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三十三【32】

 

(09-02)青涩年华

初中生活对我来讲是既新鲜又陌生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的环境新的同学还有新的课程,先来说这课程吧!初中的课程除了语文数学添加了许多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课程,比如:历史,政治,生物,地理,物理和化学,最重要的是还有一门英语!

永远忘不了那一幕,那天英语老师布置作业后要求同学们回家后熟读每一个学过的单词第二天早晨她来抽读单词发音。好嘛,我们小学压根就没有接触过英语,最多学过拼音我还分不清前鼻音后鼻音的区别,怎么英语里面的26个字母就不读“啊喔额,衣乌鱼”了呢?英语老师是一个长发及腰的大美女,走起路很轻巧,举止言谈更是我见过最为优雅的人。可第一堂课从她嘴里念出的“咒语”在我眼里简直就是天书,整节课我的脑子是一片空白的,她用粉笔写在黑板上的那几个字母后,用竹条(竹笤帚上的竹条用作教鞭)指着它们读一遍后让大家跟着她读,我竟发现好像除了我以外其他的同学都没有不适的感觉,为什么就我读着那么的拗口?

第二天英语课在她抱着教材手持教鞭优雅的走进课堂时我便开始紧张起来,因为我回家后只是按照课本后面的单词表把作业“照葫芦画瓢”的抄完了,可究竟怎么读我哪里会呀,姐姐又刚好去了市里读高中(三中,兵团农五师自己的高中)。果真是越怕什么越来什么,随机抽读了几个同学后英语老师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她径直走到了我和李静的桌前,也可能是我个子太矮被排在最前排的缘故吧,用手摸了下我(前两天的课程老师还未能记住全部学生的名字)的桌子:“就你吧!”这对于我简直是灾难啊!我很不好意思的端起书站了起来,无意识的翻来英语课本屋后几页的单词表,目光呆滞的盯着那些对我而言完全陌生的毫无规则的“拼音”愣了很久。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下我变得羞愧难当,我努力的回忆前一天英语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竟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痕迹。

没记错的话我当时面红耳赤,手心出汗了……英语老师把课本抱在胸前站在我的面前直勾勾的看着我,眼神中带着不解和疑惑。那一刻我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只是忍住没让它落下来,努力保持着它最后的尊严吧?那一刻我是多么的无助,用作文中常用的句子:那一刻如果有个洞,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钻进去……

好在老师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优雅的转过身面向黑板的方向然后轻叹一声:“好了,你坐下来吧!”我如释重负的坐了下来,在同桌李静关心的眼神中我得了些许安慰,她悄悄的问我怎么不会读那几个单词,我只得无奈的告诉她之前从未接触过这类学科。

从那以后英语这门课程一直像个噩梦缠绕伴随着我整个初中,不,直到高中毕业……即便是得知我对英语的可怖后,同桌常教我认音标,很用心的教我那些单词应该如何读,也鼓励过我。我甚至也学着前人最笨的方法用汉字在每个单词下注释读法,可每当那些单词在我嘴里读出来后总觉得拗口的不行,让我越发的不自信,还有就是背单词,有些单词我哪怕在本子上抄着上百次也难得把它们记的住,时常感慨如果单词有它的排序规律该多好,可惜没有……更不要提那些什么主谓宾语句,复数,阅读理解了,在我眼里那就是一堆乱码,大约“天书”都比这些容易理解些吧?

第一次英语考试我只考了39分,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蒙的,从那以后英语考试我就压根没及格过,虽然每次并不是倒数第一,也很接近了。我并不是那种智力太差的人,可在学习英语这件事上,仿佛天生就与其他人差了些什么,不得不承认那些有天赋的同学随便看两眼就可以记住并理解的单词,我花再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死记硬背也难以达到他们的水平。

除了英语其他课程我认为都还可以适应,最起码只要愿意花时间,后天的努力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其中我最喜欢的课程是物理,大概这也与从小就喜欢摆弄家里的那些废旧电器有关吧?

