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了戴森耳机后,我觉得他们想掀起一场听觉革命
不少差友应该都已经知道了。戴森出了一个带空气净化功能的降噪耳机( 是的,你没看错。。。 )。全名为 Dyson Zone™ 空气净化耳机, 4 月 6 号将在中国市场全球首发。
对于这款独特的耳机,网络上的关注度特别高。不喜欢的人,那是满腹疑问。
这个造型咋这么赛博朋克?带出街的都是社牛吧?耳机为啥要做的又大又重,戴着不累么?开着空净的耳机,续航不得尿崩啊?
好多人觉得戴上这个就像是《 火影忍者 》里的山椒鱼半藏 ↓
但对于喜欢的人,戴森这款耳机简直是「 救星 」。
他们喜欢的原因可能是一次乌烟瘴气的早高峰,可能是动不动就沙尘暴的北京,又或者是长期的鼻炎困扰。
如此种种,对这款耳机的评论特别两极分化,这让世超也特别好奇,这款耳机究竟体验如何?戴森为啥想要做一款空净耳机?
为此,我们特地联系了戴森,在跟戴森资深设计工程师李家维( Kah Wei Lee )聊过后,今天世超也想带大家了解下 Dyson Zone™ 背后的故事,当然,最后也会聊聊自己使用了半个月的体验感受。
早在 2016 年的时候,戴森就想做一个可穿戴设备,帮助个人解决户外噪音污染和空气质量问题。但,该是什么形态?他们最初也不知道。
在耳机之前,他们测试过很多方案,比如做成背包的形态,比如做成单独的戴在头上的形态,但都不太满意。
反复测试中,他们发现做成耳机好像还不错,一来,耳机大家都会戴嘛,不会有额外的负担,二来,耳机的主动降噪,有助于解决户外环境噪音问题。
于是, “ 把一台空净塞进耳机里 ” 这个大胆的想法,出现了。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个想法落地的最终版本是:在耳罩里塞压缩机( 内含马达 ),空气从耳罩外部被吸入,耳罩内的滤网过滤空气,净化后的空气通过面罩流入到使用者的呼吸区域 ↓
戴森的滤网有两层,一层是静电式滤网,可以捕获 99% 小至 0.1 微米的颗粒物,包括灰尘、花粉和细菌,一层是富钾炭滤网,可以捕获城市有害气体,这样大部分城市空气污染问题都被覆盖掉了。来个大的,感受下 ↓
但在当时,戴森面对的是「 真 · 前无古人 」的挑战。就像很多网友所提出的质疑一样:
“ 空净那么多部件,怎么塞到耳机里? ” 。
“ 空净塞到耳机里?那马达的声音不吵嘛? ” 。
其实,除了「 浓缩 」和「 噪音 」难题,家维还补充了一个:「 震动 」, “ 马达运作时,会产生震动,用户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 。ok ,那咋整呢?
虽然这款耳机现在看来特别赛博,但其实这是迭代了 500 多个原型机,好几个大版本后的结果,第一代产品甚至有点简陋↓
家维告诉世超,第一代产品相当于是一次验证可行性的尝试,不在乎美观,不在乎性能,就尽全力让它先跑起来再说。
在第一代设计中,滤网在头顶,左边的耳罩是电板电池等,右边是空净用的马达,气流从头顶进来然后传输到耳罩,耳罩再通过呼吸管把净化后的空气传递到我们口鼻处。
然而,工程师们发现,在户外有风吹过来的情况下,这种送风模式达不到预期净化效果啊。。。
于是,在后来的原型机迭代中,呼吸管式改成了面罩式,通过左右输送两股风,确保在各种户外环境下都能保障有效的空气净化。
此外,工程师们发现马达运作带来的「 震动 」和「 噪音 」特别影响用户体验。怎么克服呢?
工程师们开发了一种很轻、但坚固的底架,把马达悬挂在机体的中间,这样一来,马达的震动就不会直接传导到耳机壳,有效减少了振动的传递和噪音。此外,再通过耳机本身的主动降噪能力将噪音降低到最小。
塞这么多东西进去,耳罩太重怎么办?而且重心的全部压力都在两侧耳罩,穿戴体验也不好。。。
工程师们借鉴了马鞍的设计,把电池从耳罩里 “ 挖 ” 出来,放到了头顶的两侧,而且这两侧完全没有碰到用户的头,由此实现舒适的穿戴体验。
可以看电池在哪 ~
但把空净成功装进耳机,这还不够,还得做好耳机啊。。。
对于一款耳机来说,什么样的声音是大众所喜欢的?
