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竹韵说“古琴”
在松江古贤笔下的小说、戏文中,见有书生上路赶考,随身携带琴剑书箱的生动描写。从琴悦心、剑护身、诗书文房为行囊的古人生活画面里,可见作为古代学子和文人修身养性的古琴,实为诗书礼乐教化之器。所以,认知古琴,似有必要。
一
回首往事,说来惭愧。《诗经》云:"琴瑟友之";东汉刘熙《释名》曰:"施弦高急,筝筝然也。"然而,自己过去对古琴相当陌生,甚至连琴、瑟、筝等乐器分不清楚,经常误将7根弦的古琴与20多根弦的瑟和筝混为一谈。
初识古琴,是八年前的一个秋夜,应朋友之邀,至思贤公园草坪上赏月。那晚,疏云淡月,朋友身着唐装,端坐月下抚琴。我惊讶地发现,数月不见,朋友静而生慧,气质迥然,飞指拨弹琴弦,颇有松之风骨、竹之风韵的温文儒雅,仿佛变了模样。羡慕,同时有些失落,怪朋友不够意思,没有带我一起去学琴。朋友说:"你有吹笛基础,来日乐山乐水,琴箫合和,笑傲江湖,岂不美哉!"此后,我便改横吹笛为竖吹箫,浸润于琴箫古曲之中。一眨眼,半年时间过去了,我们又一起去了方塔园塔前的临水石舫,身披月光,初试合奏古琴曲《良宵引》,乐曲声中,眼前景物似有意像幻化,美妙嬗变。那座呈南北走向、单跨于古市河上的宋代平板石桥,枕流而卧,好似一座架在流水之上的古琴台。抬头仰望夜空,塔刹上方弯弯的半弦月,似月亮仙子吹箫的口型,灌注云间气息,正以饱满张力竖吹方塔这支九节洞箫。由此感叹,一旦与琴箫走近,便能在不经意中触动心中的梦境,诗情画意从心底渗出。
现代网络词语层出不穷,有个词叫"高冷",大凡有孤傲高冷或冷艳的意思。"高冷"自然不能与"热烈"同语,从某种意义上说,古琴有高冷的蕴含,是一种孤独者的乐器,琴音古朴空灵,释放孤独的灵魂之音。明代隐于松江东佘山的陈继儒感言:"山房置古琴一张,质虽非紫琼绿玉,响不在焦尾号钟,置之石床,快作数弄,深山无人,水流花开,清绝、冷绝。"另据蔡邕《琴操》记,我国存世最早的古琴曲《幽兰》为孔子所作。孔子为复周礼,周游列国,十余年后回到鲁国,开启我国私人讲学先河。孔子曾从师襄学琴,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能鼓瑟、吹笙、击磬、且喜唱歌,相传他在返回鲁国途中心情沉重,途经一幽暗山谷时见到一株兰花,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触景生情,停车抚琴一曲,《幽兰》由此得名。"幽"有僻静、隐蔽、沉静、孤独之意,正合兰花幽香之韵。据说孔子讲学特别生动,不仅立音乐为美育课程,且以自己多能的才学功底传授"六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是孔子的总结。
由此及彼,想到一个问题:琴是弹给谁听的?我以为一是天地,二是知音,三是自己。古琴发出的天籁之音,是一种天地交合的声音。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宇宙飞船上携带的《地球之音》镀金唱片中,所录的唯一中国乐曲,便是用琴演奏的《流水》。后世传言,琴曲《高山流水》为春秋时的琴师伯牙所作,是否可信,暂且不论,但《吕氏春秋》上所记载的"高山流水"故事却是自古相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心有灵犀,叹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心随琴声而动,叹曰:"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由此相传千古佳话,高山流水遇知音。质朴的古琴,不仅是人与宇宙、人与人之间的坦诚对话,更是情感世界的自我倾诉和灵魂深处的自我表白。东汉末琴家蔡邕,曾亡命天涯十二年,创作了合为"蔡氏五弄"的著名古琴曲《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蔡邕之女蔡琰,字文姬,"妙于音律",人生经历坎坷,汉末曾被虏入南匈奴为妃,生有二子,后被曹操赎回。后世相传《胡笳十八拍》、《大胡笳》、《小胡笳》、《别胡儿》、《忆胡儿》等古琴曲都是蔡文姬所作。从上述古琴曲中听出了饱含思乡之情、分离之痛、相思之苦的肺腑之音,令人触摸到一个受难的灵魂,默默倾诉着大爱无疆的人间真情。
二
