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为什么要听这种烂玩意儿?
南风窗官方微信公众号:南风窗(SouthReviews)
我们这个民族有全世界最多的偶像崇拜基因,极其容易崇拜别人,崇拜的时候崇拜到不行。
近日,湖南卫视号称“爱马仕综艺”的声乐竞演节目《声入人心》收官,罕见的是这档专业性极强的美声综艺在豆瓣获得了高达9.2的分数。一批高颜值美声唱将,颠覆了观众对美声音乐和演唱者的固有印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更多高雅的音乐作品,领略到了声乐艺术的别致。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节目消除观众对美声的误解”,这是《声入人心》总导演任洋给节目的定调。节目做的是 “融合音乐”,从不同的角度诠释高雅音乐,包括将流行音乐选段用美声呈现出来。
任洋的想法听上去颇具使命感,但无论如何,这依然是一场资本捧出来的热闹,其中的游戏规则与商业运作、与流量密切关联。这一点更是直接体现在了2019年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上。
跨年当晚,美声六人组的演唱引来粉丝们愤愤不平——让包括青歌赛冠军、音乐剧王子、圣荷西大赛一等奖等在内的这六个人,用优美的唱腔去唱清一色的抖音神曲。
无法想象那些因为王子气质的郑云龙而刚刚爱上音乐剧的人,在电视机前听他唱《嘟啊嘟》的感受,也无法想象有多少人在为高天鹤的“哈哈哈哈,打不过我吧,我就是这么强大!”扶额,他曾在节目里以假声男高音惊艳四座。
雅俗可以共赏但不能被混淆,更不能被亵渎。这个节目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喜欢,从网络反映来看,一心追求流量结果适得其反,它被大批网友称作“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最失败的一个节目”。但在娱乐资本的语境下,流量又一次胜利了,这次以抖音神曲为代表。
十年如一日 “土嗨”到底
吴冠中先生说过,“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在抖音,总是火起来一些看上去特别简单的东西,音乐也是一样,听众很喜欢听一首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传唱度高。
如果这只是一阵风就过去了,那我们就可以归因于人的音乐审美的培养需要时间,让大家耐心一点。然而,远的不说,此类旋律简单的、节奏机械的、词意粗劣的、意境全无的歌曲大行其道,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2009年的《最炫民族风》,紧随而上的是居然敢去格莱美舞台上演唱的《小苹果》。十年了,人们的爱好竟没有丝毫进化的意思。
筷子兄弟登上格莱美舞台演唱《小苹果》。
这几年最火的平台是抖音快手,它们也催生了许多街头巷尾都能听见的“土味歌曲”。点开高播放量榜单,各类土嗨民谣抖音神曲高居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没有营养朗朗上口的歌尤其相似。网络上有人将《佛系少女》、《学猫叫》这类套和弦的抖音热歌剪辑在一起,竟能无缝对接,就像同一首歌填上了不同的词。
去年,《明日之子》的节目中,华晨宇批评了一位名叫李袁杰的歌手。要说这李袁杰是谁?他就是古风歌曲《离人愁》的原创作者。《离人愁》可谓爆红网络的神曲,“我应在江湖悠悠,饮一壶浊酒,醉里看百花深处愁。”这首歌年轻人几乎能张口就来,明星曾在综艺节目中翻唱过,甚至是跳广场舞的大妈们也都为此排练了舞蹈。
但有网友发现,《离人愁》这首歌就是《烟花易冷》、《清明雨上》、《山外小楼听夜雨》三首歌的剪切组合。所以李袁杰被笑称其实就是个裁缝,把几首个拼起来就是一个新歌了。
华晨宇批评他不懂乐理知识,“因为太浮躁了,然后标注自己是原创人。你们会影响到观众的,观众一直在听这样的音乐,就以为这样的音乐是标准的。但其实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拿出一个专业的东西。”
他还直接指出,做原创的人,不应该去做这种套旋律的歌,更不应该拿来标榜原创。然而这个作品竟以原创的名头在全网播放量达到了几十亿。可见,歌好不好与红不红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关系。
音乐贫困
那么,抖音神曲是怎么火起来的?
