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节变“流氓节”?别给民俗乱扣帽子 | 新京报快评
时隔三年,4月12日,云南“傣历1385新年泼水节”盛大“开泼”。许多游客特地赶至云南参与这一“盛宴”。在一些视频中可以看到,几位女子从站满了人的街头路过,无一不被泼到全身湿透,甚至有人直接将其电动车拦下,边大声笑边一拥而上围着泼,气氛热烈。
但据新黄河报道,对此欢乐场面,有人称是“颜值越高被泼得越凶”,还有人笑称要将水枪里装满卸妆水,更有网友质疑其是泼水节还是“流氓节”,别让美好的“泼水节”变了味。泼的虽是祝福,但也仍需适量。
泼水节可谓盛名在外的民俗了,也是当前国内少有的狂欢节。加之这是三年来第一次举办,当地居民的狂热,网络围观的热度,都把今年的泼水节置于了聚光灯下。
所谓狂欢节,就是不分男女老幼、全民参与。这当中当然有同性之间、异性之间的戏谑,尺度也必然不会像日常陌生人之间那样保持“礼貌”的距离感,而这也是狂欢节的乐趣所在。
但对其中的一些镜头与画面,不同的人们观察角度也有所不同:当地民众、外地游客、泼水节参与者、网络围观者,每个人都身处不同的语境,也会产生不同的观感。
比如,傣族民俗里认为“泼水越多越吉祥”,但在旁观者眼中,泼得眼睛睁不开就像一种“冒犯”;泼水节的参与者或许乐在其中,但当某段视频被拎出并配上某种特定的音乐,屏幕前的观者又容易产生“义愤”,认为太过分了。
这种语境差,也导致了网民对这件事的看法不一,有人觉得这是一种“羞辱”,也有当地人觉得这其实是“无差别泼水”;有人觉得女生可怜,但也有人拿出其他新闻图片,证明男性乃至路旁维持秩序的警察在这一天也都不能“幸免”。
我们不妨更理性地看待这一民俗。泼水节是个数千年传承的少数民族节日,这种打破边界感的狂欢节并不多见,但对于当地民众以及参与者来说,对这样一个传统节日是有预期的,也包括心理层面的准备。
因此,我们不必上纲上线地对其大加挞伐,甚至将之污名化,随意扣上“流氓节”的大帽子。
事实上,泼水节这种具有情绪宣泄的节庆,已经成了当地一个文化符号。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说,这种狂欢也是一种必要且珍贵的社会仪式,不仅有某种社会心理再造作用,也可以极大舒缓社会情绪。
古希腊的酒神节、古罗马的农神节,一再为后世津津乐道,其原因也正在于此。我们的泼水节也有类似特征,社会舆论在看待这个节日时,也需要将其还原到民俗语境、当地空间中去。
当然,泼水节也要面临一些“现代化”问题,比如在以往泼水节多用的是盆,并没有水枪这种“攻击性”更强的工具。那么,这样一个传统节日如何在当代社会生存,同样是个考验。
据媒体报道,泼水节前夕,云南多地就发布了相关规定文明泼水,严禁以泼水为名侮辱调戏妇女,杜绝使用汽车装载水源、高压水枪、水气球、塑料袋盛水等粗鲁泼水行为和伤害性方式泼水。
这种规定、提示都是必要的,尤其是现在的泼水节可能会有来自各地的游客参与,文化习惯上的冲突可能会加剧。面对这些问题,社会还是应当形成共识和规范,让泼水节保持一种朴素、善意的形态,也严守法律边界。
也只有这样,这个已经传承数千年的节日,才能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且传承久远。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1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