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首都图书馆复工:从书架到屏幕到心灵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市级、区级、街道级图书馆共300余家闭馆。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北京市的图书馆最近也陆续恢复开馆了。为了保障读者的安全,目前各图书馆的开馆服务仍是有限的:预约限流的同时,内设的影剧院、活动场所、餐饮服务区、互动展示区、商品销售区等区域暂时未开放。半个月来,不少市民已经走进图书馆、回到书桌前,寻找久违的书香气息和恬静的生活滋味——

5月15日,记者在首都图书馆看到,读者有序出示健康码、测体温入馆,排队时保持着1米的安全距离。

读者排队入馆

目前,首都图书馆仅开放B座二层新书刊外借和B座三层文学图书外借服务,少儿馆暂不开放。此图为新书刊借阅室

进入阅览室,也是井然有序,座椅之间相隔1米。读者们有的在书架前选书,有的在上网课,非常安静。疫情尚未结束,首图开放了B座二层总服务台、新书刊借阅区、数字文化社区样板间和B座三层文学图书借阅区、中文报纸阅览和中文期刊阅览区,少儿馆暂不开放。

一些读者是来还书的。还书就不需预约进馆了,在首图北门24小时城市街区图书馆旁的自助还书机处,就可以操作办理。为避免读者集中到馆归还文献造成聚集,首图自5月1日起,延长归还文献时间42天。

60岁(含)以上的老年人,凭老年证登记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图书馆了

首图每天开放的预约名额共800个,上午、下午各400人。值得一提的是,60岁(含)以上的老年人如果没有预约,凭老年证登记后,也可以按流程入馆。

馆员:重回线下 “云服务”也没停

讲述人:首都图书馆馆员 李光

还记得,1月23日我送走了最后一位读者,想着马上就是除夕,但馆内工作还要安排好。然而,因为疫情,1月24日一早就收到了首图闭馆的紧急通知。

这一闭馆就是98天。

直到4月29日,接到首图5月1日开馆的通知,我心里特别激动。几个月来,开馆方案我们反反复复调整、修改,一次又一次实地演练,等的就是这一天。开馆前消毒、预约系统嵌入、开馆通知发布、海报制作张贴……我们准备就绪,静待读者到来!

读者需登录“首都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进行实名制预约后,凭本人的读者卡和健康码方可进入图书馆

5月1日,开馆第一天。可以看出读者们的热情像当天的气温一样高,太阳公公才起床,B座入口处就排起了长龙。上午9点,读者们准时安检,依次入馆。我终于见到了可爱的读者们。

伴随着读者们的进入,疫情期间一直安安静静的阅览区域逐渐活跃、生动起来。站在读者服务台,看着读者们安静阅读或是仔细寻书的身影,听着自助机吱吱的切纸声、扫码器嘀嘀的启动声,感到一切我怀念的都正在回归,如此亲切。

家长带孩子在馆内数字文化社区样板间阅读图书

为了方便未能预约进馆的读者还书,我们专门在入口处增加了两台自助借还书机,并安排工作人员全程值守,协助读者办理图书归还。

在首图北门24小时城市街区图书馆旁,增加了两台自助还书机,不需要预约进馆就可以还书

虽然辛苦,但看到读者们满意的脸庞,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是幸福的。读者进馆、阅览、自习、借阅、休息,这些以前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和画面,却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在我们的周围,一直有着热爱生活、热爱阅读、热爱学习的人群,图书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也成为了图书馆重要的“家人”。正是有了他们,图书馆才有生命,我也才能体会到自己岗位的意义、价值和身上所担负的使命、责任,收获工作带来的快乐感与满足感。

其实,闭馆的98天,我们一刻也没有忘记读者。疫情发生以后,闭馆不停服务,首图决意为读者打造一座“云中图书馆”,让大家可以在特殊时期便利地使用图书资源。馆领导带领全体首图人,拎出重点、汇集资源、打通通道。“云中图书馆”这个便捷丰富的首图线上服务矩阵,迅速走上服务读者的前沿阵地。

既然是矩阵,就不是单打独斗。馆内微信订阅号负责资源推荐,微信服务号大量强化线上数字资源阅览服务,再加上市民学习空间APP,首图官网、公共文化云、北京记忆网站、北京记忆官微、首图微博紧密联动北京市各区图书馆,合力织就了首图的24小时不打烊的“云中图书馆”。现在,“云中图书馆”还在继续提供服务。