物理老师是一个矮个子 秃顶的中年男子,谈不上很帅却很稳重的样子,姓甚名谁因为时间太久也实在记不得了。从第一堂力学课程我便深深的被这门学问所吸引了,再到后来的电学楞次定律给我的认知开启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吧,从初一到初三我的物理考试向来都是达到及格线朝上的,虽然并不能在班级里名列前茅。而且初二那学期物理竞赛老师也安排我参加且拿了一个自治区二等奖,给父母也脸上长了点点光。

至于生物,化学,地理,历史,政治这些课程就不一一详说了,如今的课本大概已经有所改变吧?但我想内容应该差别不会太大。说实话在初中增加了除语数外三门大课外,它们都可以被称为副课,也算是为了上高中打基础吧?因为只有到了高中才分文理科,老师当然也尽职尽责倾尽所有的把知识传授给我们。可说实话那完全是为了考试需要,他们很少告诉我们学习这些有什么实际意义,能够在现实生活用那些知识做些什么,而我们也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比如我记得有一年全疆(还是全州?太久记不清了)的一次历史统考,历史老师监督这我们那一届花了一周时间的课余时间把整本书的内容几乎都背了下来,效果也是出奇好,果然我们哈镇中学拿了一个全疆(州)第一名,校长,班主任,历史老师都开心的不得了,甚至在每周的升旗仪式前上高度赞扬了我们表现。再比如政治考试里除了选择题,大多数的提目并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只要不空着随便围绕主题胡乱诌一堆文字就可以拿到分数,甚至每次遇到大考政治老师都会在考前提前“义正言辞”的提醒同学们,问答题不能空,哪怕是乱编也要编满答案。并不是说学习这些课程没有任何意义,绝对没有这个意思,既然教育部编写这些课程就一定有它的深意,我们也可以更早的从物理课本中知道力是什么,电是什么,生物课本中了解我们的身体构造,地理课本中得知这个世界有些国家,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课本中了解我们的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可当时真的就是这样,老师们把分数看的更重要,纯粹的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它们。

除了这些副课外,当然还有更“副”的三门课程,美术,音乐和体育,大约每周各一两节吧?音乐课就不说了除了初一前几堂课教了“哆瑞米发嗦啦西”几种发音后又教了几首课本上的歌曲后就主动让课给三大主课了,到初二初三索性连课程都取消了。美术同上述基本一致,无非就是讲述下古代的陶瓷与外国的雕塑等东西方艺术审美啥的,再就是让我们照着课本上的图片画,交上去也没见过打分发下来过。倒是体育还能够勾起同学们的兴趣来,而且很少“让贤”于其他课目老师。体育老师是一个体格健硕精气神十足的蒙古男老师,年纪大概有四十接近五十的样子,据小道消息传年轻时曾代表学校参加某疆内比赛拿过奖项赢得过诸多荣誉不知真假。因为教师资源紧缺的缘故,他一个人带初一初二加少数民族班差不多十四五个班的体育,可他很少主动把课程让出来。一般都是带着我们跑两圈,然后带着我们一起把腿架在水泥看台上拉筋,印象中他总是一副阳光幽默的态度于同学们相处,拉完筋后便是让我们自由活动,需要什么器材可以跟着他去办公室领,他从来不含糊,只要有他都会给我们,比如足球,篮球,乒乓球,跳绳等。

关于初中生活真不知该如何去写,总觉得那时的自己憨憨傻傻的像做梦一样,小学同学本就是一个村孩子,打打闹闹嘻嘻哈哈都是熟人,即便红了脸下次见面依旧是朋友,可初中就不同了,每个班的学生都来自不同地方,所以相处起来便有了困难,尤其是像我这样腼腆,老实还略显自卑的……那么就让我还是按照时间线依次记录几段记忆较为深刻的故事吧,老原则,想到哪里就写哪儿罢!

