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39】
(10-01)无畏的青春
题记:这一节是记录有关高中三年的点滴故事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认识的朋友,自己真正树立起的人生观,价值观吧?讲真的,在此三年我才觉得我真的改变了之前腼腆,不善言辞的性格,也是这三年我结识了许多可以交往一辈子的好朋友好兄弟!我不知未来是否可期,但我认为高中的这三年是我目前所经历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
已经忘记了第一次踏入高中校园大门那一刻的情景了,如今想来大概是激动加上怯懦的复杂心情吧。不过我还是能够记得那一天发生的故事,毕竟人处在一个精神力高度集中的时候,脑海总会留下很深的印记的,不是嘛?
和姐姐上高中的第一天情景多少有些许共同点,那就是独自一人背上行李(一个鼓鼓囊囊的大口径麻袋,里面装的是被褥)独自一人去公路边等车,独自一人来到于自己来讲非常陌生的城市,在就是兜里竟然没装一分钱的学费!
好在那年的姐姐高考落榜选择了复读,哈哈,因为从小她就很优秀,身边自然不缺少追求者,陷入“爱情”的她最终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痛定思痛的她决心再战高考,复读的学校选择了一所市里的私立学校振华中学(这是一所专门针对复读生提供就读的学校,给学生上课的老师都是从其他学校挖来的优秀教师,也就是说,错开他们没有本校的课时开这边代课。类似这样的学校还有一所叫复兴中学,名字都蛮好听的,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这么多细节,问了就是因为后来我也这里复读了一年,哎,如此屈辱史后面再提罢!),距离我们学校并不远,因此,迎接我初升高的第一天的重任就落在她的肩上。
博州实验中学,地理位置在博乐市西北角的文化北路上,其实找到它的具体位置很简单,当时有人问起我时我是这样的回答他的:“出了西郊客运站,走到白马转盘那里,往左走个200米就到了!”是的,很多人并不只到学校的具体位置,可一提到“白马转盘”几乎所有的本地人都是知道的,因为无论博乐市以西的居民但凡想进入市区都要经过这座标志性的雕,也算是一个市里相当有名的地标了吧,而且仿佛这白马转盘还有一段父辈爷爷辈才知道的历史吧?已经忘记了它的具体模样了,只依稀记得那是一座通体呈白色,一个战士骑着骏马的姿势,马儿前蹄悬空,后蹄着地呈奔跑状,远远看去还是蛮壮观霸气。后来因为城市交通需要的重新规划,它也就被拆除了(好像也就是我读高中的前后那两年),那白马也算是博乐市发展史上可以提起的一段老历史的参照物吧!
按照先前的写字风格还是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博州实验中学吧!
校园呈一个较为规整的正方形,如果从空中俯瞰应该大致是那么个样子,毕竟主主观大致看来它的南北,东西方向的长度接近一致,占地面积约一百亩(哈哈,不得不承认这是网络上查资料得出的答案!)
校园大门朝西的,进入它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笔直的柏油路,这与镇上的中学那是高级了不止一点点,关键路还很宽阔,两旁还有用瓷砖贴砌的花坛,里面隔几米种了一棵笔直的松树,个头不高,可一看就知道那必是时常有人打理过后才能呈现出的样子。
道路的右边是一个面积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小树林,树林的中心还有一个类似于金字塔形状的建筑,约莫三四米高,塔尖还有一个仿古风格的亭子,乍一看还是很有感觉的!金字塔建筑分为三层还是四层已经记不得了,每一层上面都种满一种植物,每到春天会开出粉红色的花朵儿,十分好看。同学按照亭子的形状并种植了开花的树,于是称呼这个建筑为花坛却也似贴切,围绕着它四周的是一排排垂柳,每到微风徐徐时刻,从它们的柳丝下走过都有一种被带入梦境的感觉!
