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大牌的设计者为何往往是老者?
西方时尚品牌的创意总监、总设计师大多是老头、老太太。图为Chanel的时尚总监Karl Lagerfeld。 (人民视觉/图)
姜文曾经说过:“iPhone是个老人设计的。很多名牌都是岁数大的人设计的。年轻人喜欢的东西,都不是年轻人设计的。”
这话听似奇怪、反直觉,但在国际时尚界的创意、设计方面通常是成立的。西方时尚品牌的创意总监、总设计师大多是老头、老太太,譬如:Valentino的Valentino Garavani是1923年生人;Pierre Cardin是1927年出生,执掌品牌路线直到2020年离世;Chanel的时尚总监Karl Lagerfeld 于1933年出生,1983年50岁才接掌创意大权,直到2019年逝世,享年85岁;Playboy的Hugh Hefner兼任首席创意官干到91岁。
在与时尚有关的科技产业,亦如此:Apple的前任首席设计师Jony Ive,1967年出生于伦敦,2019年其离职时已52岁。iPhone、iPad、iWatch、iMac、MacBook Air……这些外观与功能都惊艳、令青年人如醉痴狂、钱包出血的引领风潮设计,就出自这个小老头之手。
年轻人,毫无疑问更喜欢追风、新潮,是时尚产品的消费主力军,但却为何难以成为时尚大品牌的创意、设计主力呢?
原因在于:这些时尚品、奢侈品,并非是生活必需品,而是财务宽松后,品尝与享受人生甜美与闪耀的感觉。而这些感觉,源自生活的强者和赢家们游戏人生、纵横捭阖的广博见识、敏锐体验、丰厚积淀、独特解析。所以,其创意表现,大多数由一些“老江湖”来操刀。
年轻人的优点是充满激情、阳光健康、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未来充满无限的可能,但可能并不等于现实。所以其弱点是:人生经历较疏浅、遇事较少、遭遇挫折更少。因此,年轻设计师所表现出来的,多是自己内心认知,但也只能感动与自己认知相似的少数消费者,意气相投者被感动哭得稀里哗啦,未被感动者看得莫名其妙。
所以,年轻的创意人、设计师,一般适合于担当某个专题、某个方向、某一个案、部分环节的设计与精进,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或自己独立创业较小的、有个性的工作室,专门做某个方向的小众产品,所谓“一千忠粉”法则:只要有大约1000名愿意付费购买产品的粉丝,创意人就能维持自己生活与创作,譬如目前网络经济时代众多自媒体创作人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国际时尚界大品牌,是面对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群体与个人,做同一类产品。其创意必须能够征服上述纷繁复杂的消费群体。而且,上述不同类型的奢侈品、时尚品的消费者,在各自社会中都属于收入较高、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并不好忽悠。所以,国际大品牌的创意师、设计师基本没有很年轻的,而大多是玩遍了世界、经历了人生、洞彻人性的“老克腊”。当青年创意人、设计师经历过这一切以后,也就已人到中年了。
十几年前,在沪上接触过一位三十出头的德国平面设计师,公司很欣赏其才华与眼界,但他只愿意做一年,因其打算用一年时间了解苏浙沪,然后用挣来的钱做背包客逛中国。其后再到其他国家去找工作,就这样游荡,当时未结婚,也没买房置业。
欧美人常有选择此类生活方式者,国人一般认为这是由其性格散漫、无忧无虑,以及社会福利较好、生活压力较小所造成的。直到这位汉斯离职准备背包游之前,通过深入交流,我才了解到其想法:他已用这种方法,了解了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文化、风俗、时尚、创意、设计市场、生活模式,现又了解了中国,接下来准备去印度。今后几年,打算游历拉美西班牙语区、非洲,然后再回欧洲。
有了对全世界的了解,以及全球主要文化区的工作经验,就比较容易在跨国品牌找到高阶职位、拿到高薪,到那时,买房的压力反而更小(似乎有些理解了为何很多西方人平均40岁才买房置业)。
何况,他不想在德国的父母身旁工作,而想在阳光明媚的法国南部或意大利落户置业,那里的时尚品牌更多、更加国际化,需要他这种有阅历、有见识、有经验、有胆量、特立独行的设计师。
听完这个汉斯的人生规划,我如醍醐灌顶:原来西人并非全都是瞎玩、晃悠、乱闯,他们周游世界,不仅是为趁年轻时寻开心,也有自己一整套想法,而且起点真不低、目标也蛮远大。这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上属于“延迟满足”,或许算是西方版的“老骥伏枥、厚积薄发”?
(作者系前车企品牌总监)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美逸君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7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