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一幅挂毯的故事——感恩的心在民族手工艺中涌动

 

新疆和田这座城,偏远。说的是距离。

和田人民心向首都北京,心想伟大领袖,这也是事实。

毛主席头像艺术挂毯

上世纪50年代,库尔班·吐鲁木骑着毛驴上北京,要见他心目中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这个故事成为一段佳话广为流传。

在毛主席接见过库尔班·吐鲁木6年后,也就是1964年6月11日这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毛主席亲切接见共青团“九大”代表时,墨玉县的劳动模范奴尔汗·艾力双手捧着她用了24个夜晚绣成的小花帽,恭敬地献给毛主席。

作为新疆和田或者说全新疆的维吾尔族群众的优秀代表,在库尔班·吐鲁木、奴尔汗·艾力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感恩。

和田解放了,“巴依”被打倒了,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但在他们心底深处,昆仑山再高,也高不过共产党的恩情;塔里木河再长,也比不了毛主席的情谊长!

领袖情结,至此在维吾尔族淳朴的群众心中坚定不可动摇。这种情结,执着并一直在延续。

我们的这个故事也发生在和田,故事要从90年代初讲起。

为领袖织像的愿望与日俱增

众所周知,和田有“三宝”:玉石,丝绸,地毯。

天上有多少块云彩,和田就有多少块地毯。把地毯比作天上的云彩,为这座不为人知的边疆小城增添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和田外贸地毯厂成立于1950年,是当时和田地区仅有的几家企业中的佼佼者,厂子里职工达到300多人,是“好大好大”的企业了。

在60年代,厂里曾组织优秀技术人员编织过一块毛主席接见库尔班·吐鲁木图案的毯子。但是编织一块毛主席单人头像并能够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毯子的设想始终没能实现。然而,这种对伟大领袖崇敬、热爱的情愫在人们心里执着着、沉淀着、发酵着……

时机成熟了。1992年厂里提出编织一块毛主席头像的艺术挂毯,统一意见后,厂里很快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图案以毛主席的标准像为蓝本,经过领导小组的反复讨论,方案终于确定了下来,下一步的工作,是确定由谁来承担这项神圣的任务。

吾尔尼沙罕与图尼沙罕勇挑重担

政治上可靠,技术上过硬,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经过反复的筛选,吾尔尼沙罕·阿不拉与图尼沙罕·吐送托乎提从全厂300多职工中脱颖而出。

35岁的吾尔尼沙罕得知厂里决定由她和另一位同事来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后,她激动得不知道该做什么才好。从工友们的眼神里她能够读懂大家向她投来的羡慕还有一丝嫉妒的目光。

当吾尔尼沙罕那颗激动的心平静下来,摆在她面前的现实困难悄然爬上了她的眉梢。

吾尔尼沙罕的丈夫是外运公司的一名司机,经常要出车。他们的几个孩子都还小,需要她照看,这个困难吾尔尼沙罕认为自己可以克服,让她放心不下的是躺在病床上的公公谁来照看?

回到家里,吾尔尼沙罕怀着忐忑的心情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公公和家人。让她没想到的是,一家人为她被选中而兴奋,为她自豪。躺在病床上的公公当即表示,要吾尔尼沙罕不要为他和家里的事分心,尽心尽力把这项任务完成好,这是全家的光荣,全家人都要全力支持才对。

吾尔尼沙罕被家人的举动所感染,她暗下决心,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一定完成好这次任务,给自己、给家人、给全厂争光!

吾尔尼沙罕·阿不拉

融情用心去编织

3月的和田大地乍暖还寒,万物只待骄阳的号角,迎接春的新绿。

在和田外贸地毯厂的车间里,吾尔尼沙罕与图尼沙罕并排坐在地毯架前,她们时而商讨,时而十分娴熟地编织着,时而认真地选取着不同花色的毛线。

转眼3个月过去,这幅毯子的下半部分已经完成了,这时,厂里又有了新的任务,图尼沙罕被抽走了,这就意味着剩下的工作就要靠吾尔尼沙罕一个人来完成了。

照片中毛主席的面部由于感光度不同存在着色差和亮度不同的阴影,让人看上去毛主席的面部很有层次感。但要把这种层次感在毯子上表现出来,那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据吾尔尼沙罕回忆,当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与照片上的色彩一致,有时一块色彩只要几克的毛线,但是为了调出这一色彩,就要反复的实验,直到满意为止。仅毛主席下巴上的那颗伟人痣,她就用了3天时间。有时,织上去了,发现不合适,就要再拆下来,反反复复……

