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小核桃成就助农增收大产业
领导寄语
热烈祝贺贵报创刊35周年,感谢多年来对古县的关注和支持,祝贵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古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和要求,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为乘势而上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作出古县贡献!
——古县县委书记 庞明明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古县发展指明了金光大道,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以开发区建设为契机,以氢能源、现代煤化工、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进一步强化“项目为王”的鲜明要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古县县长 刘舒华
古县核桃的历史
古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始于西汉,盛于当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清雍正辛亥年(1731年)间知县赵温主编的《岳阳县志》,把核桃种植列入该志第五卷《食货志·土产》。
民国二年(1913年)岳阳县知事李钟珩监修的《新修岳阳县志》中记载:“邑西北诸乡晋产(核桃)……每当秋成,他乡自贩者,往来不绝焉。”
久远的栽培历史,也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古县用核桃命名的村庄多达8个,反映其历史的文化作品也常见于杂志、报端。山西省闻名的核桃王树高21.8米,胸径1.25米,主干4米,冠幅东西24米,南北23米,垂直投影443.5米,树龄300多岁,三个成人方能抱拢,如今仍枝繁叶茂,年产量100千克左右。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核桃的发展,在古县发展核桃林。核桃生产在县域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发展极为迅速,且品质上乘。古县核桃“人均面积、株数、产量、收入”位于山西省第一名。
在临汾市古县古阳镇凌云村吴儿岭自然村,有一株历经800多年风雨洗礼的核桃树枝繁叶茂、冠如伞状。
这便是我省境内树龄最大的一颗核桃树。资料显示,这株老树高21.8米,胸径1.25米,主干4米,四个成人方能抱拢,冠幅东西24米,南北23米,垂直投影443.5米,时至今日仍年年挂果,年产核桃约一万多颗,成为古县“四大树王”之一的核桃之王。
古县的核桃种植历史可以上溯至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而凌云“核桃王”只是县内众多古树中的一株。近年来,古县立足悠久的核桃种植历史,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壮大传统特色产业,使一枚枚小核桃迸发出新活力,成为承载富民梦想的大产业。
立足县情 优化核桃种植结构
曾几何时,提及古县核桃的辉煌,当地人满脸自豪。作为山西省三大核桃传统产区之一,古县早在1958年就被国务院授予“干果经济林之乡”,1993年被国务院确立为“高产优质高效核桃示范基地县”,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2010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目前,古县核桃种植面积达23万亩、780万株,人均近百株,人均核桃面积、株数等指标居全省前列,一度实现核桃仁出口创汇。
近年来,尽管古县核桃产业基地建设规模逐年扩大、产量逐年提升;但客观来说,全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还存在着发展思路不明确、种植模式不规范、管理方式不科学以及品种混杂、无龙头企业带动等问题,“只见规模不见效益,叫好不叫卖”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
在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现场观摩和详细了解古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后,古县县委书记庞明明语重心长地对全县干部表示:现有的产业格局是古县的实际,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以核桃为主的特色农业是古县的农业主导,圆了富民梦想,这是最大的县情,也是县里非抓不可、必须抓好的优势产业。
古县县长刘舒华认为,当前发展核桃产业既有宏观层面的机遇,又有县情实际的优势。她表示:“近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持续推动下,古县核桃产业发展稳中有进,主要有四个优势,即有人、有核桃、有影响力、有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优势能否被发挥,取决于我们的能力。”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做强特色农业特别是核桃产业被纳入古县“1234”工作重心(即擦亮一张名片、做强两大产业、推进三城联创、办好四件大事)。此举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这一届县委、县政府把“小核桃”做成“大产业”的决心。
对症下药 实现产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受倒春寒和价格偏低等因素的影响,核桃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被挫伤。如何使农户走出靠天吃饭、果贱伤农的“心理阴影”,坚定农户的信心是当务之急。
