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届驻华大使轶事:毛泽东舍不得老布什离开
特里·布兰斯塔德
据彭博社引用三个知情人士的信源,特朗普提名现年70岁的美国艾奥瓦州(爱荷华)州长特里·布兰斯塔德美国艾奥瓦州州长特里·布兰斯塔德为新一任驻华大使。那么,在此之前的驻华大使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呢?
乔治·布什
毛泽东舍不得让他走

1974年老布什夫妇在北京天安门
1973年,中美两国互设联络处,名义上低于大使馆,但由于中美关系敏感而重要,毛泽东评价:“联络处比大使馆还大使馆”。
1974年9月乔治·布什被福特总统任命为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替换第一任主任布鲁斯。本来,福特有意让布什到英国或法国当大使,那是外交家的理想之选,但布什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当时在美国人看来遥远而神秘的中国。
布什后来在自传中回忆:出使英法固然让人垂涎,但去中国更富挑战性,中国正在崛起,美中关系将在今后几年进入关键时期,这对全世界都影响重大。后来的历史证明布什的确目光远大,他喜欢出奇制胜。
1974年10月21日,布什夫妇到了北京,住进了建国门外使馆区的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官邸内。一开始布什外出坐的是豪华的克莱斯勒轿车,不到一个月他就骑上了自行车,在风沙大的日子,他也戴上口罩,像许多中国人一样,可以方便地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他喜欢打网球,是国际俱乐部网球场上的常客,后来又与喜欢打网球的中国领导人万里对打,两人成了球友。每到星期日,布什夫妇都到崇文门教堂做礼拜。1975年夏天,布什的儿子乔治、尼尔和马文以及女儿多萝西都到北京过暑假,多萝西甚至在8月18日自己生日那天在崇文门教堂接受洗礼。
布什在自己的《北京日记》中写到,“我希望能见到中国的下一代领导人,不管是谁都行,但谁都说那是办不到的。但我的精力有些过剩,政治上的直觉告诉我,这一工作的有趣之处就在于要尽量多干些事,尽量多建立一些联系。”1975年,他筹划举行7月4日美国独立日招待会,由于美国国务院没有拨这次活动的经费,他就自费举办这次活动。结果第一次美国独立日北京招待会顺利举行,参加者有500人左右。
布什的希望没有落空,1974年11月毛泽东会见基辛格时,曾专门向参与会见的布什打招呼:“你一定要来见我。”1975年12月1日,美国总统福特访华,布什有机会再次见到了毛泽东,并几次见到邓小平。当毛泽东与福特会见时,布什被任命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消息已经公布,因此毛泽东对参与会见的布什说:“你高升了。”接着又转向福特总统说:“我们真不愿让他走”。布什在离任前向中国领导人辞别时,邓小平会见了他,并设午宴招待,布什担心中国政府对他到中央情报局任职可能不满,但邓小平对此坦然处之,并对布什说:“无论你什么时候来访问,我们都欢迎,即使以中央情报局局长的身份,我们也欢迎。”紧接着的玩笑话吓了布什一大跳,邓小平低声对他说:“你是不是在监视我啊?”说完还冲他神秘地笑了笑,布什急忙连声否认。
此后老布什一路青云直上,直到入主白宫,成为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美“驻华大使”。
伍德科克
在北京喜结良缘
伦纳德·伍德科克是第四任联络处主任,他是工会领导人出身,谙熟中国当时流行的“无产阶级”思维,凭借这一点,他被认为“善于和中国领导人沟通”,卡特总统把他派驻北京。

伍德科克
伍德科克到北京任联络处主任前,已与前妻分居15年之久,到北京后,他与在联络处内工作的护士姗伦相识,不到一年就互订终身。伍德科克遂于1978年1月初返回美国,一方面是述职,并且办理与前妻的离婚手续。他于2月中旬返抵北京,立即到美国联络处附近的中国民事机构办理结婚手续。他通知外交部,将于4月22日举行结婚庆宴,邀请外交部及有关部门领导出席。此事在北京外交界尚属首次。黄华外长赠送伍德科克夫妇咖啡具1套,外交学会会长郝德青、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王耀庭、外交部副部长王海容等都赠送了礼品。因在北京喜结良缘,他曾称北京是其“第二故乡”。
中美正式建交后,伍德科克成为美第一任驻华大使。1979年1月邓小平以副总理身份访美,伍德科克在9天行程中全程陪同,打破了国际通行的外交礼仪。1981年里根在大选中曾一度表示要“恢复与台湾正式关系”,伍德科克异乎寻常地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批评里根“言辞不当”,一个国家的驻外大使公开批评本国的元首,这同样打破了外交惯例,因此,里根上台后伍德科克几乎第一时间收到离任通知。
恒安石
出生在中国的抗日游击队员
1981年5月底,经新上任的国务卿黑格大力推荐,美国政府物色到一位新任驻华大使——恒安石。恒安石于1920年6月1日生在中国山西省汾阳县,是第一位出生在中国的美驻华大使。他的父亲中文译名为恒慕义,于1910年到山西汾阳,为基督教教会办学,担任汾阳“铭义中学”的校长。恒安石长到八岁时回国,1940年又来到中国,在“辅仁男子中学”教英文,因喜欢北宋时期锐意改革的宰相王安石,于是取名“恒安石”。