据《琴史》载:"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土之风。"由此怀想与西晋吴郡华亭人陆机、陆云兄弟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竹林七贤,其中有以一曲《广陵散》留传千古佳话的古琴家嵇康,有以谱写琴曲《酒狂》而闻名古今的阮籍。嵇康《琴赋》云:"微风徐音,靡靡猗猗。"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猗靡"与"绮靡",都含有美丽动听的意思。可见诗与古琴美美与共,发清明敦和之声,养吾浩然之气。陆机胞弟陆云《答[兄平原]》诗曰:"咏彼清声,被之瑟琴。味此殊响,慰之予心。"
松江古琴史源远流长。元代寓居松江泗泾南村的陶宗仪,常与孙道明泛舟南浦,一制词,一吹箫,极鸥波缥缈之思,享渔樵耕读之乐。陶宗仪曾著《南村辍耕录》,并辑录前人笔记、小说而成《说郛》100卷,在上述著述中,载有与古琴有关的内容,如辑录蜀中雷琴世家脉息和谢庄《雅琴名录》等内容的详实记传。唐代蜀地乃制琴最佳基地,其中又以四川雷氏久负盛名。雷家世代斫琴,雷威善于创新,别人制琴用桐木,他选用深山老林中被风吹后能发出悠扬声响的松杉木做琴,故被称为"雷琴"或"雷公琴"。可见在中国古琴史上,陶宗仪日积月累,成书传世,厥功甚伟。至明初,松江琴艺后来居上,跃居前沿,诞生了与浙派抗衡的松江派。须知,在中国琴坛上早于松江派的浙派,是宋元明清时期雄踞中国琴坛的主要流派之一。例如从北宋时起,京师(汴梁)、江西、两浙等琴派异彩纷呈。据《论琴》评述:"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这个评价相当之高。孔子倡导审美教化标准,一为《诗》曰"无邪"。意思是说,为人为文要去邪归正。二乃"中庸之为德也",即在礼的规范下,行"制中"、合"和"之道;三是"文质彬彬"。《论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照孔子的审美观和《论琴》之评,可见浙派在华夏古琴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能得到《风宣玄品》序言"世传操有二,曰:浙(浙江)操徐(徐和仲)门,江(松江)操刘(刘鸿)门"之并列赞许,表明超越其他地区千年累积而跃居前沿的古琴松江派,入明后非同凡响。松江派中的领军人物刘鸿、张用轸,便是明初三大琴家中的两位;后又胜出杨表正、杨抡、金琼阶等古琴大师。
然而,善于汲取各琴家所长的浙派,不仅覆盖辽阔地域,且人才济济,并整理发展了大量传统作品还创作了许多新琴曲,史有"浙谱"之称。作为后起之秀的明代松江琴派,凭什么与地广人多、底蕴丰厚的浙派抗衡?除了上面所说的明初三大琴家有两位出自松江派外,明代松江琴家作出的贡献值得一表。据《图说松江》一书介绍,古琴造诣精深的杨表正,曾撰著《正文对音捷要声谱真传》和修订本,收曲105首,其中以《渔樵问答》最为著名,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杨表正注重艺术修养,总结提炼出"十四宜弹"和"十四不宜弹"精要。后世评说:"杨表正在万历初年强调正文对音,与浙派'去文以存勾踢'对峙,并为大量琴曲补文,而且能大胆创作,有维江派(松江派)于不坠之功。"
此外,创作古琴曲《秋声赋》的杨抡,著有《杨抡太古遗音》,收曲34首;《伯牙心法》,收曲29首,不仅为松江琴派主要琴谱,且是明代琴坛重要文化遗产。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金琼阶,字德宏,华亭人,是位弹琴制琴高手,兼种花药,自称"终去逸叟"。据说他的琴学得于异人传授,琴声孤愤凄怨。他八十多岁去世,身前收了三个弟子,袁子彝、沈维存、王汝德。金琼阶评价三人:袁曰市,沈曰夭,王曰隐,亦即袁能卖艺,沈为夭折,王则隐没。后来皆被他一一言中,袁以琴技交游公卿间,沈早年去世,王将琴学传于儿子王端,王端逝后,金琼阶的琴学无人可传,隐没无续。续说华亭人林景旸之子林有麟,字仁甫,家住松江府城景德路,清廉勤政有才略,累官龙安知府。史载林有麟贵而能谦,富而好礼,享有"翩翩佳公子"之誉,作有《素园石谱》、《青莲舫琴雅》等传世名著;其《青莲舫琴雅》四卷,录有51种琴式,并釆录了古琴的制度、名称、典故、赋咏等内容。
三
虽说"文人百艺,琴为首艺",在琴棋书画中琴为其首,但恰如"樱桃好吃树难栽",当代选择习琴并能坚持数年如一日者实属不易。这种不易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弹琴首先要练指上功夫,仅右手指法就有三十多种,而八种基本指法,如大拇指擘托,食指抹挑,中指勾剔,无名指打摘等,初习者,手指钻心肿痛,直至长出老茧,方得缓解。有些学琴者,因熬过不手疼关,望琴生畏,后由学琴人变为月下听琴者,或虽学琴时久,却不见长进。