初一那年的某天下午,班主任走进教室宣布一件事情,那就五四运动会即将来临,每个班必须组织排练方队,这消息一下炸开了锅。显然邢老师也是第一年当初中班主任在运动会这方面没有什么经验,她看着我们一脸兴奋的表情笑着征求大家的意见,让我们自己提出各自想法然后挑选出最佳方案,全程我是没有发表任何一言一语的,因为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参与这样的“盛会”的,之前我甚至都没看过(只听姐姐说话有田径、跳远,跳高,铅球比赛等),又如何知道“方队”是什么意思呢?可还是有许多见识颇广的“有志之士”的,比如女方代表有活泼的梁丽丽,男方代表有整日乐呵呵的刘畅,经过认真且热烈的讨论终于得出了一个可行方案,那就是接下一周晚自习后每天在操场上联系走队形,至于服装就从简统一穿校服,由吴丹同学举那代表班级的牌子。除了走队形(方阵)外每个班还需要编排一个节目,就在大家扭扭捏捏的不知所措的时候,同桌李静算是毛遂自荐吧,提出她可以唱歌引来不小轰动。方案到手后班主任交代了些事情后满意的离开了,剩下的让我们自由讨论。

对了,当时讨论完方阵和节目的问题后好像就开始报名参加比赛了,大概是提前报上去好让学校编排顺序吧?老师走后,体育委员(已经忘记是谁了,胖子钟成龙?他应该是班长吧?又好像是梁丽丽?她应该是英语课代表吧?哈哈,的确有些混乱了……)开始统计同学们想参加的项目,相比较安静严肃的课堂或者秘密私语的自习课,这一刻大家都开始放飞自我了,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闹。体育委员拿着本子挨个跑向那些想参加比赛的同学(自愿参加,不强制要求)座位上统计着,几个关系不错的聚在一起讨论该报哪个项目胜算更大,相互换座位激烈的讨论着,班长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自动“忽略”这些小细节,毕竟他自己都处于一种非常亢奋的状态,就连平时内向沉默寡言的同学也表现得十分积极(除我以外,我只在体育委员询问时默默地报了一个标枪和一千米长跑)。

接下来的一周里,每天的中午上课前半个小时和下午最后一节课过后同学们都会集合在操场上,按照邢老师给我们排好的顺序(隐约四人一排,按照个头的大小)进行操练,内容就像军训里的走齐步,要求整齐划一,班长喊口号:“121~121……1~2~3~4~”每当我们喊完带着拉长音的4之后,我们还会额外再喊上一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3~4~”哈哈,尤其是最后一个数字那叫一个贼响亮,有些同学怕是把吃奶的劲儿都用上了吧?邢老师总会也会穿一身简约的运动装,戴一只休闲帽,打一把蓝色花边的雨伞在旁边看着我们训练。每当我们的方队向前走了走了四五十米折返回来时,她总会给大家指出问题所在,比如说那些同学的胳膊高度不够,那些同学没有跟上拍子,还有哪些同学没有抬头挺胸等等。反复纠正依然没有好转时,她会亲自给大家做示范,甚至单独把那些“差生”叫到一边有她亲自操练,远远用余光看去那架势真的很像个教官呢!这时候当然也有其他班级的学生在操场上同我们一样的训练,也相互的暗中比较着,每当我们遇到队形比我们班还乱的班级时内心都充满了骄傲,班主任虽然嘴上不说了从表情上也可以读出她的隐藏着的喜悦。

终于在五月一这一天(一般都会提前几天开始,到五月二日结束),运动会如期举行。随着校园里的大喇叭播放歌曲后,每个班都由各自班主任带队,搬上自己的板凳依次来到办公楼门口的那片空地有序的坐好。待到全校所有班级(个别初三年级的除外)集合完毕,这时大喇叭里的音乐停止,接下来便是校长在扩音器话筒里发表演讲,大致内容便是简单的介绍下哈镇中学的历史,最后一句理所当然的是那句:“我宣布哈镇中学第x节运动会现在开始!”随着一阵热烈掌声那节奏欢快的音乐也无缝衔接的又再次响起,一男一女穿着规整的学生主持人上场,最有看头的每个班级节目一一登场!