为此,古县林业部门持续深入各乡镇,特别是核桃重点村,宣讲县委、县政府狠抓核桃产业的一系列部署、扶持政策,并组织发动更多农户口口相传;同时,鼓励农户珍惜本土的古县绵核桃树种,加强管理,各生产环节采用传统古法手艺,为打造“古岳古树核桃”品牌储备优质资源。
信心有了,如何推进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就成了关键。
“说到市场规律,我们在管护环节,把技术下沉到户、对接到田间地头,真正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好,发挥最大效益。在营销环节,如何将产品变商品,将农户与客户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明确措施、明确路径,形成合力,眼界放宽、思路放开、谋划长远。”在古县核桃产业座谈会上,刘舒华向相关干部强调,古县核桃最终要走向市场,必须按照市场规律来操作。
至此,古县在核桃产业发展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农户+基地+合作社+企业+经纪人(协会)”的核桃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即核桃种植户和基地主抓生产,提供初级产品;企业和合作社主抓加工,开发系列产品;经纪人(协会)主抓市场,提供销售服务,使整个链条上的利益各方都拧成一股绳,攥紧“拳头”闯市场,呈现出“1+1+1>3”的效果。
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核桃种植合作社、大户等主体159家,核桃加工经销的公司、合作社、电商、经纪人等主体24家,核桃专业服务队15支、300余人。目前,这3支队伍分别建起了微信群,编织起了网络,建立了伙伴关系,对古县核桃产业化推进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龙头引领 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多年来,古县核桃产量逐年增长,但苦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缺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跟不上,科技支撑力不强,加之遭遇冒牌核桃冲击,在市场上一直没有话语权,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堪忧。如何从量变到质变一直困扰制约着古县核桃产业发展。
面对这一现状,县委、县政府以改革破难题,以创新促发展,集中精力打造了“古岳古树核桃”品牌,迎合市场需求,探索发展之路,培育龙头企业,古树食品公司核桃深加工项目应运而生。
该项目由古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承建,工程第一期总投资约3000万元,占地面积23亩,总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设计能力为年深加工核桃仁250吨,年配送核桃原仁贸易量500吨,年产值可达5000余万元,利税600万元。早前,古树食品公司已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研发出即食休闲类、速食营养类、原生态古树礼品类等3大类29种产品。目前,该项目已经投产,是全县唯一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核桃食品深加工企业。
为了确保尽快投产,早在去年8月底召开的古县核桃产业化发展座谈会后,古树食品公司就经实地调研考察,决定在县域内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的核桃仁。通过印发便函、张贴公告、电视台专栏、朋友圈微信群、乡村干部入户告知等方式的宣传,使广大核桃农户吃了“定心丸”。
“这个政策好!”谈起诸多利好,石壁乡胡洼村核桃大户董全忠快人快语。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5斤青皮核桃出一斤干核桃,一斤干核桃出半斤仁。按今年市场价算,一斤青皮0.7元钱,5斤也就3.5元钱。而按县里的收购价算,半斤仁就要10元钱,不算人工,还是卖核桃仁利润大。”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董全忠还为全村算着另一笔大账。胡洼村有2350亩地,46000棵核桃树,核桃是村里的主导产业,以往由于品种杂、难以规模化等原因,制约了全村核桃产业进一步发展。如今,董全忠看到了县里的决心以及众多政策的相继出台,他早就开始盘算明年和村里另一个核桃大户——村委会主任范振忠带头淘汰劣质品种、嫁接优良品种,真正实现全村核桃的提质增效、规模化种植。
董全忠的“如意算盘”只是古县干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高涨热情的一个缩影。分管副县长史澎介绍,县域内保护价收购核桃仁,就是要去除中间环节,利用产地优势,将利益让给广大农户,使之重树信心,从而使全县核桃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与此同时,鼓励广大农户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选择间作中药材、油用牡丹等,通过“核桃+”实现高产增收,加快实现助农增收致富。
对于未来发展,记者在《古县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中看到,当地核桃产业化发展将按照“做强两大产业”要求,落实“巩固更新老树、提质增效中树、改接换种幼树、新栽发展良种”的管理模式,使全县核桃产业迈上“精细化管理、标准化栽植、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轨道,打造“古岳古树核桃品牌”,实现古县核桃产业由“小核桃”向“大产业”的跨越发展。力争到2024年末,核桃产值达3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到5000元,实现核桃产业由量增长转向质增长。
本报记者张文华 通讯员徐光
(责编:褚嘉琳、李琳)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