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现在的他们 就是爱未来的自己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急剧上升,昆明市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11.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9.23%,在云南省16个州市中排在第一位。
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也愈显突出,例如,衰老的人群与老旧的生活空间已日益难以兼容;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老年人如何适应;还有退休后老人的精神需求加大,而现有的社会资源难以满足庞大的社会需求,这种种的问题背后都带有极大的普遍性,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群策群力来探讨解决的事项。对此,本报也在重阳佳节来临之际,对3个当下老年人最关注的话题,进行了调查和采访,并以此为引子,希望全社会给予老年人群体以更多关注和关怀,为未来的自己构建一个更和谐与更便利的社会。
观点
为老年人群体
构筑社会体系
“老龄化已经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老年人已经不是少数群体,关注老年人口,也就是关注未来的自己。”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向荣说。
除此之外,向荣提到,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成了科技市场的蓝海,可以着重开拓。记者了解到,在短视频与直播方面,老年群体用户呈现出强劲的适应性,特别是中高端用户在娱乐、学习等精神需求方面,为专业内容付费的意愿强烈。基于老年关怀,各地与老年阅读、听书等需求的相关项目得到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与此同时,针对老年群体的陪伴、交友、医疗等方面需求也在互联网科技市场快速发展,这也正是摆在创业者眼前的新机遇。
“对少数群体的关怀与重视,直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向荣表示。对于一些真的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老年人,同样需要一些包容与照顾。她表示,为老年人群体构筑的社会体系其实也是为了未来的自己。随着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放远,在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以共建共创共享的理念,和老年人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记者任翊翔报道
话题
1
如何对接
互联网时代
5G来临 为老年人“网”开一面
出门需用手机扫“健康码”,购物需要手机支付,医院挂号同样需要提前网络预约……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4家企业颁发5G商用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从此,世界进入万物互联时代,但也有人发问,信息化时代给大多数人带来了方便,但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老年人该怎么办?如何让老年人也能享受信息化时代的红利?
交通出行“网”开一面
前段时间,一段“老人乘坐地铁时因无健康码受到工作人员阻拦”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工作人员多次让老人出示健康码,这位老人似乎并不知道健康码为何物,反复表示“没给我通行证”。那么在昆明,因为不会操作手机无法使用健康码的老年人是否可以顺利通乘坐交通工具呢?针对这一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
昨日上午9点,记者来到福德地铁站口,体验完全“无手机”的通行体验。到达地铁口后发现,除了利用手机支付快速通行的渠道,也有完全现金支付的购票机,一旁的服务志愿者主动问询是否需要帮助。不到两分钟,记者便用现金支付购买到地铁票。
到了安检口,工作人员提醒记者出示健康码,在记者表示没有带手机后,要求记者登记身份证、手机号、目的地等信息。填报完毕后顺利放行,全程也不超过3分钟。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项服务不止针对不会使用健康码的老年群体,同时方便因特殊原因无法扫码的其他乘客,最大程度在了解通行信息的情况下,保证乘客顺利通行。
除此之外,记者也体验了“无手机”乘坐公交车、超市购物等方式,并未发现完全依赖网络支付的情况,其他需要扫“健康码”的场所,都经过登记、测量体温后顺利通行。
挂号就医多方共助
除了乘坐交通工具,如今医疗服务推行的“网上预约”,一方面为人们提供更方便的挂号预约服务,另一方面又让不会操作手机的老年人犯了难。
家住苏家塘小区的邓阿姨老家在河北,去年来到昆明带孙子。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她每个月都要去医院开药,并要经常复诊,但听说昆明的医院都需要网上预约挂号,儿子常年在外出差,这让不会用智能手机的她犯了难。不会用手机挂号就不能就诊吗?记者带着问题走访了几家医院。
记者来到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导医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网络预约如果满了可以进行现场挂号,挂号量根据当天的就医量会进行调整。通常早晨排队的话一般都能挂到号,并非只能通过网络方式挂号。
随后,记者又来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也得到了相同的答复。
除了现场挂号,街道社区也在针对老年居民的“网络挂号难”问题进行“定制化”服务。“社区‘一步不用跑’网格化服务推行以来,也将社区老年人的需求纳入考虑。我们能做的不仅是为他们提供证照办理送到家的服务,同时也可以进行定制化服务。”官渡区金马街道东骧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玲玲说。
老年群体形成自己的互联网文化
2018年3月发布的《我国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融入了互联网之中,他们与年轻人在接入方面(包括设备、基础设施、技能等)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但在互联网应用方面依然处于相对弱势。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构建了独特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形成了区别于年轻人的互联网文化。