路的左侧校是一个面积超大的室内体育馆,看起来也是有些年头的老建筑了,可惜很少对外开放,在那学校待了三年也就进去过两三回吧。
再往左边继续走便到了教学楼(具体位于校园的西北角偏南的位置),一座三层的建筑,对于我这种初次进城生活的“乡巴佬”来讲着实感到雄壮,面积嘛……不知道,总之一楼有两个班级(四班和五班)和男女卫生间,二楼呢也有两个班级(二班和三班),另外还有一个多媒体教室,也就是机房啦,里面摆了几十台大屁股电脑(不过第二年好像就换成了平板显示器了吧? )。三楼面积就显得大很多了,因为那一层有五个教室(一班,六班,七班,八班和九班),二楼三楼的楼梯口边上有一间面积不大采光却不赖的房间,那里是老师办公的地方。
教室的样貌如何挺难描述的,如果拿它与初中的教室相比较的话,那么最最大的区别应该是黑板,课桌和上下课的铃声系统更加先进了些吧?首先说这黑板,它已经不再是那种在墙上粉一块水泥面板再用黑色的颜料涂黑的了,而是一块不知什么材质可以挂在墙上的样式了,颜色也并非全黑,淡淡的透着些蓝色,它的优点就不言而喻了,比如它的材质略软于水泥,用粉笔在上面书写时很顺滑,字迹比较清晰,而且耐久度也是强劲的,告别了小学和中学时代隔一段时间要用黑颜料粉黑板的历史,整个高中三年它反复使用颜色依旧如初,再有就是,老式黑板用久了,过分光滑导致粉笔与之摩擦会发出一种尖锐的刺耳声(这种声音,我感觉这声音听久了真能让人精神崩溃……),这种黑板则不会!课桌课椅已经分成单独的了,不再是那种初中时期的那种连体桌了,每人一套桌椅的优势在于进出自己的座位十分方便,再也不会出现坐在靠墙内侧的同学需要看同桌的眼色了,哈哈,不得不承认,初中时同桌李静那眼神给我留下了不小的“阴影”。至于铃声嘛,小学时敲锣敲链轨车轮子,到了中学时换成了电子机械铃铛,高中就更加先进了,每个班黑板的右上方一架小巧的音响设备,每到上下课是会播放一段特定的悦耳的电子音,当然,操场上的那俩大喇叭也是同步的,不然教室以外的学生会误了上课时间。
继续向左边走就到了校园的真正意义上的西北角了,这里是一座大约五层还是六层的楼房,那是女生宿舍,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从各个乡镇场来市里就读的学生,学生宿舍当然是必不可缺的了。面积嘛,没算过,但是能容下几百名学生和部分老师。至于其外观,个人觉得已经算得上非常的宏伟壮观了!学校食堂的位置安排的也算蛮合理的,就位于女生宿舍的负一楼,那是一个面积及空间都很大的厅室,其中央摆满了蓝色的连体桌椅,西面则为食堂,学生打饭的地方,而东面则设计为学校商店,占地面积不大,可也算商品齐全。
校园的东北角则是占地面积最大的校园操场了(约战整个校园年面积的六分之一,我感觉的哈,没具体算过,哈哈),操场是由四个标准的环形跑到构成的,东西朝向的,一圈应该是400米吧?跑道内外圈是用红砖侧向铺埋划分界限的,中央部分则是用一层薄薄的煤渣覆盖的,我想那大概是为了增加跑步时的舒适度吧?。圈内的两头扎了足球球门,记忆中那球门也是没有球网的,这么一回忆,好像我的小学,中学,高中校园里的足球场里的球门好像都长的一样哈,难道这做到了全国统一?难怪国足一直不进球,这是有原因的……靠近北面的围墙的中间位置的观礼台还蛮霸气的,是由数根粗钢管为柱,夹心泡沫板搭建的。用途就不必多说了,全国统一嘛,比如重大节日举行活动,校领导致辞呀,五四运动校领导致辞呀,开学典礼校领导致辞呀专为各种校领导讲话而设计的“大舞台”。观礼台的棚子下大约应该有两间面积不大的小房间,据说是播音室(反正我没进去过),因而在操场的东北和西北两个角各树立俩超大功率的喇叭,每天课间操时总能听到立体的广播体操音乐。当然,既然有播音室必然也就有播音员了,他们偶尔也会在下午放学到上晚自习这段时光播放些当时很好听的音乐,在那里跑步或者学习的学子们还是蛮享受的!
