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叉「岔」033

 

岔子,◆1.事故,差錯。○《官場現形記》第三六回:“他說得如此老靠,斷無不來之理;莫非出了岔子,又有什麼變卦?”[老舍]《茶館》第一幕:“我按着我父親遺留下來的老辦法,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大岔子。”○[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五回:“[雷石柱]知道又是出了什麼岔子,緊走幾步,到[周]家門口。”◆2.杈子。○《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就拿高粱一項講,除了高粱粒兒算莊稼,高粱苗兒就是苕帚;高粱杆兒就是秫秸;剝下皮兒來就織蓆作囤;剝下桔檔兒就插燈插匣子;看不得那根子岔子只作柴火燒,可是家家兒用得着的。”

出岔,◆發生意外;出差錯。○《糊塗世界》第三回:“只恐怕[任承仁]亦脫不了干係,還怕要出岔哩!”[朱自清]《論老實話》:“本來彼此既不相知,或不深知,相干的話也無從說起,說了反容易出岔兒。”○《劉胡蘭》第一幕第三場:“你把情報交給我,保險不會出岔。”

出岔子,◆出岔。○[蕭軍]《初秋的風》二:“他想想今天自己幹的還算好,沒有出岔子。”○[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二四章:“這回[有義]和[白占魁]一塊拉黃豆,大約不會出岔子吧?”

岔出,◆1.離開。○《紅樓夢》第十五回:“小廝帶着轎馬,岔出人群,往北而來。”◆2.意外地出現。○《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安公子]﹞口裏嘆道:‘怎麼又岔出這件事來!’”

岔道,◆岔路。○《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這一路岔道兒多,防走錯了。”○[柳青]《創業史》第一部十五章:“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

岔道口,◆岔路口。○《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你們上[二十八棵紅柳樹],自然該從岔道口往南去才是呢。”

岔斷(岔断),◆打斷他人的講話。○[周立波]《參軍這一天》:“群眾的歡呼岔斷了賀辭。”○[沙汀]《闖關》:“‘你不能這樣說!’他岔斷[余明]的反駁道。”

岔兒(岔儿),◆事故,差錯。○《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老師的臉面竟還好,只是怎生碰出這等一個岔兒來?”○《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回:“今日之事,雖說是上頭制臺的意思,然而統領實在亦是想拿我們的岔兒。”○[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四章:“咱不找他的麻煩,他還找咱的岔兒嗎?”

岔口,◆道路分岔的地方。

岔流,◆從幹流的下游分出的流入海洋的小河流。多見於三角洲平原。也叫汊流、汊河。

岔路,◆1.從幹道上分出來的道路。○《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我由[桐口]岔路到此,完了他這樁事體,今晚還要趕到店中相見。”◆2.比喻歧異,差別。○《醒世姻緣傳》第十三回:“當初刑廳審的都是句句真情,這覆審還有甚麼岔路?”

岔路口,◆道路分岔的地方。○《儒林外史》第三九回:“次早,打發了店錢,直送[郭孝子]到二十里路外岔路口,彼此灑淚分別。”○[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他們上了岸,還是一路談笑着,不知不覺到了一個岔路口。”

岔氣(岔气),◆呼吸時兩肋覺得不舒服或疼痛。多由於用力過猛或急劇轉身時肌肉或神經受損傷而引起。○《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器具總論》:“凡腰間閃挫岔氣者,以常法治之。”

岔事,◆意外事故。○《兒女英雄傳》第八回:“不想將上那座高嶺,又出樁岔事,連那不通人性的啞巴畜生,也欺負起人來。”

打岔,◆1.謂干擾、阻止或打斷他人的行為、工作或說話。○《官場現形記》第五三回:“坐定之後,又把巡捕號房統叫上來,吩咐道:‘我吃着飯,不准你們來打岔。’”[魯迅]《書信集‧致沈雁冰》:“轉地實為必要,至少,換換空氣,也是好的。但近因肋膜及咯血等打岔,竟未想及。”○[巴金]《家》二六:“她還要說下去,卻被[鳴鳳]的哭聲打岔了。”◆2.故意把話題扯開去。○《官場現形記》第八回:“新嫂嫂最乖不過,一看[陶子堯]氣色不對,連忙拿話打岔道:‘大人路浪辛苦哉,走仔幾日天?太太阿曾同來?是啥格船來格?’”[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一章:“[許寧]還是微笑着,他不回答媽媽的問題,卻打岔道:‘媽媽,聽說你還向同鄉[胡夢安]求過情,送過禮……現在,你該去謝謝他嘍!’”

道岔,◆使列車由一組軌道轉到另一組軌道上去的裝置。○[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在社會主義的軌道上》:“[鎮江]的道岔,我是早准備要看一看的,哪怕看一眼,或者靜聽一下過岔的聲音。”○[孫少山]《八百米深處》:“有一次[王江]見[李貴]在陡坡上放車太快,警告他道:‘注意,道岔上有人!’”