业内不少高端耳机,会遵循音频行业普遍采用的少数 “ 黄金听众 ” 法则,根据少数黄金听众的偏好进行开发,相对主观,一般也不会公开总谐波失真率。
家维告诉世超,但不同的音乐家的声学喜好不一样,比如电子音乐家他们做的音乐都是比较重低音的,那他们本人也可能会倾向重低音,但古典音乐家则是另一个喜好。
所以,最终戴森选择了后者,通过超过 500 次内部声学试听测试 - 调整优化,去量声定制戴森自己的声学调制。
最终做到了总谐波失真率低至 0.08%,用 “ 大数据 ” 去还原音乐之声。
再用三种均衡器设置
适配不同用户的音乐偏好
而在降噪这事儿上,戴森也有一些奇怪的执着。
众所周知,降噪分为主动降噪和被动降噪,简单来说,被动降噪就是通过更厚的耳罩阻挡外部噪声,主动降噪就是耳机采集外界噪声,然后通过电路产生一个与噪声反向的声波,去抵消噪声。
但主流降噪耳机大多是 8 个麦克风,戴森用了 11 个,其中 8 个都是用来采集声音的降噪麦克风,每秒监测周围噪音高达 384000 次。
不过现在主流的头戴降噪耳机都是主动 + 被动结合,品类已经挺成熟了。
但降噪识别范围有限,很多声音还是滤不掉,戴森就尝试做的更极致。
不同场景的噪音会有些许不同,比如高铁上会有一种超过 80 分贝的噪音,戴森就利用设备去模拟,再对比耳机在被动降噪、主动降噪等各个情况下的表现,再通过反复测试 - 调整算法,让算法能生成一个更有效的抵消噪音的音波。
在频响范围上,大多数耳机其实一般只会做到 20Hz - 20000Hz ,其实,有些人认为,人的听觉范围就是这个区域,即便超过这个范围也只是纯纯炫技。
但问题在于,由于耳机振膜的物理属性,越接近极值,耳机的频响就越差。
所以频响做宽,当音乐去到两端的时候,甚至是极大大过可听范围时,听众才能拥有更多的细节,不至于失真,出于这种较真,戴森直接把频响做到了 6Hz- 21000 Hz 。
这样听众就能享受到更为真实、丰富、沉浸的音乐体验。
这半个月以来,世超跟同事没少带 Zone 出去玩,毕竟这么赛博的产品,带出去回头率还是很高的,这里也简单聊聊自己的使用体验吧。
就我的感受来说,戴森的音质是同价位很能打的,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的「 降噪 」跟「 用户体验 」。这么说吧。
最近晚上八点的时候,办公室召唤师峡谷跟各种联机 FPS 齐飞,场面好不热闹,这对最近沉迷茶杯头的世超带来了很大困扰。除此之外,下班通勤的时候,地铁上的背景噪音也很多,需要把音乐声音开很大才能听得清。
戴上 Dyson Zone™ ,瞬间有种全世界安静了,找到一方净土的感觉。
在「 My Dyson™ 」微信小程序/App里,可以轻松把握当下环境的噪音和空气质量 ↓
而且模式切换特自然。
当我想跟别人对话时,只需要向下翻转面罩( 不需要摘 )就可以进入交谈模式,歌曲自动暂停,降噪自动转为通透,空净也自动停止,戴上一切又立刻重新开始,倍儿顺滑。
虽然耳机不算轻,但戴久了并没有压头的感觉,头戴的马鞍设计科学地分布了耳机的重量。
当然,这事儿有个前提,就是我平时就常戴这类大耳耳机,经常办公室一戴就一下午。
至于它马达的噪音嘛。。。
空净有三档,可以对应不同的环境,平时休息、走路开一档、二档就差不多了,开一档并且听歌的情况下噪音我感觉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开到三档,确实还是有声音,开启沉浸模式后就没太大感觉了,但如果有朋友跟你贴很近,那还是能听到,不过,很安静的地方也不需要降噪耳机了。。。
仔细想想,最开始,很多人觉得戴森这波纯纯愚人节玩笑。空气净化器怎么可能塞到耳机里?
但就是在各种不可能和不看好中,戴森用科技将 “ 愚人节玩笑 ” 变成现实,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用科技在城市的噪音和尘土间,“ 打造 ” 出一方净土。
这不仅是健康生活环境的一种选择,更带有科技独有的浪漫。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