观礼台的两边的围墙则是看台,那规格可比中学的大了太多,不仅是面积就是台阶的数量也是反了一番,粗略的估计能够容纳整个校园学生约一千人吧?具体规格就不详述了,因为我也记不得太清晰了……依稀记得看后面是几个遒劲有力的红色大字,如果没记错,应该是毛爷爷的那句“增强人民体质,发展体育运动”。
操场的最东面是一段铁栅栏,到这里便是居民区了,这里也是整个校园最不体面的场所了,因为那里摆放着一个很大的铁质垃圾箱,学生们每天处理教室废物的集中地,因为那箱体个头着实不小,所以很多略微懒惰的学生常常把垃圾倒在它的旁边,也常因为垃圾车来处理的频率太低,常出现箱体已然实在撑不下而导致勤快学生也没空间可以倒垃圾而就近倒在旁边的现象,脏乱差自然而然也就不必说了。
站在操场的中央向南看去也就是也就是室内体育馆的正东面,依次是排球场,乒乓球场和两个篮球场,这些场所教室的就稍微“富丽堂皇”些了,怎么说也是打了水泥地坪的,且四周都种植了好看的垂柳亦或者榆树。到了炎热的夏季坐在这些树下的小型看台上与同学们聊天也是极好的选择。对了,在排球场的边上还有许多个健身器材呢(如今公园里的那种,黄黄绿绿的那种,在当时还是蛮稀罕的),有锻炼臂力的,锻炼腿部肌肉的,有锻炼平衡能力的(类似于独立的小吊桥),反正造型和功能是当时其他地方很难遇到的,因而我印象还比较深刻。起初同学们但凡路过那里必然要上去嗨一下,时间久了,它们也不再那么吸引人了。
沿着篮球场向东看去也就是又回到了起点大门道路笔直对着的方向便是另一座教学楼了,这是一座三层还是四层的建筑?我给忘记了……因为很少来这个教学楼,毕竟不是我上课的地方,建筑面积相比之下比我们的那座要大的多,因为它能够容纳两个年年级18到20个班级的体量。因为几乎进入这里的次数太少就不详尽描述了,只隐约记得,这里有一间投影室和化学实验室,我们来这里看纪录片,还有就是学校大多数领导办公室在这边的一层,再就没啥印象了……
校园最美最长面子的地方除了校门右边的花坛,便是为于篮球场以南那较大面积教学楼西南方向的草坪了!记得第一次路过那里时被震惊到了,因为在那面积并不算太大(两个篮球场的面积吧算是)的草坪中央竟然还有一个小型的荷花池,里面虽已经没了荷花,应该是开花的节气过了,可有四五片荷花叶静静地浮在水面上!那是我活了十几年第一次见到真正的荷花,即便是没有花。这种稀罕物并不适合在新疆大面积种植,所以当时我那惊叹的表情也不足为怪。可惜的是那座小池没挺到第二年荷花盛开就被改造成了草坪……
草坪上的草大概是从其他地方引进的品种吧?谈不上四季常青(在咱们新疆仿佛找不到四季常青的植被,除非不下雪不结冰),却也能在三个季节青的惹人注目,尤其是到了夏季呀,在那绿油油且厚实的草地上躺着读书睡觉或者打闹,当真是一种享受。对了,草坪上没有规则的也种植不少的垂柳,看年头我想应该是校园建设初期一并绿化形成吧?还有比较显眼的便是零星摆放在草坪上的景观石,他们个头不算太大,约二三百公斤的重量,上面大多都是被雕刻后用红色油漆涂的例如“奋斗”、“拼搏”、“进取”等励志标语。
差点忘记把园丁廊的位置记录了,该打!说它是园丁廊倒不如直白点讲就是一个过道,不过学生们都这么称呼它我也就随着名字叫罢!它位于花坛与草坪中央,南北走向,长约四五十米,宽嘛可以并肩走五六个学生的样子,高度却达到了将近三米了吧?其实这个走廊构造十分简单,就是用方形水泥桩每隔三四米纵横搭接固定起来的,所以它既没有顶又没有墙和窗,就是一个镂空造型的建筑,唯一能够吸引人的大概就是走廊那两道类似于《红楼梦》里大观园里演的很像的圆形门了吧?它们正好恰在走廊中央位置,连接着花坛到草坪的道路。因为造型确实还蛮独特的,这里还有不然的学生喜欢站在门中拍照。
