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爱焚香?是社交形式,更是艺术追求
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宋.李清照《满庭芳》
中国从古至今,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焚香的习俗,古人还把焚香做为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等十大雅事之首。因为焚香不仅可以杀菌消毒,辟瘟驱邪,去除浊气。
制香所用的原料绝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这些中药草具有安心提神的功效,制成香料后,焚烧后产生的香味可以让人静心醒神,养生保健,达到心灵的放松。
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正是由于深谙此理,很多人惜香如金、爱香成癖。
品香是社交方式
在古代,品香不仅是一种凝神清雅的方式,还是一种社交和艺术追求。
古代中国人,不仅把香用在自己身上,还会用在不同的会面场合。
官吏朝堂,朋友聚会,恋人定情都以香为使。以香为雅。
静室一炉香,虚窗一杯茶,再加上聆听一曲古琴。一柱香燃而不浊,清香无垢,似乎已经能呼吸到山野的清香了。
《梦梁录》云:“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閒事,不适累家。”
会客会友前必把家里弄得香气缭绕,聚会期间焚香,品香,赠香也是文人雅客互通友谊的一种方式,还有因寻香而相识相知的恋人,历史上相关的记录实不在少数。
▲李嵩《听阮图》中聚会的焚香场景
品香是朝堂礼仪
在汉朝,官员上朝奏事时,为了使说话时气味芬芳,口中须含鸡舌香。
《汉官仪》和《汉官典职》等典籍都记载了尚书郎向皇帝奏事时须口含鸡舌香的规定,以示尊敬,鸡舌香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口香糖这样的作用。
到了唐代,一些重要的政务场合,朝堂都会设置熏炉和香案,以至会晤结束之后,文武百官皆“衣衫染香”。
杜甫有诗云:“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描写的就是朝堂熏香: 殿上与会时香烟缭绕,以至于衣衫染香的场景。
此外另有“ 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的说法,在进士科考时也会焚香,表示礼遇有加,欧阳修就曾作诗描述这一场景:“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品香是文人聚会必备品
古代文人墨客以香赠友的典故非常多,如曹操与诸葛亮赠香还茶,冒襄与爱姬董小宛二人曾一起搜罗香香方,因“香”相知相恋。
唐宋年间中国繁荣昌盛,用香也是越来越讲究。盛唐时期品香已成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而宋代则到顶峰,焚香作为“宋人四雅”之一,甚至有文人感叹“无香何以为聚”。
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就点出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事”——烧香,点茶,挂画,插画,焚香为四事之首。
焚香时,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宁静致远的氛围跃然纸上。
▲《听琴图》北宋 赵佶
在古代,香是一种社交文化和艺术追求的存在。到了现代,熏香同样被许多人所喜好。
熏香,无疑是一件极清妙的事。它来的时候无形无影,散的时候不著痕迹,这一份“似有还无”,像极了我们缥缈的人生。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1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