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避孕套也卖不动了!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趋势

 

破局之路,就在前方。

1

下滑40%

避孕套也卖不动了。

这个消息,来自世界上最大的避孕套制造商Karex(康乐)。根据武汉晨报援引的报道,过去两年时间,康乐的避孕套销量——

下降了40%。

这家来自马来西亚的避孕套制造公司,每年生产约55亿个避孕套,是杜蕾斯(Durex)和ONE避孕套(ONE condom)等品牌的供应商,同时它也生产自己的安全套品牌。

40%可不是个小数目,都快拦腰斩了。为了缓解销量下滑的困境,康乐甚至开辟了新的生产线,生产起了医用手套。

这不是康乐一家企业的遭遇,根据红星新闻的调查,杜蕾斯和特洛伊等其他安全套都出现销量下滑迹象。在国内,越来越多避孕套厂家,转向生产医疗手套和转型卖气球。

天眼查的数据也同样表明这一点,2020年以来,有超过4万家避孕套生产企业注销,平均每年注销1.73万家,而2019年只有1.5万家左右。

如今这个结果,不仅我们没有预料到,就连康乐这些生产厂家,都始料未及。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旅游业、酒店业、航空业都在哀嚎,避孕套生产商是为数不多还能笑得出来的。

2020年4月,康乐还因疫情停工,一度传出“全球各地安全套短缺,令人恐惧”的说法。当时康乐只有2个月的库存,产能缺口达1亿只。更重要的是,它做出了一个非常乐观的估计——

疫情会导致避孕套需求激增。

在很多人看来,这确实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

疫情一来,人们被困在房内,除了亲密的性行为,没有别的娱乐活动可以进行。

伴随着性生活次数的增加,避孕套的销售自然会迎来大涨。

而且,这事有惯例,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还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都出现了避孕套销量的大涨。

如此乐观的预期下,杰士邦母公司人福医药的股价甚至一路飙升至历史最高点39.44元/股。

遗憾的是,现实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这种反常的现象也不禁让人感到疑惑——

发生了什么?

2

避孕套销量下滑背后

残酷的数据背后,有着诸多背离我们认知的事情。

我们以为大多数人更愿意在家里使用避孕套,但实际上,根据大象品牌的统计数据,中国市场避孕套的使用场景——

接近一半是发生在家庭以外的地方。

也就是说,疫情把人关在家里,阻止了人们外出,反而把那一半在家庭之外的避孕套消费给斩断了。出不去,还怎么消费?

我们以为人们关在家里无事可干,自然会有更多亲密的性行为,但真实情况是,根据Sexologies发布的《COVID-19对性生活的影响》报告,在疫情之前——

人们性行为的频率比疫情期间高了4.4倍。

换句话说,疫情一来,人们反而更不愿意进行性行为了。

这一点,从全国的出生人口数据中也可以看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整个2021年,我们只比上一年增加了48万人。要知道——

仅仅前一年,全国还增长了204万人。

号称“全国最敢生”的省份山东,2021年的自然增长人口仅有2100人。一个人口过亿的超级大省,过去一年的自然增长人口不足3千,这足够令人惊讶。

疫情一来,大家不仅不愿意生孩子,连性生活都减少了?这个趋势,其实也并不出奇,类似的反常情况这两年频频出现。

例如,在财富流向不均衡、内卷、996的轰击下,年轻人群体中涌现出躺平风潮。

他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面条+鸡蛋,晚上米饭+蔬菜和蛋类,周末心情好就去加个餐。

他们和曾经的三和大神一样,做一天玩三天,吃饱饭就是生活的全部,房贷、车贷、家庭什么的压根就不存在。

对他们来说,“躺平才是宇宙间客观的唯一真理 ”。都躺平了,还谈啥性生活?