这个园丁廊虽然造型简单,可每到了夏季它样子却十分美观,这时在它墙角跟的不知名植物(有些像爬山虎?记忆性还有种植过葡萄?哈哈,有点混乱了的记忆……)变会顺着柱子慢慢的爬到走廊的定上,两边的植被相互缠绕,茂密的程度可以遮挡物太阳光,因此在下面有过人们会感到格外的清爽。这走廊的作用不简单是为了为学生提供过路这一种功能,它还兼任起展览的任务呢,记得有几次学校好像搞过几次书法画展,那些出色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便挂在走廊两旁供学生观赏,还别说,在那种惬意的环境下浏览他人的佳作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男生宿舍的位置刚好与女生宿舍的位置刚好相反,它位于校园的东南角,难道建校之处设计者还把中国的阴阳八卦的学问投入在其中了?说笑了,哈哈!不过这个宿舍楼呀做事看着有些古老,至于怎么个古老法就不太好描述了 。反正跟女生宿舍的“富丽堂皇”相比较,它只能算“姿色平平”。已经忘记了是几层的建筑了,大约是五层吧,因为宿舍大门处在西北角,所以它算得上是坐南朝北吧?每一层有二十多间面积不算太大的卧室,南北分开构建,中间是走廊,每间宿舍可以容纳三张上下铺,也就是可以住六个学生,摆上一张桌子若几把小椅子,再很难容纳下其他多余的物品了,跟电影里绝大多数的学校宿舍环境条件都差不多。那时候的,手机还没有普及,大功率的电器也用不上,因此除了电灯用电以外就只有同学们在三元店里买的廉价的手电筒冲冲电了。还有就是住校生大多来自农村,也不会有太多的行李,书本基本上都放在教室,几件换洗的衣服往往会叠整齐放在床头,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空间,总体来讲这样的宿舍完全满足当时学生的生活需求。
男生宿舍再往西走毗邻的建筑应该称呼什么楼已经忘记了,只记得那里是做物理和化学实验的地方,潜意识中生物课也曾来过这里,莫非它叫实验楼?真心忘记了,因为高中课程做实验的次数太少了,理论课占绝大多数,虽然每天上课那楼十之八九会路过,可并没有给与过太多的关注,仿佛它就是一座根本不存在的建筑,我甚至都已经记不得它究竟有几层了……
校园的西南角也就是花坛的南侧便是行政楼了,之所以把它设在这里大概是因为办公确实比较方便吧?一进门又拐走走几十步就到了。这座楼说实话已经忘记大部分的样貌了,只有个别自己曾参与过的位置还比较熟悉。比如一楼有一个音乐大厅,占地面积还蛮大的,里面有几十把类似电影院里的硬质塑料椅子,还有一个小讲台,一块投影幕,旁边摆放着一架钢琴,记得第一次上音乐课时,调皮的同学趁老师还没来坐在那里用钢琴有模有样的谈了一首《两只老虎》我羡慕不已,毕竟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见到现实中的钢琴以及真实的演奏着,怎会不印象深刻呢?可惜这里也来过那么两三次,还是高一上学期的故事了,学生嘛,哪里能够不以成绩论高低呢,这种“玩物丧志”的课程让同学们走马观花意思意思就行了!
一楼的东面有一个侧门,那里是一间面积不大却也不小的图书室,称它为借阅室合理着吧,里面有不少古今当代名著,也有不少外国经典,还有期刊杂志,比如《读着》呀,《青年文摘》呀等等,每本书的封面下方都会贴着一个编号(应该是为了方便整理和记录而这么设计的吧?),扉页上会卡上学校的印章,同学们只需要拿着学生证就可以在那里接两本自己中意的书籍。高中三年,好吧,我承认我曾去那里面逛过,就是没借过一本书,更别提看过了……学生嘛,以学业为主是吧,看那些个乱七八糟的书籍难道不印象成绩嘛?咳咳,好吧,我承认,我是比较懒惰的那种学生………
行政楼的三层是一层整体的大厅,没有隔断所以显得异常宽敞,那应该是整个高中校园里占地面积最大的场所了吧?这里偶尔会当做排练室,偶尔也会用作展览大厅使用。为啥我能知道嘞,毕竟咱也是参加过演出的“优秀学生”之一呀,记得……咋又是这句开头呢,哈哈。反正就是高一下学期吧,学校要在西部文化广场组织校庆活动,安排各个班级自由搭配班级出几个节目,于是那会儿我报名参加了一个武术表演的节目另外加上团体舞蹈节目曾在这里排练过。哎,往事不堪回首啊,好歹咱也风光过的呢!另外这里还曾展览过科技创新类的小发明,大约是市里领导安排征收各个学校的小作品,然后巡回展览……嗯呐,是这样的,毕竟学校也难得组织学生观赏这些个新鲜玩意儿,怎可能那么容易忘记呢?
至于二楼嘛,我怎么一丁点印象都没得了,脑海隐约闪现那些如“校长办公室”的牌子,可又觉得仿佛是看过某些电影后遗留下来的前段,又或者是我潜意识里的记忆杜撰出来的?算了,不要乱讲话了,省得搞错了还闹出笑话来,既然模糊不清,那就索性放弃“治疗”吧!