二是要有甘守寂寞的情怀。如果学琴者附庸风雅,只是为了弹给别人听,则与不骄不躁、敦厚文雅、低调而不张扬、音色质朴的古琴大相径庭。学习古琴之艺,实为修习养静。儒家《大学》云:"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儒、道、佛家皆尚静定修养,育人修炼静定的心上功夫,此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为了能使人心安宁,古贤选择了古琴作为重要的修身养性之器。古人弹琴,一个琴桌,一把琴凳,还有一个香几,纯阳香气袅袅,伴随气韵纯正的琴音婉转缥缈,又添得几许清淡、提神、醒脑的平静氛围。所谓"文房百器,炉为首器,文人百艺,琴为首艺",两"首"聚于一堂,贵在汲天地灵气,去除功利俗气,以淡泊平和心境,守护心灵的高贵。
三是要花功夫学习博大精深的古琴文化。一者,我国古琴文化传承已有2500年历史,与之相关的诗歌、掌故、传说、神话和名人轶事不胜枚举。二者,古琴留存有700多首乐曲,3000多首曲谱。这一丰厚累积,其它乐器望尘莫及。三者,在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严密的制琴工艺和众多制琴名家。四者,悠久的演奏实践,又形成了具有各自风格特点的诸多地方琴派,且著就并留下了大量古琴艺术理论文献。学古琴的人,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面很广,仅就琴曲而言,现在的一级至六级《古琴考级曲集》上载有琴曲仅为52首,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琴曲中不过冰山一角,而习琴者往往只会熟练弹奏其中几首,又可谓寥若晨星。所以,真正领悟"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并在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方面与琴共鸣,涵养文质彬彬的人性之美,传承琴艺,弘扬琴德,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砥砺。
话说开去,对一首古琴曲传递心声的认知,又与其背后的故事息息相关。例如《庄子》中有篇神奇杰作,后成宋代古琴曲《庄周梦蝶》;又如古琴"绿绮",琴名牵出一个久传的爱情故事和一首古琴曲,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和古琴曲《凤求凰》。此外,以唐代诗人王维七言绝句而成的古琴曲《阳关三叠》,一唱三叹,"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情景交融,感动天地。明代松江董其昌《题爨下琴》云:不有焦尾人,谁知中郎赏?所以琴上丝,千秋发哀响。"诗中用典"焦尾",焦尾琴是中国四大名琴之一,琴家蔡邕,世称"蔡中郎",生世坎坷,《后汉书》有传。又如曲水流觞的故事,说的是三月踏青,东晋王羲之等诗人、画家在会稽山阴兰亭溪水边雅集,将斟酒的羽觞置于荷叶上放入溪水中,觞漂流到谁的面前,就要吟诗一首。黄昏之时,王羲之将友人"一觞一咏"的诗作收集起来,成《兰亭集》,自作序,名《兰亭集序》,后来便有了古琴曲《流觞》。所以,学习古琴艺术课程,同时又是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过程。从中汲取精华,不仅能升华美感意境,而且可以陶冶情操,获得安顿心灵的精神慰藉。
进一步说到典雅、温婉、柔美、含蓄是东方之韵,味淡声希而识心体于本然的古琴,实为东方之韵最具代表性的乐器。风骨情操和学识胸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两种基本内涵,正所谓人无媚骨何嫌瘦,家有琴书不算穷。琴有琴道,大道如天,其清丽之音,能助人分辨善恶,弃恶扬善,具有改善人性的道德力量。同时,古琴文化中蕴含着美妙的诗情画意,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从陶宗仪《说郛》和林有麟《青莲坊琴雅》记琴式中,可感古人镌刻于琴底的琴名和题文等,多与心向大自然和琴主的故事以及感悟有关,如松雪、春雷、云泉、玉玲珑、碧天凤吹、万壑松风等;又如中国四大名琴号钟、绕梁、绿绮、焦尾等。诚然,因受道家简约文化影响,古代也有"无名"之琴,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贵在以心悟道,如东晋陶渊明酒后操琴,是一张"何劳弦上声"的无弦琴,出神入化,弦外有音。由此感言,自古以来,具有优秀传统文化标识的古琴艺术,深刻影响并丰富着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生活,是中华文明推进礼乐教化、美育心灵的重要载体。
