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突然!上海这款点心要失传?生意火爆却赚不到钱,老板:再做3年不做了
地处江南的上海从不缺少爱好糕饼点心的知音饕客像大饼油条小笼生煎这些爱好者众
一个阿大葱油饼成了“网红”后
居然可以买出10元/个
的葱油饼界“天价”
而有些则没那么幸运
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
渐渐被人们遗忘
比如市区已难觅踪迹的老虎脚爪
喜欢的人时时怀念
不喜欢的人却说
“物竞天择,它该消失啦”
(戳下图可回看小坊此前报道↓)
顶着“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头招牌——“阿小弟桶蒸糕”似乎正处于两者的夹缝中
此前,坊记多次到店里探访过
每次都人气很旺
有不少老客人熟门熟路
提前预定好再来拿
“我已经订好两个礼拜了”
也有年轻人从社交网络
看到这家店的推荐
慕名而来
“小红书和大众点评网刷到的”
喜欢它的食客每每提起总会想起年幼时偷吃灶台上蒸糕的快乐
在售卖的窗口
店主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
写满了预订信息
然而去年这家上海市区最后的非遗桶蒸糕生意火爆却面临亏本的状况
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
近日,有新闻晨报周到记者来到了阿小弟桶蒸糕门店,并见到了“阿小弟”本人——今年六十多岁的罗仁官,这家店由他和妻子宋爱华共同经营。
“在我们那叫我大名可能没几个人认识,说‘阿小弟’大家都知道的。”而“阿小弟”这个名字也因桶蒸糕让更多食客们熟知。
然而,此次采访中罗仁官却透露:再做三年就不做了…或许三年后“阿小弟”夫妻俩的这门
“非遗”手艺就要面临失传
最忙时一天卖四五百个
凌晨两点开做!
但七八月份不开张
不是开在沿街,而是在一个园区里,当记者跟着导航指引寻找这家桶蒸糕店时,看到一块写着“上海市非遗项目阿小弟桶蒸糕”的红色招牌。走进店里,未见有人却先闻到了阵阵米香,还带着一丝丝甜味儿。
罗师傅告诉记者,现在属于淡季,蒸糕就根据客人的预定按量做,保证当天蒸当天客人来取或者邮寄。
“闲的时候很闲,忙的时候根本忙不过来。”罗师傅透露,做糕最忙的要数过年和重阳节期间,很多客人不仅自己买来吃,还会送人,多的时候一天要做上四五百个,“凌晨两点就开始准备,有时候要忙到晚上十点多。”
定桶蒸糕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以前可能是江浙沪的人喜欢吃这种米糕,现在还有很多安徽、北京、四川这些地方的顾客来定,我做好就给他们发过去。”罗师傅回忆,远的地方还寄过内蒙古,担心米糕变质走的是空运,“一块糕运费要一百多了哦!”
虽然桶蒸糕可寄送,但却不是一整年都能吃到的,“夏天太热,常温就要三十多度,炉子一开更热了,要四十多度啦,像这种米粉一不留神就容易变质,所以七八月份是不做的。”罗师傅说。
2020年“九九重阳·颛桥糕会”现场,“颛桥桶蒸糕”的展销铺面门口排起了长队↑
坚守传统工艺!
泡米、磨粉、铺料……
必须用杉木桶蒸
在罗师傅看来
吃的东西一方面新鲜很重要
此外就是看它的制作工艺
“先泡米、再磨粉,磨好了之后放在盆里加糖拌匀,醒上几个小时等糖融化了产生水分才能开始做糕,这样吃口才好。”罗师傅介绍,蒸糕里的米和糖都有讲究,其中米粉是大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合,糖则是红糖和白糖,材料备好后就一层米粉一层糖馅再一层米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不同的口味添加小料,比如核桃红枣、赤豆、蜜枣等。
一个糕味道好
除了这些食材还需要木桶的加持
“我这个糕每一块都是要用杉木桶蒸的,这样蒸出来的才有香味。”罗师傅补充,蒸的时候所有材料不能一口气都放到桶里,要等底层的蒸熟了,再往上铺粉、磨平后继续蒸,一个糕要蒸上20分钟左右。
出锅后,先把木桶中的蒸糕扣在面板上,揭开蒸屉纸后要喷上糖水,这一步是防止蒸糕冷却后表面变硬……静置到蒸糕稍微冷却后就可以包装了。
包装同样有巧思,罗师傅选择了用牛皮纸和麻绳包裹,“和桶蒸糕很配,我不喜欢花里胡哨的,这样包装好后可以直接拎着麻绳,蒸糕也不会倾倒,拿回家还是圆的。”
口味上,卖得多的
是核桃红枣、赤豆的
罗师傅介绍
这两款口味不会太甜
“什么都不放,就是米粉和红糖”,还有蜜枣的也比较甜;体型上,有大蒸糕和小蒸糕两种选择,大蒸糕可按斤购买,两斤起售;小蒸糕则是按个卖,价格在50元到60元不等。
之前在某网站有顾客留言:“小小的一块随便吃点就饱了,买了一大块解决了一周的早饭”……
“再做三年就不做了”
食客留言:希望有接班人
桶蒸糕越做越多
征服了不少食客
而口口相传的美味
和对传统制法的坚持
让这一点心入选“非遗”
2013年,“桶蒸糕制作技艺”入选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5年,又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罗仁官的妻子宋爱华正是桶蒸糕传承人,算到现在,夫妻俩开店做桶蒸糕已有近20年的光景。
然而,就在与罗师傅的采访中,他突然聊到:“我有时候会跟那些老顾客说,你们还能再吃三年,三年后就不做了。”
罗师傅告诉记者,这个店的合同还有三年到期,没什么意外到期后应该就不做了,一是因为年纪大干不动了,二是桶蒸糕不挣钱,“一个月房租就要两万多,还有水费、电费这些,算下来一年剩不下多少钱。”
当记者问起桶蒸糕是否有继承人时,罗师傅很无奈:“年纪轻的不愿意学这个,很吃力的,能赚多少钱?”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罗师傅的儿子目前从事设计的工作,也无意继承这门手艺。
如果真的要“告别”桶蒸糕
最让罗师傅放不下的
可能就是这些年结识的老顾客
说起这些来买糕的人
罗师傅就连十多年前的事情
也记得很清楚
“刚开始我在乡下做糕的时候,有一对从宝山来的老夫妻,别人送他们的糕,觉得很好吃,看包装上的地址就找来了。”据罗师傅回忆,这对老夫妻早上就坐公交过来,但是走了岔路,等到的时候已经过了12点,糕也卖没了,为了不让他们白来一趟,罗师傅便重启炉灶为他们现蒸米糕,“老夫妻两个开心的不得了”。
桶蒸糕或“失传”
是不少“非遗”等传统工艺
面临的困境:
谁来继承?如何推广?情怀与生计怎么选?而这些问题似乎仅靠罗师傅夫妻俩的力量是无法解答的,政策的支持也是关键因素。
翻看某平台上的留言
一位老顾客就对桶蒸糕的传承
表示“担忧”:
桶蒸糕做起来比较麻烦也考究火候技术,如今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老板年纪大了,需要有接班人。
还有人称
老人家守着传统的做法
仿佛让人回到了
小时候淳朴的过往……
网友:比起阿大葱油饼
希望“非遗”的桶蒸糕得到更多关爱
传承下去!
坊友们
你吃过这种桶蒸糕吗?欢迎到评论区说说
对这种老味道的回忆吧!
记者:戴立骅、徐悦、姚俊杰、黄安博
新闻坊综合新闻晨报周到上海、网友评论、ShanghaiEye魔都眼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7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