最后一处要记录的地方是一个特不起眼却很实用的地方,位于花坛的正西面也就是大门口右边的围栏边上,这里是停车棚,当然是自行车棚啦!那会儿私家车还是稀罕物,况且高中生也没有驾照呢。它简单的方钢和彩钢板搭建的,约两米高,为了保证排水设计的略带了些坡度,面积还挺大的,那三十多米的栅栏边几乎被占满了。之所以说它很实用是因为在这里每天都会停放一排排自行车,那大多是市里走读生和教师骑的,几乎没有闲下来过,所以说利用率非常之高。
到这里基本上就把我的高中“博州实验中学”介绍的差不多了,个别地方或有差错,大致没错。因为几乎没有认真的逛过其他的高中校园(主要是没有在其他校园生活过,只知道当时的四中操场上有草坪,这点比我们学校强很多外,其他知之甚少)所以没有办法比较这所学校究竟如何如何,可我依然觉得这所学校环境绿化,师资力量,学习生活氛围都是值得极好的,或有“王婆卖瓜”之嫌,但我的主观感受地确是这样的。
好了……接下来开始记录下我的校园经历了!!头绪有点乱,那么还是老样子吧,回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好了。
入住宿舍的第一天我遇到了人生最要好的四个好兄弟之一的李志明,因为都是入学报道时间并没有那么紧凑,有两天的缓冲时间,每个同学看完自己所在的班级就开始办理入学手续,接下来就是分配宿舍,可并不是按照班级宿舍分配的,而是随机按入住时间临时组建的。对了,我的高一是分外了八班,学号为:2080608××。那天姐姐把我送进来宿舍,里面已经入住了四五名学生,帮忙整理了床铺交代了一番就走了……说实话,当初的我木讷寡言,那种新的环境有种说不清的不安,我甚至不敢看舍友们的容貌,他们有的躺在那里看书,有的躺床上已经睡着了,待到我再次坐在那张下铺床“认真”的拍打着床单掩饰自己内心的慌张时,李志明靠在被子上一脸严肃的开口了:“同学,你是几班的呀?”,“哦,你是问我么?高一八班的……你呢?”只见他立刻换了一副笑嘻嘻的面孔从床上站了起来,反倒是我一下不淡定了内心一阵慌张:神马情况这是?只见他开心的笑道:“我也是八班的,终于遇到个自己班的啦!”
原来他比我早来了一两天,先后遇到的都是其他班级的同学,他都先后问过了,遇到了同时一个班级的我他自然是掩饰不住的快乐。经过简单的彼此自我介绍后,我得知他家是小营盘的,祖籍甘肃天水。额,也就这么多信息吧……不过经过后来长时间的相处后,发现这货骨子里是那种憨厚朴实的性格,偶尔的闷骚也只是在我们几个关系十分要好的兄弟面前施展。就这样,在没有正式分配宿舍前,我们每天一同去上课,一同去吃饭,算得上是形影不离吧。
博州实验中学的前身是博州博州师范,一所专门培养老师的学校(初中班主任,邢兰云老师好像就是毕业于此吧?),后来因为不知因为什么缘故变得有些落寞而改成高中。因此在我们入学没多久学校还专门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揭牌仪式。听说,是传闻哈,其真实性还有待考究。那一届的新校长原是博乐市第四中学的校长,也就是博乐市名气最高的高中学府的前校长,因为他治理有方被上级领导看中,特调他来“拯救”这所高中(不知真假,反正当时同学们之间传的有鼻子有眼的)。
校长姓陈,名字就不说了,中等身材,带副眼镜,面色和善,主要是气场很大。全校的高一学生几百号人穿着统一的校服排好队面对着校门口站齐,各班级老师则站在在他的身后,他的面前放着一个话筒,旁边是一对大功率扩音器。吉时已到,陈校长开始讲话了,内容大多已经已经忘光了,可他那铿锵有力声音还有讲话时的神貌我还是依稀有些印象的。
讲真的,与后来我参加过得开幕式或者揭牌仪式相比较,那场博州实验中学的揭牌仪式显得的确有些冷清了,没有外来宾客捧场,也没有鞭炮锣鼓声,文华路上零星的路人也只是短暂的驻足后又行色匆匆的离去了,仿佛是自家人给自家人办了一场宣读会议似的。但是没办法中国人好像就很讲究这个,这也算是对外宣布:“我,博州实验中学今天正式成立了!”待到校长讲话完毕,那块新修的电子推拉门左侧暗褐色磁砖上的红布被各位校领导一起缓缓揭开,露出六个金灿灿的大字:博州实验中学。由校长牵头,老师们给眼色,我们这些个学生也激动的鼓起掌来,好歹我们这届学生也算这学校的见证者(比我们高一两届的学哥学姐校服与我们不同,看我们的眼光也是不一样的,总之,潜意识里感觉我们似乎更“优秀”那么一点点)。
