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布币见证了革命战争年代党在经济金融领域的探索和实践
这三张票版皆为竖式,材质是细白布,尺寸大小略有不同,长15厘米、宽8厘米左右,三张布币都由黑色油墨石印版印制。票面正面印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等字样,现存在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今天,我们从这3张钱币说起,一起去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里对经济金融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故事吧。
川陕苏维埃政权货币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时期,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奉命向西战略转移,12月经陕南到达川北。
红四方面军入川月余,相继解放了四川通江、南江、巴中三县,随后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区域图
川陕革命根据地西起嘉陵江,东至城口,南至营山,北达陇南宁强和镇巴,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00余万,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川陕边界地区,地僻道险,加之军阀割据,商旅裹足,经济十分落后,而地主豪绅、大小军官的层层剥削,又使得当地民众生活极为艰辛。
1933年2月中旬,在今巴中市通江县召开了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并通过了《川陕省苏维埃临时组织法大纲》。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遗址
大纲规定在省财政委员会下设工农银行,其职能是“制造苏维埃货币,统一币制,流通苏区金融。实行对工农的低利和无息贷款,帮助合作社的发展。”以此来彻底解决百姓生活困难的问题。
随后,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开始着手筹建工农银行。
印制和发行货币
1933年12月4日,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以下简称“工农银行”)正式成立,标志着根据地的金融业进入了发展时期。
工农银行总行设在通江县得汉城(今永安乡),与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即后勤部)一起办公。总行设有财经、保管两个科室,财经科负责会计和业务,保管科负责保管、兑换金银和货币出纳。
川陕根据地从创建之日起,就一直处于敌人的包围和反复围剿之中,物资资源严重匮乏,用于制作纸币的特殊纸张更是极度稀缺,不能满足大量发行货币的需要。工农银行就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办法,印制和发行货币。
川陕省苏维埃工农银行造币厂旧址
工农银行印制和发行的货币,从材质上看,有纸币、布币、铜币和银币。这些货币品种和版式比较多样,版面设计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性的特点。这些货币是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和工业水平的集中反映,是研究川陕根据地地方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苏币”对经济的影响
工农银行还开展对工农的低利、无息贷款等福利业务,对支持农民农业生产起到积极作用,保证了革命根据地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比如,工农银行给村民发放担保贷款,还发放过一些用于修建水库的贷款。
为更好地繁荣地方经济,保证苏维埃货币(以下简称“苏币”)的顺利发行和使用,维护苏币信用,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颁布《银行营业条例》,规定:苏维埃区域行使的货币,为苏维埃工农银行的“洋钞”,一切商人不得拒绝使用苏维埃政府发行的货币。
苏币顺利发行后,除食盐受到敌人的封锁,价格奇高外,其余物价一般都较为稳定,一些生活用品的价格较苏币发行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之后,苏币逐渐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欢迎,1934年夏季以后,苏币开始在流通中占据主导地位。
1935年,中央军委电令川陕红军西进策应中央红军入川后北上抗日,苏币中的布币发行逐步停止,成为了我国货币史册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页。一张张斑驳的布币,既是我党在创建革命根据地时期艰苦奋斗的见证,也是我党在社会经济生活治理上的有益实践。
资料来源:北京市文物局、首都之窗
来源: 北京文博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5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