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二十四节气同行之四——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记载了一年从立春到大寒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所谓的二十四节气,是十二节令与十二中气的合称。其中节代表着时间季节,气是代表着天气的变化,一个月有一个节一个气,节是每个月的交界点。在古代,二十四节气的正规名称是二十四气。分为十二节令(又称节气)和十二中气。农历每月两气,在月初的为节令,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为节令;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为中气。
二十四气是古代的农民在观察物候变化、天文星象,以及在种植劳作中总结出来的季节性规律。
二十四节气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呢?
最开始是以北斗七星的转动作为划分的依据。所以有“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的俗语流传,所谓的 “斗柄”指的是北斗七星的那根“柄勺”。
后来,随着人们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理论也不断完善。现在的二十四气则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确定。
人们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黄道)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其中,十二节气是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30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12个节气。其中,每月第一个为“节令”,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令;每月的第二个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中气。“节令”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后来,人们就把“节令”和“中气”统称为“节气”所以就成为了二十四节气。
又由于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轨迹,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就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见文章的开头部分。
也有人编成了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5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