《报告》显示,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应用集中于沟通交流和信息获取方面,但一些看似年轻人专属的便捷功能也开始融入中老年人生活当中,如看视频、手机支付、手机导航、打车服务等。
网络化在老年群体中逐渐普及,也滋生出一些针对老年群体的诈骗行为。近段时间, 年过花甲的黄女士因为在短视频平台结识了“演员靳东”并与其“恋爱”,甚至不惜从江西奔赴长春的新闻,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实际上,在这些骗子利用合成影像以及老年人时间多、感情空虚需要陪伴等特点,目标是老年人的感情和钱包。
昆明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朱振亚介绍,目前昆明也出现了部分假冒“外国人”“高富帅”“富婆”的诈骗行为,这些诈骗行为的出现,同样需要老年群体警惕。
2
怎样营造
宜居空间
“适老化”改造 生活更安全更便利
“适老化”改造,也就是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及安全需要的设施改造。今年7月15日,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在年底前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同时明确7项基础类项目和23项可选类项目,指导各地针对老年人多层次的改造需求,合理确定本地区改造项目内容,明确相应的补贴方式。日前,记者走访了昆明市一些比较典型的老旧小区,看看昆明的小区“适老化”改造进行得怎么样了。
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
日前,官渡区太和街道和平路社区104、106、107、108号院正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原来的4栋楼院间虽然间隔距离很窄,但4栋楼院分别有自己的围墙,车辆没法进入不说,因为下水管道年久失修,楼院还容易淹积水。4栋楼院一共有240户居民,其中有80户是老年人。“没有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地方,进进出出也不方便,所以我们积极申报了老旧小区改造,年底就能完成。”和平路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和平路社区一共有108个楼院,其中96个都是老旧小区,里面居住的大部分是老年人。今年社区共有10个楼院开始老旧小区改造:改造污水管网,改善楼顶防水,拆除没用的围墙、煤棚,改造成单车棚、老年活动中心,把空间还给居民。特别为老年人安装公园椅、设置“共享花台”,方便老年人生活。
近年来,老旧小区改造早已是深入人心的惠民工程。除了修修补补,全市老旧小区还把“适老化”改造作为重点,增加健身广场、文化娱乐室等设施,并在有条件的小区加装电梯,不断增加老旧小区的改造内容。
养老服务体系探索
走进官渡区关上融城春晓小区,10幢宽敞、漂亮、干净的养老综合服务示范中心大楼让人眼前一亮。去年3月,官渡区养老综合服务示范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开业以来,先后为12万老人提供服务。
近年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化市场运营主体,探索区、社会、街道、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已在全市铺开。这些专业的企业为辖区老人提供科学、专业、便捷的养老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据了解,昆明市已连续8年将养老服务体系项目和质量提升建设列为政府重要工作和10件惠民实事,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建成331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90个已投入运行。已有晋宁区试点“爸妈饭桌”“以地养老”等互助养老模式、盘龙区开设社区“爱心食堂”服务老年群体、呈贡区医养结合及政府购买服务、官渡区智慧养老等多种探索。同时,加快推进“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业发展,盘龙区、官渡区投入近1.2亿元,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健康安全监控、医疗保健、送医送药、家政等多样化服务。
居家也须“适老化”改造
“适老化”改造分为室外和室内两个方面。目前全市正在开展的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就属于“室外”适老化改造的一部分,通过增加活动场地、新建老年活动室、加装电梯等体现“适老性”。“室内”即家庭适老化改造,则包括安全扶手、折叠椅、紧急呼叫报警装置等个性化设备。
其实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在各地早已开展,比如2019年杭州发布《杭州市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为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住房无障碍、安全、整洁等适老化改造,包括在坐便器、浴室、通道等安装安全扶手,浴室加装安全浴凳或助浴椅,蹲坑加装坐便椅或更换坐便器等;2019年,无锡发布《无锡市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施办法(试行)》,改造内容包括对老年人家庭的出入口、通道等进行无障碍改造,对地面进行防滑处理等。
记者也从昆明市民政局了解到,目前,昆明市民政局正抓紧制定“昆明市政府兜底对象、部分困难、特殊家庭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试点实施方案”,推动全市家庭适老化改造,以满足城乡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
记者杨阳报道
话题
3
如何支撑起精神殿堂
线上线下 破解老年大学“一课难求”
座位不够用、报名排长队、熬夜抢名额……老年大学报名为何如此火爆?学校都教授什么课程?为什么如此有吸引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老年人不再单纯满足于“老有所养”,而是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年教育正成为很多老年人的新需求。虽然需求庞大,但目前市场所能提供的老年教育服务,却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热情高涨的“求学”需求,老年大学仍然面临“一课难求”的现状。在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满足“银发族”的学习需求?
