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什么时候来?山村幼儿园硬件有了 幼教成稀缺资源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上幼儿园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在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上幼儿园并非易事。目前我国只有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有自己的幼儿园,很多孩子还生活在幼儿园覆盖不到的地方。
为了让这些地方孩子也能接受早期教育,并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从2009年开始了“山村幼儿园计划”。这些幼儿园一般都是小规模,人数不足的地区设有混龄班,方便本村孩子就近入园。目前全国已有2300多家这样的幼儿园,让17万儿童受益。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是较早开展山村幼儿园计划的地区,当地的撒拉溪镇已经基本实现一村一园,一起来看看山村幼儿园给这里带来的改变。
早上七点,在撒拉溪镇的小路上,已经有三三两两身着校服的孩子向幼儿园走去。
5岁的罗晟睿也正在为上幼儿园做准备,上了两年幼儿园的他穿衣洗脸收拾书包都不用大人操心。
罗晟睿的奶奶干不了重活。这两年,他和姐姐陆续上学了,让爷爷奶奶轻松了许多,爸爸妈妈也能安心在外工作,幼儿园每学期400元的学费,对家里来说也不是很大负担。
在这里,没有送孩子大军,幼儿园大都在离家半小时步行可到达的地方,一般都由大孩子领着去上学。罗晟睿家住的这栋三层楼平常只有一楼住着老人和小孩,就像这个村子里,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留守儿童。
在幼儿园,罗晟睿有很多好朋友,不少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偶尔也像其他五六岁的小男孩儿那样调皮。
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镇龙凤山村幼儿园老师宋旭表示,家长会反映说孩子在家性格跟在学校性格是不一样的,他们在学校其实很爱跟其他孩子玩的,会跟老师开玩笑,但是在家里面就不跟大人说话。
与幼儿园紧邻着的就是龙凤小学,再过一年,罗晟睿和他的同学们将来到这里,成为一年级学生。 当地一年级的老师告诉记者,自从村子里有了幼儿园,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多了自信,少了胆怯,在学习上也明显轻松了很多。
山村幼儿园:先解决从无到有 再实现从有到优
山村幼儿园设在公办园覆盖不到、民办园不去办的村寨,与其他学前教育资源形成互补。目前在园的孩子当中,超过40%为双留守儿童,大约五分之一来自精准扶贫家庭。
在贵州毕节采访时,记者了解到,许多山村幼儿园都是利用闲置的小学校舍改造而来,这几年的快速发展让这些幼儿园的硬件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幼教老师成了最稀缺的资源。
中午时分,食堂里飘出了饭香。
今天山里起了微风,有些寒意,但即便是隆冬时节,只要不下雨,孩子们都是在外面吃饭。趁着孩子们吃饭的功夫,两位幼教老师在教室里忙碌了起来。由于大班只有这一间房,每天中午她们都要把教室变成睡房,下午再变回教室。这个山村幼儿园开了三年多,从最初的30多人到现在的60多人,孩子越来越多,可志愿者老师始终只有宋旭和杨露。
两位老师都是95后,除了上课,幼儿园里大事小事都由她们负责。虽然辛苦,但看到幼儿园条件越来越好,她们也很替孩子们高兴。回想起她们刚来时,这个幼儿园还只有一层楼,是小学闲置的教室,桌椅就是全部设备。现在二层的老师宿舍就是在原来的平房上加盖出来的。
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镇龙凤山村幼儿园老师宋旭介绍说,这个宿舍其实冬天很冷,上面的板其实是很薄的一层,冬天下雨下雪有时候会滴进来。厕所也比较远,晚上去很麻烦。
由于山村幼儿园的幼教老师没有教师编制,他们的薪资也远低于一般的幼教老师,一个月只有两千元。
杨露家距离这里有两个小时车程,每个星期光是往返车费就将近100元,一起来山村幼儿园的三个志愿者如今只剩下她一个。
龙凤山村幼儿园是撒拉溪镇条件最好的山村幼儿园。午休时,记者来到撒拉溪镇的另一家山村幼儿园,这里没有睡床,老师正带着孩子们在操场活动。虽然这座小学旧址地方足够大,但也只招了3个班,优先满足5到6岁孩子的入园需求。
在山村幼儿园的运行成本中,只有20%花在基础设施上,而对志愿者的补贴和培训占到了总成本的50%以上,但幼教志愿者招不满的情况在全国都很普遍。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表示,最紧迫的是要配一个老师,先由老师先把孩子教起来,然后物质条件逐渐完善。
值得庆幸是,一些条件有限的山村幼儿园已经开始有政府接手,通过拨款将原有的山村幼儿园扩建成公立幼儿园,并逐步完善硬件条件,满足更多人的入园需求。
家访员踏遍山路 科学养育进村入户
山村幼儿园为贫困地区4-6岁的孩子提供了学前教育,而对于中国农村的大量留守儿童来说,0-3岁幼儿的养育环境也并不理想。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从2015年开始推出了“慧育中国”项目。
有这样一群家访员,她们奔波在山区,让孩子和家长足不出户,就能接受每周一次的养育指导。
废纸、塑料、瓶瓶罐罐,这个装满杂物的箱子,是家访员石连碧的百宝箱。今天是石连碧要去做家访的日子,她早早把自家孩子送到学校,开始准备今天的教具。石连碧家住在贵州省毕节市大银镇上,而她家访的孩子则大多位于偏远的山区。为了不在路上耽误时间,石连碧用她做家访员两个月的收入买了这辆摩托车。石连碧说,不管什么天气,只要约好了,就不能让孩子在家等。
3岁的李昭蒙和2岁多的堂弟李昊泽是石连碧的家访目标儿童,他们的父辈都在外打工,只有祖辈在家照看。这天和石连碧来家访的还有督导员刘碧,她的职责就是观察家访员的教学和沟通方法,并课后向家访员提出改善建议。
上课前石连碧带着孩子回顾了上周的认知练习,而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是形状和大小。哥哥上课时,爷爷则带着弟弟在屋外玩耍,保证不让课程受到干扰。不过弟弟总是盼望着,能快些轮到自己。 而教会孩子只是家访员工作的一部分,把方法传授给家长也同样重要, 每次下课前,石连碧都要带家长回顾一下课上内容,接下来的一周里则由家长带着孩子训练。
李昭蒙的奶奶陈祖巧介绍说,现在李昭蒙真的不一样,他们想象力也开阔了,辨认能力也开阔了,没有学的时候就没有这么多知识,比原来还是聪明,比我以前带的那些要聪明。
课堂上一小时的欢乐温馨气氛,总是以孩子们依依不舍的哭闹作为结束。
不过,石连碧不敢再耽误太多时间,因为下一家的孩子还在等着她,她又骑着摩托车穿梭在毕节山区的羊肠小道上,越过一道道山岭,直到她的身影和发动机的轰鸣消失在山的另一头。
目前全国有500多名这样的家访员,每周奔走在家访的路上,让贵州、青海、新疆、西藏等试点地区的七千多名0-3岁孩子足不出户便有了专业的陪伴。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