最直接的原因,因为它们朗朗上口传唱度高,也就是所谓的“口水歌”。
有一个词叫“芭乐”,是“Ballad”这个英文单词的音译,指那种节奏缓慢的抒情歌曲。在很多成熟乐迷的眼里,这是一个偏负面的词汇,它们拥有一套制式的编曲,彼此间过于雷同,长期一成不变。
所以在唱片公司对大众进行洗脑后,虽然这类音乐不一定写得很好,但却很容易上口,很容易被传唱开来。当然在芭乐当中也是有许多创新音乐的,但直接套旋律的仍不在少数。
一方面,国民音乐品味依旧还比较单一。另一方面,实体唱片业衰落后,随着互联网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音乐创作者有了更多的平台和传播渠道,但对音乐的审美越来越注重其传播性了,而非音乐的灵魂,正如不断刷屏的抖音神曲们。
总有人说,“这届听众不行”,抖音带出来的这部分听众,的确不懂得尊重歌手,也不懂得尊重版权,更有人大肆宣扬“抖音逻辑”,仿佛所有的歌都是依靠抖音才火起来的。
网友盘点2018抖音年度10大神曲。
高晓松曾做过一个演讲,题目叫“大数据之下的音乐情怀”。高晓松惋惜,我们这个民族拥有最少的、最贫乏的音乐的基因,但是我们这个民族有一个特点,虽然音乐基因很少,但是我们这个民族有全世界最多的偶像崇拜基因,极其容易崇拜别人,崇拜的时候崇拜到不行。
“历史上,精英主流长期把音乐当作损害意志的靡靡之音。只有诗词在文化上才有重要地位。所以华语乐坛一直都有重量级的词人,但作曲人就弱得多。”
音乐审美的发展,固然有历史文化的因素在其中,而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焦虑和孤独,在当今快节奏、加速度的生活中,人们日益浮躁和疲惫,强烈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浮躁的状态并不能让人静下心来真正欣赏音乐,大众对音乐也缺乏应有的认知及鉴赏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极度缺乏音乐教育,国民美学基础也十分薄弱。比如幼儿音乐教育,除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幼儿园较重视幼儿的音乐教育外,其他地区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上课的模式大多为老师教学生唱会一些简单的歌。据了解,不少老师甚至会放抖音神曲一类的歌给孩子听,让小孩子沉浸在海草舞、社会摇、学猫叫等等当中。
你们为什么要听这种烂玩意儿?
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人到底是在何时形成了自己一生的音乐品味呢?纽约时报的作者Seth Stephens-Davidowitz曾尝试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据了解,流媒体音乐平台Spotify给他提供了在1960年到2000年期间男性和女性的一个冠军排行榜听歌年龄的数据。他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男性在13至16岁期间所听到的歌曲,将会影响他们一生(平均年龄为14岁左右)。而根据女性的成熟度会稍早一些,大约在11至14岁时受到所听歌曲的影响。
Stephens-Davidowitz也注意到一种特殊的趋势,即在20岁出头的时候,新歌对你的影响力没有青春期那么强烈了。进入成年甚至中年,人们做出的选择也只是强化了或降低了少年时期曾对音乐形成的一些偏见。比如看看在成人之间流行听的歌曲,或者看看他们参加了哪些音乐会。
在老年听众的品味上,罗伊·奥比森(Roy Orbison)的《漂亮女人》(Oh, Pretty Woman)在69岁的女性中仍然相当受欢迎,这首歌于1964年问世,当时他们11岁。看看63岁的男人,他们更喜欢范·莫里森(Van Morrison)1970年的热门单曲《疯狂的爱》(Crazy Love)。当这首歌出来的时候,同样的男性观众只有16岁。
从90年代起往后的十几年,华语乐坛最初受到日本音乐影响,香港流行乐和以周杰伦为代表的新生代音乐等逐渐发展起来,主宰了主流音乐市场。如果按照Stephens-Davidowitz的研究结论,这一代人,到现在还是喜欢这类音乐。根据笔者的随机调查反馈,情况基本一致。
所以说,不要期望你的音乐品味在成年之后有较大变化。如果一个人从小听的都是抖音神曲,外界始终没有给予他正确引导和良性熏陶,他也只能被局限在这种音乐环境里,再难以改变了。
近年来,音乐类的综艺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从超女快男到《我是歌手》,从《中国有嘻哈》到《这就是街舞》,包括《声入人心》这样的美声节目在内,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大众的音乐视野。但在这种百花争艳的表象之下,从抖音神曲的爆火中可以看出,我们的音乐依然处于流量为王的时代,多少人在盲目跟风。
音乐固然是个人喜好,但也不该没有标准,更不该因浮躁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想起《This is us 》里的台词,“你们为什么要看这种烂玩意儿,正是因为你们的要求太低了。”
作者 | 居然
新媒体编辑 | 黄靖芳 hjf@nfcmag.com
排版 | GINNY
(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9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