老年大学为何这么“热”
舞蹈、声乐、国学、智能应用、马头琴、太极、瑜伽……走进官渡区老年大学,大厅墙上贴着的专业设置一览表,几十个班级课程映入眼帘。
“工作了几十年,一下子闲下来很不适应,女儿又在国外工作,两个人在家也没什么事干。”一退休,田军就和老伴一起迅速地无缝对接到官渡区老年大学上课,一个打太极,一个学柔力球。田军认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已被满足的基础上,追求健康、社交、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愿望更加迫切,老年大学正是一个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知识、搭建交流平台、获得自我实现的地方。
回想起刚退休时的状态,张辉还有些害怕。一开始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的几个月,她确实很舒心,有更多的时间在家种花种草,还参加旅行团出去游山玩水。但时间一长,张辉就感觉特别空虚:“像一艘没有终点和航向的小船,漫无目的地漂浮在海面上。我感觉自己‘病’了。”看到张辉这样的状态,女儿和老伴就推荐她到官渡区老年大学上课。课上学习新的东西,课后跟同学一起组织练习,张辉很快恢复了曾经的活力,还圆了小时候想学太极的梦,现在觉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参加老年大学让老年人退休后不脱离社会,成为融入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老年教育发展“梗”在哪儿
相比在老年大学重拾梦想的老朋友来说,李婷婷阿姨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去年刚刚退休时,她就去报了辖区的老年大学,没想到老年大学的课还要“抢”,没能报上想学的课程。
事实上,“熬夜排队”“秒空”等现象已在多地上演。官渡区老年大学教务主任缪芸说,官渡区老年大学本部现有学员2050人,聘请了老师25名、班主任6名,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基本一个班主任就得负责管理七八个班级。然而,每年报名季,报名人数远超学位数,让他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实际上,昆明老年大学数量和规模逐年在增加。据媒体统计显示,包括社区、农村在内,昆明全市已覆盖647所老年学校,在校人数近10万,成为国内老年大学入学率率先达到10%的城市之一。以官渡区为例,除设官渡区老年大学本部校区外,在各个街道都设了分校,社区都设立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方便就近入学。然而,很多老年人认为社区、民办老年教育机构没有保障,没有名师授课,宁愿熬夜“抢”区级、市级甚至省级老年大学名额。而且,由于名师授课且学费低廉,许多学员一旦报名成功不愿轻易离开,老学员不毕业,新学员难入学,也让本来就稀缺的资源更加紧俏。
“老有所学”如何破题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国家层面不断重视的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破解之道。
浙江省嘉兴海宁市老年大学要求所有的老年学员每人限报两门课,把学制限定在2到3年,对热门课程进行分层教育,同时设置基础班和提高班,如果学员有更大需求的,对部分课程开展研修班。
市政协委员徐萍建议,政府部门应给予老年大学体制机制、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要注重引入市场化机制,拓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通过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资老年教育,来增加老年大学的供给数量。
随着互联网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普及,线上学习对于老年人来说,已不再陌生。《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跨区域、跨部门共建共享,开展对现有老年教育课程的数字化改造,开发适合老年人远程学习的数字化资源。今年疫情期间,昆明老年大学131个班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开始了线上授课,成为云南省首个尝试大规模线上教学的老年大学。学校针对老年学员个体差异较大、对线上学习适应力不同的实际,搭建了 “网上老年大学”空中课堂、“微课堂”等平台,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接下来,还将提高校园数字化建设整体水平,让更多的老年人可以到老年大学学习,丰富老年生活。
记者陈雯报道
来源: 昆明日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7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