恒安石
1941年12月美日进入战争状态。侵华日军将恒安石及在华工作和居住的美英等国侨民1500多人关押到山东潍县乐道院集中营。在游击队的帮助下,恒安石与英国海军退役上尉狄兰于1944年6月成功越狱,加入了当地国民党的一支抗日游击队“山东挺进军第15纵队”。不久,援华美军总部出面,赠送第15纵队一批机枪、弹药、药品,一台收发报机,一亿元法币,同时指示恒安石就地参加中国抗日部队。恒安石住在当地老乡家,倍受关照。他们饮食比士兵略好,每日多一样素菜,另加一份香烟、茶叶和糖果。两人每天读书看报,经常同附近中学师生闲谈、打球或下棋。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两人赴他们渴望已久的解放区参观,受到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将军的亲切接见。恒安石任驻华大使的4年间,最大的功绩就是推动了《八一七公报》的签署,他自己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一件事。
洛德
娶了华裔女作家的中国通
1985年11月,美国第六任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到达北京,时年仅48岁,是美国历届驻华大使中最年轻的一位,他还是美国著名的精英组织“骷髅会”会员。在他来华履任前,已随同尼克松、基辛格和福特等美国领导人 11次访华,洛德的夫人是华裔女作家包柏漪,著有《春月》一书,这些都让他成为美国外交界的“中国通”。

洛德(中)与妻子包柏漪( 左),右为时任中国驻美大使韩叙
早在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时,洛德是基辛格的特别助理,当飞机越过中巴边界上空时,洛德正坐在专机的前列座位,他因此常自夸说:“我是中美22年隔绝后第一个进入中国的美国官员”。在与基辛格会谈前,周恩来和美代表团成员一一握手,轮到洛德时,周恩来对洛德说:“小伙子,好年轻,我们还是半个亲戚呢。我知道你的妻子是中国人,在写小说,我愿意读到她的书,欢迎她回来访问。”洛德惊讶之余连声称谢。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当天下午,毛泽东和尼克松在中南海会见。在美方陪同会见的人员中,除了基辛格,就只有一个洛德做记录,连国务卿罗杰斯也无缘出席。可能考虑到会见是高度机密,基辛格希望中方不要告诉国务院的人,洛德参加会见的事也不能讲出去。中方在发表会见照片和电视转播时,按美方要求把洛德的镜头盖掉了。对于这件事,周恩来一直想找个机会弥补一下。1973年2月17日,基辛格又一次来华,毛泽东当晚会见基辛格,周恩来特别点了洛德之名,要他一同去陪见,会见一开始,毛泽东就对洛德说:“你真年轻,在座的数我最老。”第二天报纸上果然登出了洛德参加会见的照片。在所有美国外交官中,除了基辛格,洛德是见到毛泽东次数最多的人。
洛德是个“不可救药”的体育迷,出任驻华大使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听使馆附近哪有网球场。每周六早晨,他都要到国家俱乐部网球馆打两个小时球。他同时还是很出色的橄榄球、篮球、乒乓球、棒球等运动的选手。
李洁明
曾是中情局对华情报员
1989年1月20日,老布什成为美国第41任总统,上台伊始,他就任命自己的外交政策顾问李洁明接替洛德为新任美国驻华大使。

李洁明
1928年,李洁明出生于青岛,父亲是美孚石油公司驻华营销代表。1940年李洁明回国,10年后,他加入中央情报局。他回忆说﹕“我的武器不是炸弹,而是传单、拦截无线电讯和特务间谍。为了掩护我的真实身份,我在朝鲜战场以空军人员出现,离开战场,我又成为陆军部的文职雇员。”
李洁明在1953年5月以学生身份潜入香港大学,暗地里发展特工、刺探情报。基辛格访华以后,李洁明看到了进入中国的机会,可是美国国务院极力反对中情局派人到中国。1973年中美互建联络处,李洁明毛遂自荐,没想到基辛格竟表示同意,但指示不得开展隐蔽活动。当美国国务院对李洁明的任命表示异议时,基辛格吓唬国务院官员说:“那是毛泽东钦点李洁明的!”
1973年7月,李洁明跨过深圳罗湖桥。1974年10月,《华盛顿邮报》内幕专栏作家公开泄露李洁明的特工身份,这让李洁明无法待在中国也无法再为中情局工作。1975年3月,李离开中国,从此脱掉“秘密”外衣,而变成公开的情报分析官。2009年11月,李洁明在华盛顿去世,希拉里称李洁明是美国“最佳外交官之一”。(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曜歌)
版权申明
如无特别说明,本号刊载的文章,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本号会第一时间删除,谢谢。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7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