军训是高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但凡上过高中的人多少有些印象吧?网上流传一个很火的段子,说是美国的间谍卫星监视中国,惊奇的发现每年在中国的各大城市的学校在固定的时间里会有大批的部队集结,然后没多久又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哈哈,这就是中国学校的军训活动啊,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参加校内军训,所以记忆里还是蛮清晰的呢,是很有必要把这场活动记录下。
首先是领军装,每个班级班长汇总各名学生的衣服尺码,再由老师带领几名同学去教务处搬回来分发到每一个学生手里:军衣,军裤,军帽,腰带四大样,也不知道是学校租的还是当地驻扎部队退役下来的服饰,总感觉那面料很差,尺码更是大的吓人,很多同学原本还很开心的当场试穿,结果心情低落到冰点,为啥?因为几乎所有人的衣服都大太多了,比如吧,那会儿有几个女生需要160的,结果那一堆衣服里最小的尺码也是170的,没法,那就往身上套吧,嘿,这一套不得了,不但大而且还肥,小胳膊在宽松的袖筒里看不见!!简直有点像戏子的戏袍……个子稍壮些的还好,不过怎么看也不像个军人,反而像个建筑工地的农民老大哥……所以我说嘛,八成那些军服估计是学校从哪个劳保店租来的,嗯,一定是这样的!
军训的内容全国统一,就不一一详细说明了,就那几样,正步走,齐步走,跑步走,向左向右向后转,站军姿等等内容。
新疆的九月还是很炎热的,尤其是到了中午,地表温度能够达到二三十度,这样的环境下,站军姿是辛苦的,好在我们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也算是吃着苦长大的孩子。在我眼里,这种站军姿的热倒是没啥,最难受的是不能动弹,哪怕跑起来都行,可直挺挺的站在那像个木头桩一样特别难受,而且通常还要摆个造型。一旦被教官发现了某个同学动了还要延长时间,那痛苦的表情,死的心都有了。
操场面积并不小,可九个班级挤在一起就会显得地方有些狭窄了,教官都是些年轻的帅小伙,常常把自己的班级学生拉出来与其他班同学做对比,比走正步,齐步等。如果比赢了则会受到教官的恩泽,原地休息五分钟,若是输了,教官也会装怒罚大家绕着操场跑步走一圈。军训的目的一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二来为了增加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可大家当时好像两者都没当回事儿,总感觉懒懒散散的,毕竟教官的手下都是学生,并非真正的军人,所以也就象征性的带着我们玩几天。
拉歌大概是校园军训里最有趣的活动了,没有之一(也就校园军训有这个,后来真正在军营里反倒没有任何拉歌的记忆,也是奇了怪……难道部分记忆丢失??)。
依稀记得当时常用的拉歌号子:
1.东风吹,战鼓擂,要拉歌,谁拍谁?(这个一般都是别的班级对于要求唱歌我方对于时霸气的回复)
2.某某班,来一个呀嘛吼嘿!(要求别的班级出站时喊这个,往往是教官带头起哄)
3.一二三四五,我们等的好辛苦!(催对面赶紧派节目歌曲)
4.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的好着急!(同上)
5. 叫你唱,你就唱,扭扭捏捏,不像样,像什么,大姑娘!(故意嘲讽用激将法迫使对面唱歌)
6.让我唱,你就唱,我的面子往哪放?(算是激将法的回怼吧)
拉歌的时间一般会在所有的方队都在原地休息的状态下进行的,比如天气炎热的下午时分,队伍刚好又到了休息时间,两个班级的方阵恰好又离得很近,教官命令队伍集体坐下或蹲下,双方便开始形成很“默契”的拉扯,经过语言上长时间的相互压制,终究有一方会选择长一首军歌。当然,在此之前教官们也是会给同学们教几首部队里经常唱的军歌,例如那首几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军中绿花》和《团结就是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75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