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灯”盏盏引前行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一次制作灯笼的德育活动发展成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以灯笼为载体,挖掘、整合课程资源,设置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玩灯、探灯、创灯“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学习各种知识,进而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
美丽的灯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无尽智慧、精巧创意和美好祝福,与学生的生活贴合紧密。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以灯笼为载体的“灯韵”课程,是一门中国式STEAM课程。课程缘起于十余年前一次制作灯笼的德育活动,学校发现小小的灯笼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经过深度挖掘整合、不断完善深化,成为如今深受学生喜爱的“灯韵”课程。
小灯笼撑起大课程,综合实践的发展“阶梯”
怎样制作属于自己的灯笼?这项任务需要通过多学科综合实践来完成:语文课玩“灯谜”、数学课研究灯笼中的数学问题、科学课研究灯笼中的科学奥秘、道德与法治课感受灯笼文化……围绕着灯笼开发的“灯韵”课程打破了学科壁垒,将知识学习、知识运用、能力形成、问题解决等方面有机组合,在“了解灯笼”“制作灯笼”“挂灯笼”以及其他与灯笼有关的学习任务中,突出内容融合、途径融合,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和全学科的课程构建。
一、二年级以“玩灯”为主题,突出“实践、探索、积累、学习”。以一年级为例:“剪纸灯笼”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并制作剪纸灯笼,运用中国传统纹饰进行设计;“节日里的灯笼”活动中,教师带着学生了解灯笼的传说,了解挂灯笼位置的秘密(挂南不挂北)、挂灯笼数量的秘密(讲究偶数且对称)等;“舞灯笼”活动中,学生通过跳“灯笼舞”来传递情感;“数灯笼”活动中,教师嵌入数学思维、设计思维,把数灯笼与挂灯笼实践融合在一起。
三、四年级以“探灯”为主题,突出“思考、发现、深入”。以四年级为例:“趣说灯笼”和“多彩的灯笼”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调查、分享特色灯笼,了解不同灯笼的运用场景,鼓励学生制作创意灯笼;“键盘上的美文”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用电脑绘制“灯韵”宣传内容,进行与灯笼相关的整体设计;“会动的灯”活动中,教师融入科学元素,引导学生借助科学探究,让自己的灯笼动起来;“挂灯笼的奥秘”活动中,教师设置任务“设计礼堂挂灯笼方案并阐述理由”,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社会活动。
五、六年级以“创灯”为主题,实现学生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对接。以六年级为例:在“小小设计师”“做环保灯笼”“无骨花灯”等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融合多学科学习经验,设计、制作属于自己的创意灯笼;在“数字故事”“灯笼文化大家传”等活动中,学生学唱歌曲《挂红灯》,宣传灯笼文化的魅力。
各学段的课程设置层层深入,具有严谨的逻辑关系。以“灯谜”主题活动为例:一年级学生读灯谜,初步感知灯谜的特点;二年级学生读灯谜、试猜灯谜,提升对灯谜文化的兴趣;三年级学生猜灯谜,目标转为“初步了解不同灯谜的特点”,关注猜谜中的思维过程;四年级学生学习具有挑战性、文化味的灯谜,深入了解灯谜文化的发展脉络;五年级学生制作灯谜,借助之前猜谜中积累的知识,开始逆向思维自主编写灯谜;六年级学生推广、传播灯谜,引导更多人认识灯谜文化的魅力。由“读”至“猜”、由“猜”至“编”、由“编”至“传”,一个个课程“阶梯”帮助学生在关键能力方面不断进步。
小活动激发真动力,开放学习的发展“动源”
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究真理的重要动机。“灯韵”课程借助一个个学习活动,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开放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动源”。
学生在解说、介绍自己的灯笼时自豪地说:“我选择制作自己最喜欢的走马灯,灯里点上蜡烛,利用热气让灯罩里的叶轮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把轮轴上的剪纸投在屏上,图像便不断走动,看起来好像你追我赶一样。我喜欢体育课上的‘五禽戏’,决定把这个元素制作成走马灯团。”让灯笼转起来是个大问题,学生和家长一起讨论了多种方案,最终决定用石英钟机芯替代传统动力。家长欣慰地说道:“特别享受与孩子一起做灯笼的过程,我惊叹于孩子的创造力和思考力,觉得孩子很有韧劲、钻劲,很了不起。”
除了常规学习,课程还包含许多有趣的课型和活动,吸引、激发、促进学生参与到开放学习的过程中。
“灯韵”微课程。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讲给其他人:有的学生讲制作灯笼的小故事,有的学生讲解制作灯笼的好方法,有的学生搜集了某一种类的大量灯谜……学生既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分享了自己的成果和感受。
家长“灯韵”课堂。学校借助家长资源安排系列活动,如介绍灯笼历史、欣赏传统灯笼、讲解灯笼上的图案和文字等,唤起学生对灯笼文化的浓厚兴趣。
“灯韵”大讲堂。学校请灯谜专家为学生开讲座《有趣的灯谜》,运用大量生动实例讲解“小灯谜中的大学问”,包括灯谜与谜语的本质区别、结构区别、特点区别、猜谜形式区别等,以及“谜面要成文”“底面不相犯”“扣合无闲字”“成谜须别解”等特点。学校还邀请宫灯、花灯非遗传承人和民间灯笼艺人入校讲座,让“灯韵”课程从“做起来”走向“深下去”。
围绕“灯韵”课程,还有一系列属于学生的节日,包括“挂灯日”“灯谜节”“吉尼斯灯笼校长奖评选日”等,学生的眼睛明亮了,笑容绽放了,学习成果也展现出来,开放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力。
小实践撬动全素养,对接生活的发展“触角”
在“灯韵”课程中,学生的项目任务都是基于真实情境,通过各个学科的综合学习实践,探寻实现目标的更好路径。灯笼评比、挂灯笼方案设计、“灯节”中的歌舞编排、“灯韵”活动宣传介绍……一个又一个围绕“灯韵”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推动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随着学习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生开始主动寻找身边的灯笼身影。有的学生去颐和园、大观园观察灯笼,记录并画下灯笼的形状;有的学生关注身边的商场、公园、开幕庆典等处灯笼的装饰效果和象征意义;有的学生走进灯笼博物馆,了解灯笼的发展历史。一次活动中,一个学生兴冲冲地来到教导处说:“我和父母周末去商场的时候,发现他们挂灯笼的方式不符合传统,于是我给相关人员讲解了挂灯笼的讲究,他们不仅马上调整,还夸我了不起呢!”可见,学生对“灯韵”课程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灯韵”活动,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校园灯谜游园会。一盏盏学生亲手制作的灯笼悬挂于学校的各个空间,师生一起交流、品评、玩赏,既是对整个“灯韵”课程学习成果的展示,又是思维、语言、审美、文化的进一步深化实践。
除了走出班级、融入学校,“灯韵”课程还将外延拓展到社区、社会。学校为学生搭建了“非遗文化城灯韵成果展览”“敬老院幸福灯笼送祝福”“幼儿园灯韵文化传播”“社会义卖助残”等多个活动平台,让灯笼文化传播得更远。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打动人心的画面:敬老院的老奶奶抚摸着精巧的灯笼,听着学生围在身边“叽叽喳喳”嘘寒问暖,流着泪喃喃地说:“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灯笼真好看,孩子真可爱!”学生在活动中真切体会到学校校训“做幸福的传递者”的意义和价值。
小小的灯笼代表着光明与希望,“灯韵”课程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从校内到校外,引领着一批批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核心素养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