜子,让这个简易理发台更实用。为了方便顾客清洗,刘爹还带了一桶冷水、一个开水瓶、一个不锈钢盆。每次理发完,刘爹都会清扫一遍地面。
靠着一把剪子和一把剃刀,刘爹以稳重而又精细的“顶上功夫”,纵横“头上江湖”58年,理发费从5元、涨到8元,再到现在的10元,刘爹经历过剃头匠的“风光”,也见证了这项老手艺的没落。聊天间隙,又有年轻人来理发了。刘爹的剃刀,在顾客的头上剃来剃去,一撮撮头发的坠落,像极了无情岁月的流逝。
记者手记: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正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虽然现在理发店遍地,但许多剃头匠还在坚持出摊,坚守他们的传统手艺。而这仅仅只是老手艺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他们虽然大部分头发已经花白,大多在露天的环境里艰辛工作;虽然没有如流的顾客,早出摊晚收工,但依旧用精湛的手艺,坚守着自己的位置,捍卫手工艺的尊严。向老手艺人致敬!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