读者:在图书馆读书,时间才属于我

讲述人: 李雅芳

我是一名“80后”,曾是某公司人力总监,是两个宝宝的妈妈,还是北师大MBA的一位学生。这样的多重身份,让我95%的时间是在紧张、繁忙甚至凌乱中度过。庆幸的是,我身边有首图,是她给了我一方安宁。

首图宏伟、静谧、渊博。选择一个角落,坐上半天,我可以身心放松,不受任何干扰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觉得只有在这里,时间才属于我的,我也才真正属于我自己。

疫情期间,我辞去了工作,专心在家带娃和读书。然而两只活力四射、上蹿下跳的“小神兽”整天整夜地围着你,那样的心境和环境,你懂的,别想静下心看书。可是,还有论文要写、作业要做,我无比想念图书馆,就盼着早些开馆。

4月29日,我终于等来了首图开馆的消息,当时就想着自己安静地坐在图书馆里,闻闻书本的独特香味,多惬意啊!想到这儿,我恨不得马上赶过去。拿起手机,预约位置,不负我持续关注,约上了!

5月1日一大早,我安顿好两个孩子,做好防护,拿上在我手里放了100多天的书,向图书馆走去。脚步前所未有的轻快。出示预约码、测量体温、扫描健康码,顺利进入首图大门。向前一看,B座入口处,读者间隔1米排成了大长龙。看来,很多人和我一样急切盼望来图书馆。等待十几分钟后,再次扫码,安检、消毒后,终于踏入了心心念念的首图。

工作人员已完成消毒,读者可安心到图书馆

我最喜欢二层的新书刊借阅区。在自助机前还书,我发现旁边有图书自助消毒柜,工作台上摆着好几种消毒液。首图疫情防控工作、消毒工作做得这么细致,我很放心。

首图的还书机旁还有消毒柜,虽然首图严格消毒,不过读者也可以利用消毒柜自行消毒

依窗而坐后,环顾四周,整个图书馆窗明几净,一排排整齐的书架庄严地矗立着,仿佛散发着阵阵墨香;一张张光亮的大书桌,豪气又厚重,好似承托着求知的渴望……好一阵遐思,轻翻着书页,我心满意足。由于要保持一米的安全距离,读者错位而坐,视野更加开阔,格外舒适。看着书架上的提示标语“书海任我游,有序更无忧”,我觉得格外有亲切感。

阅览室的座椅保持了1米的安全距离,视野开阔,心情舒适

读者在明亮且安静的阅览室阅读

一上午的时间转瞬即逝,到了闭馆消毒的时间了。缓缓走出首图,馆外已是车水马龙,恍如隔世。想起微信中看到的一句留言:“如果这世上有天堂的话,那一定是首都图书馆的样子”。当时不以为然,现在觉得所言极是。

专家:构建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

靳斌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

随着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得到巨大发展,在实现传统文献资源借阅、知识传播的基础上,还通过线上讲座、专题研讨、虚拟体验等活动,发挥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

数字图书馆已经日益升级为以数字资源阅览服务为主的具有综合文化服务功能的平台。首图“云中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平台。疫情期间,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甚至读者俱乐部微信群,展开了丰富的阅读活动和资源推送,举办了大量讲座和文化活动,为读者提供的服务是多元周到的。

这次疫情是一次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契机。未来,除了进一步做好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并利用智能升级以外,还要加强数字虚拟等新技术的应用与更新迭代,构建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继续推动文化活动的线上开展,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通过常态化的网络直播、虚拟互动等方式,辐射更多读者与人群。

记者手记

疫情考验身体也考验心灵,而阅读帮助人们加筑一道抗疫精神防线。从阅览室的书架到手机电脑的屏幕,从人们的指尖到读者的心灵,这场疫情让图书走上了“云端”,让图书馆重新发现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的自我,也让更多人发现了读书的乐趣和力量。

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人们“宅”在家里的时间仍然较多,而各图书馆开放的预约名额也有限,这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各图书馆对“云端”服务的供给还不能停,甚至要更好更丰富。

同时,服务方式上了云,供给内容则要更上心。数据显示,疫情期间,文学类图书、社科图书、亲子图书广受欢迎,科研所需的文献资料也得到读者青睐。图书馆的线下服务如何根据读者线上需求反馈作出调整和创新?恢复开放,我们不能也无法简单回归到疫情发生以前的状态,因为时代已经提出更高要求,读者也还有更多需求。

记者:马霞

责编:李扬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