为了解决色差过度反差大的问题,吾尔尼沙罕费尽了心血,多少个日子,食无味、夜无眠,反复实验,最后终于攻克个这个难题。她采用的办法是把不同色彩的毛线分解到最细,然后再混合到一起,这样解决了色彩过度的问题,色差的反差也就降到了最低,编织出的图案色彩更加逼真、更富有层次感。

在这3个月的时间里,吾尔尼沙罕用她对毛主席无限的崇敬与爱戴,满怀一颗感恩的心,用她的智慧和意志出色地完成这幅毛主席像艺术挂毯的编织任务。

毛主席像艺术挂毯如期完成的消息轰动了整个厂子,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当地各行业的人士也纷纷前来参观,一时间看过这幅毯子的人对吾尔尼沙罕精湛的编织技艺好评如潮,对挂毯上的毛主席像的逼真程度赞不绝口,凡见过这幅挂毯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毛主席的那双眼睛,无论你站在毯子前面的任何一个角度,你都能感觉到毛主席的那双眼睛都在注视着你。

3年后,“95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在北京举行,吾尔尼沙罕现场为出席这次论坛的国际友人展示了地毯的编织技艺。这时的吾尔尼沙罕也成长为厂生产车间的技术员,负责车间工作。

如今,吾尔尼沙罕已经退休,在她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时,眼里依然充满了光泽。

故事说到这里,大家会问,这幅毛主席像艺术挂毯现在什么地方呢?

与挂毯结缘

李恩海,热心公益慈善事业,曾在商海打拼过,现退休闲居在乌鲁木齐市。

1998年9月,当时被称为“乌鲁木齐经济贸易洽谈会”现叫“亚欧博览会”的一年一度的经贸盛会在乌鲁木齐举行。李女士到会场参观,当她来到位于二楼的和田展厅时,这幅被作为和田地区地毯的代表之作的挂毯就挂在和田的展厅里。当李女士第一眼看到这幅挂毯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她的双脚就像被粘住似的,双眼紧盯着这幅毛主席像的挂毯,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李女士突然冒出要收藏这幅挂毯的想法。

她找到展厅的负责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位负责人明确拒绝了她,这让李女士顿感失落,但她也无可奈何,只得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和田展厅。

但是,这件事就像一粒种子,深埋在李女士的心里。

再续前缘 如愿以偿

2003年,由于业务需要,李女士来到了和田,这期间她曾多次到过和田外贸地毯厂,也买过不少地毯,但她始终没有再见到过这幅毛主席像艺术挂毯。

2005年12月的一天,李女士再次来到“和田地毯责任有限公司”(原和田外贸地毯厂),在公司的地毯展厅里,她惊讶地看到了一幅毛主席像的挂毯,这让李女士惊喜万分。她立即核实了这幅是否是自己多年前在乌洽会上看到的哪幅?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后,李女士毫不犹豫当即表示要收藏这幅挂毯。

当时负责展厅工作的是阿提克木·阿巴白克,阿提克木对李女士说,这幅挂毯是展品,不出售。但是,这次李女士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定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已,阿提克木说这件事要请示公司领导。公司一位叫木合塔尔的副经理也作不了主,说这件事要请示总经理,让李女士第二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李女士再次来到地毯厂。也许是缘分到了,也许是她的真诚感动了厂长,厂长竟然答应了李女士的请求。

毛主席像艺术挂毯就要被别人收藏离开厂子的消息不胫而走,厂里的职工纷纷放下手里的工作,涌进展厅,他们要再最后看一眼这幅让全厂职工引以为荣的经典之作,因为今后他们将很难见到这幅挂毯了。

每天守护着挂毯的阿提克木更是与这幅挂毯难舍难分。她轻抚着挂毯,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失声痛哭。

有人提出与挂毯合影留念。两名职工举着毯子,职工排起了长队,逐一与这幅挂毯合影。

至此,这幅毛主席头像艺术挂毯就由一直由李女士精心收藏。

本报记者 朱红杰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4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