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在随州,喜糖逐渐成为一种记忆

 

随州地区第一大官方网络媒体,查找随州本地最新资讯请登陆随州论坛网及其两微一端,搜索“随州论坛”关注。 

近日,赴同事女儿婚宴,临散席时,同桌相熟的三位宾客将喜糖都给了我,让我带给孙女吃。到家后,我将四包喜糖放在妻子眼前,她诧异地问怎么每人发四包喜糖,我如实告知,并等着她夸我人缘好。“你赴宴不多,不知行情,现在很少有人吃喜糖了,你还很得意。”被她这么一分析,我忽然想起,怪不得发喜糖时,在场的宾客反应很淡定,甚至散席后个别人都不带走喜糖。

要放在40年前,这还真不奇怪。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农村老家上学时,有一户家里办喜事,请我们几个去帮忙。当新娘快到婆家时,操持婚礼的生产队队长站在高处抓了几大把糖果抛撒下来,让等着看新娘的宾客抢着接,尽管抛撒的糖是一分钱一块的红硬糖,总量也不过两斤左右,场面却非常热闹。还有更大方的农户,为了图个喜庆,在婚礼当天让主管分糖的人给每个来宾发两块喜糖,让大家都沾喜。由于那时物质匮乏,人们生活条件还很差,糖果是平时生活中较少能享用的食品,因此在婚事中送出的喜糖,很受百姓欢迎。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都有了好转,很多家庭在办喜事时发不同口味的水果糖,一般都是用一个印着喜字的塑料袋装六块,最时兴的喜糖就是上海产的大白兔奶糖。我和妻子也在那时候结婚,我记得当时曾专门去上海买大白兔奶糖,一共八斤,后来与水果糖掺在一起发给亲友们。大白兔奶糖还是比较奢侈的,当亲友们拆开喜糖袋,看见里面有两颗大白兔奶糖时,都欣喜万分,特别是小孩,多数都是头一次吃奶糖,他们撕开糖纸后慢慢舔,吃完后还闻着糖纸上残留的奶香味。

如今,各种菜票、肉票都成为历史,人们的生活由温饱逐步走向小康,不再为自身营养担忧,而是更多关注健康,不少人平时摄入糖过多,以致患上了肥胖症、糖尿病,甚至有些人牙齿脱落。这么一来,现在婚宴上的喜糖也不再是大家的最爱。不少新人结婚开始以巧克力代替喜糖,但由于巧克力价格比较贵,多数人家在喜糖盒里放上两块巧克力,其他就是夹心糖、软糖、酥心糖等。大多数人对喜糖并非像以前那样爱不释手,很多人拿到办公室或家中当零食,甚至一些朋友说如果家里有小孩的话基本不带回去。喜糖如同“鸡肋”,变得很尴尬。

前些天,我去参加一位朋友儿子的婚宴,只见桌上的每个餐盘里放一只看似玩具的小摆设,仔细看是喜糖。婚宴开始,宴会厅灯光渐渐暗下,司仪请每个嘉宾打开手中喜糖的开关,瞬间整个宴会厅闪烁着五彩缤纷的灯光,成了灯的海洋,替来宾给一对新人送上祝福,很有创意,而且让人快乐。喜糖盒还成了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玩具,变成婚宴纪念品。

喜糖是一种记忆,也像一幅拿在手上的历史画卷,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原标题:喜糖是一种记忆(李阳波)

编辑:知足而乐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6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