印象较为深刻的节目有初一五班贾玉念唱的一首英文版《吻别》,妈耶,不知道令多少人投去羡慕的目光,小小年纪竟能罢一首英文歌儿唱出来!而且全程不带“草稿”,关键是不怯场,一边唱着一边“深情”的做些动作,那简直太有范儿了!那也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听真人现场版本的英文歌,谈不上嫉妒却的确有几分羡慕,后来我们认识以后才知道,原来他父母便是中学教师,比起大多数同学也算是起点较高吧。还有就是同届(还是上一届?)两个少数民族班的舞蹈真的是太赞了。蒙古族仿佛天生骨子里便有跳舞的基因,它们集体表演的筷子舞和顶碗舞很是精彩,穿着蒙古族传统服装,每一个动作都经过精心的排练,他们舞蹈的特点是身体不动其他的肢体部位可以做到整齐划一,这两种舞蹈的背景音乐也是比较舒缓的。而哈萨克族的服饰鲜艳而多彩,音乐也是欢快且快节奏的,他们踩着节拍扭动着柔软的身体,尤其是那脑袋和肩膀感觉像机械才能做到动作似的。依稀记得那天哈萨克族女生集体穿的是红绿黄三色条纹的传统裙子跳舞的,至于舞蹈叫什么名字已不记得(好像有筷子舞?和顶碗舞),只记得当我不由的赞美了一句她们身上的衣服:“线条真好看!”坐在我旁边的同桌李静竟白了我一眼:“咋了,她们身材好吧?”我愣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原来她竟会错意了!

轮到我们初一三班时,同桌李静当真是一鸣惊人了一把,别看她个子不高也十分瘦弱,可当她登上舞台拿到话筒时,随着磁带(当时VCD还算奢侈物,更不用说mp3或者后来的互联网资源了,我记得当时没有专门的背景音乐,还是班长钟成龙想办法找了两台录音机洗出来的那盘磁带)里的背景音乐响起,她那首《这里的山路十八弯》彻底的引爆了在场的所有人,那声音婉转动听铿锵有力,当然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略显夸张,比起原唱那更是没法比,可在我们这个小镇的中学再寻找一个能与抗衡的学生大概是没有了。她穿着平常没有刻意打扮,但做到了不怯场也算难得可贵,最终待到她一曲唱罢引来了雷鸣般的掌声。

等到开幕式里的文艺节目里俩主持人宣布结束后,同学们此刻的热情也已被点燃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样子,可都没时间去细细回味其中味道,因为接下依旧是此次运动会的重头戏,那就是个个方队的进场仪式,所以同学们不得不迅速的把板凳还回教室然后迅速的在操场上集合。

此刻校园操场上的大喇叭里响起的是那首振奋人心的《运动员进行曲》(多年后我在网络上无意看到才得知的那首曲子的名字是这个),相信有太多的人对这首曲子特别的熟悉吧,毕竟从那会儿到如今的初高中校园运动会里都会单曲循环播放这首曲子。想来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首曲子的确能高亢激昂,让每一个听众有种热血沸腾(我相信大多数人应该跟我有相同的感受吧),即刻便感觉身体里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

已经在操场西南角待命的各年级各个班的方队也依次站在了自己的区域, 远远看去各有各的特色,因为方队是要评分颁奖的,所以每个班级都想尽量的出彩,尤其是在服饰上特别的有讲究,比如有的班级统一白色衬衫,黑色西装裤,甚至有的班机还统一搭配了领带。还有的班级统一颜色的红色运动装,在搭上一顶红色的休闲帽(鸭舌帽),人手一把红色的塑料花,远远望去就是一片喜庆色。少数民族的班级那就更有看头了,统一的他们本民族的服饰(据说这些服饰他们只有在非常重要的场合才能穿的,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和敖包节等重要节日,再比如哈萨克族的肉孜节和古尔邦节等,可为了孩子在学校有门面,家长也是非标配合允许他们在运动会上穿的),高高的带尖儿的帽子上垂下一串珠子煞是好看,原本就色彩鲜艳的袍子和裙子上还贴满金黄色的薄铜片?在阳光下的照射下明晃晃的十分惹眼。