纵论古琴,言长纸短,一言难尽。据说古琴发端于商周,提升于春秋,扩展于秦汉,至唐代达到高峰。史载,琴在西周时,主要作为祭祀的伴奏乐器,到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独奏乐器。由于儒圣孔子倡导,琴又被赋予陶冶性情、完善人格的功能。汉至南北朝时,大量器乐曲问世,为琴艺发展的重要时期,至唐代,国运昌盛,琴艺也达到鼎盛。属于漆器的古琴,一般不易保存,存世唐琴十分珍稀。浙江省博物馆藏30多张古琴中有6张唐琴,其中有一张唐琴名"彩凤鸣岐",为唐代斫琴名家雷威所斫,更为凤毛麟角。唐宋时期,古琴成为官宦文人的首选乐器,地位大大提升;继而随着元朝统治结束,文人士大夫等不遗余力地恢复发扬传统,迎来古琴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时至清代中期之前,古琴艺术仍有深化发展,后期外敌入侵,民不聊生,古琴艺术式微凋零。应了那句话:"文运同国运相牵"。民国时期,有识之士致力"抢救古琴",但积难已久,功效不显,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时,举国能弹琴者为数不多。直至改革开放后,处于冷门状态的古琴逐渐升温。
大约是在2000年前后,古琴在曾经诞生过松江琴派的九峰三泖之域由冷变热,琴社、琴馆、琴苑、琴坊如雨后春笋,相继破土而出。更让人欣慰的是,一批有知识才华的中年人和许多少年儿童加入习琴行列。我曾聆听过吴松古琴社琴手的精彩演奏,也曾在央视少儿春晚节目中观看过松江小琴手的表演,并于景德路素园琴馆雅音堂观摩过《高山流水》教学体验课,还欣赏过阡陌琴苑等弘扬古琴艺术的优秀表现,感觉当下松江的古琴艺术,正在由"小众"面向大众,吸引主流人群。君不见,鼠年迎春,中山街道邀四海琴友,汇八方来音,隆重举办"云间春韵"古琴新年音乐会。七彩云间,七弦古琴,声声悦耳,让我想起2019年7月的一天,俞佳鹏古琴艺术展在区文化馆揭幕。我为之感叹,"古桐三弄",当代松江有了制琴人。在文化馆二楼展厅里,看到一张张精致的古琴,一一镌刻接地气的琴名,如云间蝉鸣、佘山竹吟、华亭鹤唳、跨塘乘风、广富林、白龙潭等。这些亲切的琴名,颇有风下松而合曲、泉萦石而生文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制琴师富有隽永乡愁情怀的匠心传承。由此思接人文松江,承前启后,以文化人,艺术养心,不断酿厚城市幸福底色,续奏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云间清音。抚今追昔,松下鼓琴,呦呦鹿鸣;千秋回响,东海龙吟。由衷感叹,真正的古,可以常新。
末了,我想说的是,今年春节刻骨铭心,抗御新型冠状病毒,足不出户,心系天下,守望相助。虽然日子过得有些孤独和寂寞,但琴书相伴,缓一缓脚步,等一等生活,静一静心魂,颇有感悟: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无为而为,乃东方智慧;去除物欲,远离粗野无知愚昧,回归生命本源之真善美,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天人合一,万物和谐,心灵澄澈清静,生命自由自在,是和谐的祥音;更有危难之际,凝聚磅礴力量,让人热泪盈眶,没有过不去的山,没有跨不过的坎,风雨过后见彩虹,幸福路上一起走。仰望祖国蓝天,我看见一群群"白鸽"飞抵武汉,一朵朵"白莲花"在英雄城市美丽绽放。武汉加油,国旗飘扬,国歌激荡,民心军魂,众志成城,伟大的中华民族定能战胜疫情,度过难关,大写人间真爱,喜迎春暖花开,以美丽中国的昂扬恣态,?立世界民族之林。患难之中见真情,高山流水遇知音;剑破云雾送寒夜,琴弹星月迎黎明。宅居家中,心窗洞开,托清风捎信,致敬白衣天使和正在克难攻坚创造奇迹的人们。心有阳光,春色明媚。小区里的白玉兰花含苞欲放,悠远的琴音飘逸绵长,是《幽兰》,是《流水》,是《春风》……
作者:尹军
编辑:孙欣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7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