跌岔,◆謂走路時中途停頓彎向另一岔路。○[青雨]《三個真命天子》:“[馮三嫂]的招待又好,[馮三爺]的為人又和氣,每晚茶煙之外,還時常有炒黃豆吃,所以去的來的,都要跌岔來坐一坐。”

過岔(过岔),◆指火車通過道岔。○[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在社會主義的軌道上》:“我去[南京]的任務是十分明確的,就是請倡議提高過岔速度的[俞乃新]同志寫一篇稿子,寫他倡議時的三進三出的經歷。”

交岔,◆交叉。○[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二章:“[王生茂]和[鐵鎖]、[王三]兩人一塊往二丈四尺的楊木檁上,用葛條綁交岔的椽子。”參見“交叉”。

褲岔(裤岔),◆褲衩。○[沙汀]《困獸記》十二:“[田疇]立刻脫掉襯衫,脫掉白嗶嘰西裝褲,只剩一條褲岔和一件有着破洞的舊麻紗背心了。”

三岔路,◆同“三叉路”。◆《水滸傳》第三三回:“這[清風寨]卻在[青州]三岔路口,地名[清風鎮]。”○[楊朔]《百花山》:“不遠處三岔路口有座地堡,聽見聲,打起槍來。”

斜岔兒(斜岔儿),◆斜形的塊兒。

眼岔,◆見“眼叉”。视线不正确。

衣岔,◆衣服兩旁開衩的地方。○[沙汀]《困獸記》二二:“於是兩手伸入衣岔,卡住皮帶,他開始忐忑不安的就在大廳上踱着方步。”

找岔兒(找岔儿),◆見“找岔子”。

找岔子,◆故意挑毛病。○[毛澤東]《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你在這次會議上說了我,我就在下次會議上找岔子報復你。”○[王安友]《李二嫂改嫁》九:“她來到[劉大娘]的跟前,接着把她今天在屋裏給[小六]穿夾襖,[天不怕]故意找岔子的事告訴了娘。”○[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九:“這幾天來,[胖疙疸]老怪[瘦麻稈]不加小心,給露出來,懷恨在心,找岔兒吵鬧。”

岔曲,◆曲藝名。始於[清][乾隆]時,為從征[金川]的[文小槎]所創小段曲,用於單弦開始前演唱,初流行於北方。內容多為抒情、寫景或滑稽嘲弄。唱時用八角鼓,故又名八角鼓曲。○[清][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文小槎]者,外火器營人,曾從征西域及大、小兩[金川],奏凱歸途,自製馬上曲,即今八角鼓中所唱之單弦雜排子,及岔曲之祖也。其先本曰小槎曲,減稱為槎曲,後訛為岔曲。”

嘴岔,◆嘴角。○《小說月報》1984年第3期:“﹝她﹞這一回則是咧着大嘴岔兒,沒眼淚地乾哭乾叫。”

岔和,◆方言。排遣愁闷,转移注意力。○《曲艺》1984年第12期:“我爸爸刚退休那阵儿也这样儿,我妈见我爸爸闷得慌,就主动跟我爸爸聊天儿,岔和岔和。”

岔批兒,◆方言。嗓音嘶哑。○老舍《牛天赐传》十:“四虎子报告的时候,声音都有点岔批儿。”

話岔兒(话岔儿),◆I話頭,說話的頭緒。○《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不想姑娘鬧了個皮子,蔫蔫兒的受了,自己倒出乎意外,一時抓不着話岔兒。”◆II話頭,說話的頭緒。○《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不想姑娘鬧了個皮子,蔫蔫兒的受了,自己倒出乎意外,一時抓不着話岔兒。”

搭岔,◆接话茬;答话。○《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這話叫人怎麽搭岔兒呢?你老人家是一家之主,説句話誰敢不聽?”

答岔兒(答岔儿),◆亦作“答碴”。◆1.接着別人的話說,搭腔。○《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姑娘這纔曉得自己說得是夢話;聽得他在那裏答岔兒。”岔,一本作“碴”。○[老舍]《駱駝祥子》十三:“[劉四爺]沒答碴兒,想了想:‘話匣子呢?唱唱!’”[韋君宜]《乘公路汽車旅行記》:“我們都沒有答碴,可是不約而同也都往墻上看。”○《收穫》1981年第6期:“誰也沒有答碴,他走到[韓有福]的床前。”◆2.理睬。○[老舍]《駱駝祥子》二:“車口上的幾輛車沒有人答碴兒,大家有的看着那輛車淡而不厭的微笑,有的叼着小煙袋坐着,連頭也不抬。”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75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