看看今年618就知道了,相比于往年的企业晒成绩单、消费者秀囤货,今年的618,只能用三个字来概括——

静悄悄。

不想生娃,不想有性生活,不想消费……似乎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常态。

3

低欲望社会正在蔓延

避孕套销量的下滑之外,另一个趋势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中国人的平均初婚年龄越来越晚了。

《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

而201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是24.89岁,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5.75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4岁。

换句话说,10年时间里——

中国的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近4岁。

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3.63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3.95岁。

▲图源中新财经

在安徽等地方,平均初婚年龄甚至突破了30岁大关。

中国年轻人不光结婚的年纪越来越晚,结婚的人数也越来越少。数据显示,2010年初婚人数是2200.9万人,2020年则降低到1288.6万人——

减少了912.3万。

这个现象,其实早有征兆。早在2018年,民政部数据就显示,当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达2.4亿,超过7700万人独居。

2.4亿人单身什么概念?要知道,把英国、德国、法国的总人口加起来,也才差不多2亿人左右。

从地区来看,根据2019年的数据,广东、河南、四川、山东、江苏等人口大省,单身人口均超过千万以上。尤其是广东,这一数字更是高达2577万人,单身人口规模几乎是第二名河南的两倍,被调侃为“单身狗”聚集地。

这背后,有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提升、婚姻观念改变等诸多原因,但决定性的因素,还在于社会内卷加剧和结婚成本上升。

工作和搞钱就已经耗尽时间了,哪有时间恋爱?彩礼就要掏空六个钱包了,哪里结得起婚?在一线城市,44%的单身青年都属于月光状态,根本存不到钱。

这个状态,在2015年后的日本也能看到。据亿欧网,日本的80后、90后被称为“开悟世代”,这一代年轻人在生活上厉行节俭,提倡“无必要绝不轻易消费”。

不买车、不旅游、不买名牌,一切消费品以实用为主……

这样一个社会里,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无法得到刺激、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大多数人不愿意背负房贷,或创业失败的风险。

那时候的日本人,没有炒房的欲望、没有炒股的欲望、没有结婚的欲望、没有购物的欲望,宅男宅女越来越多,谈恋爱觉得麻烦,上超市觉得多余,一部手机便框定了自己生活的所有。

这样一个“低欲望”社会,似乎正在我们这个国度上演。

4

尾声

低欲望社会的苦果,日本已经先我们一步品尝到了。

从“失落的十年”到“失落的二十年”,日本的经济不再扩张,消费开始萎缩,逐渐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低欲望——经济不振——出生人口减少,老龄化上升——经济更加不振——社会更加低欲望……

日本所依赖的低利率、超宽松、高债务的发展方式,显然难以持续。

对中国来说,要想不重走日本的老路,破除低欲望社会的陷阱,就得从房价、就业前景、收入增长、婚恋成本等多方面入手。正如我此前的观点——

等哪一天,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被真正掀翻之日,也就是人们欢欢喜喜生三胎之时!

这几年,我们出现了很多“反常”的事情——

在北京链家APP上,每23个人当中,就有1个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在杭州余杭区的街道办,坐着十几个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学历不是硕士就是博士;为了一个城管岗位,无数高材生争得头破血流……

背后的真相是,在一个科技没有跨越式大发展的环境下,高端岗位永远是有限的。一旦高端行业的扩张速度跟不上劳动力的供给速度,就注定会有人被挤到下一个层级。

打破这种内卷魔咒的唯一方式,就是创新,就是挤进高端产业的上游。

低欲望社会的本质,就是缺乏创新,缺乏高端产业的话语权。无法在世界的整体分工里占据上游地位,就不可能收获高利润,就只能不断内卷。

无论是日韩还是中国,在底层技术的积累上,都从未真正从“生存”模式中走出。无论是芯片、操作系统,还是网络,仍深深依赖着西方世界的技术。

要打破这种局面,我们必须抢占全球高端产业上游——

到全世界去做生意,赚全世界的钱。

庆幸的是,我们已经在往这条路上走了,人工智能、新能源、光伏等行业的爆火,北交所的诞生,高铁技术的全球领先,主动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只会越来越大。

但这还不够,我们还有很多短板。按目前的差距,中国的农业要超越美国至少还要50年;我们的高端科技,和美国存在很大差距,在很多领域,我们都被卡着脖子。

要实现弯道超车,除了自己扎扎实实的努力,我们更要拥抱世界,拥抱世界的市场,拥抱世界的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循环”。

到那时候,中国人的竞争视野不再囿于各种铁饭碗,而是广阔的全球市场。借用一个网友的话来说就是——

赚全世界的钱,从全球范围内找伴侣,培养国际化的娃。

到那时候,低欲望社会,将走向历史的尘埃。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7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