我们的班级按照顺序是第三入场的,在此之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关注,早已成了同年级里夺冠的热门班,为此在开幕式之前校长还亲自来我们的班与邢老师和全班同学拍了一张照片(那张照片也成了打家最美好的记念)。是的,那次我们真的努力到出彩了。我们没有像其他班级花里胡哨的去置办新衣服,而是穿着整洁的校服和白色球鞋,并且在老师的教导下买了廉价的红纸缠绕在铁丝圈上做成了花环。班级领队是吴丹,本身面容姣好再加上气质初众(我隐约记得当时除了她全班都是穿校服的吧?而她具体着装已忘记了,不过应该搭配了裙子),手上举着写着“初一(三)班”的木牌也是邢老师的杰作,具体样式已记不得太清了,好像是用毛笔字写的,然后还再上面贴了些彩纸还是画了几个卡通画?总之比较其他班级的确是十分出彩的。与其他班级更加耳目一新的创意是在方阵领队后面还跟着两个抱着箱子的女生,一个是同桌李静,另外一个好像是吴艳茹吧?那俩箱子藏着只有我们班同学知道的秘密,也成了其他班级关注的亮点。当我们整齐的走了半圈操场后(操场一圈400米)即将到达主席台时(操场饿了西面),大喇叭里的播音员便开始“照本宣读”:“迎面向我们走来的是初一三班方队……(好像所有的运动会都是这么个播发吧,后面再加上些极力向上的词藻)”这时的我们按照之前的排练昂首挺胸的踏着齐步,右手举着红色花环大声的喊着“增强人民体质,发展体育运动~”,哈哈,头在齐刷刷的看着(除领队吴丹)坐在主席台上的校领导和老师们,场景颇像部队里的队列检阅。当大家扯着嗓子喊完那句口号后,捧着箱子的答案也在这一瞬间揭晓,箱子打开从里面各飞出数只白色的鸽子,见此场景引得台上的领导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们也倍儿有面子的踏着步子向前走去,是啊,多天的训练得到了认可,这种集体荣誉感妙不可言!

等到所有班级的方队接受“检阅”后都按照顺序来到了主席台前的红旗杆下,这时大家也可以放松下,领队可以吧笨重的木牌用手扶着立在地上,其他同学只要不交头接耳四处张望尽量保持队形不是太散漫即可。升旗仪式-领导讲话-体育老师(裁判)讲话-运动员代表讲话,一系列的流程后,最后便是方队解散到各自班级规划好的看台位置休息观看比赛,参加比赛的同学去做准备工作。

我们班大部分同学参加的比赛我都忘得差不多,隐约记得女生里面李静和徐丽芳参加了200米短跑吧,不过好像没拿上名次。吴艳茹应该是了跳远?(沙坑的那种),梁丽丽参加了两项短跑吧?她在体育这一块确实蛮强的,不然也有点对不起她那活泼好动的性格,娜仁花好像吵架了铁饼和铅球?因为身为蒙古人的体格确实强壮。男生里张正,刘畅这种尖子生大约是抱着玩一把的态度各自吵架了三级跳和跳高吧?反倒是平时成绩不佳的“后排生”诸如朱志华,孟瑶,刘建华等人在田径赛场上大放异彩,尤其是朱志华短跑上报了四个项目拿了三个名次。

而我也在那一次运动会也彻底的“发光”一回,是的,那时候因为参加标枪的人比较少吧?所以被没有按照年级分组,初一到初三的所有参赛人员一起参加比赛,谈不上公平不公平,因为人确实不多,大概每届平均只有四五个人吧?我也不清楚怎么个情况,反正就是莫名奇妙的投了三次就“一不小心”拿了第一名。哈哈,当时跟我一起比赛的高年级同学眼睛都快要掉出来了(此处做一个捂头的表情)。是的,标枪的大概规则是必须要投出去后必须要插在地上或者枪头先着地,最起码能够在地上扎个痕迹出来说起来还是有些许技巧在里面的。我投了三次每次都能够稳稳扎在地上,那标枪原本就不重(并非国际标准,简易两米左右的竹竿刷点红漆头上接一截铁尖头)抓在手里助跑,奋力丢出去就完了。原本就是抱着试一试重在参与的心态来比赛的,结果真的是一不小心拿了名次还是第一名,当时我自己都有些尴尬。从其他的参与者眼神中我看到费解和不服的情绪来,那可不是嘛,论体格我瘦小,论力气我当然更无法与他们抗衡。可他们要么投的比我远,可标枪平平的划在地上,要么勉强在地上扎了个印子又没我扎的远,哈哈,总之他们十分气不过。

当我回到自己班级的看台后,我这匹“黑马”的事迹已经在隔壁几个班传开了,一来拿了名次的同学自己班的同学需要记录的,跟“报喜”的性质差不多,二来我们这一届还有几名同学也参加了,这事儿对他们来讲也是不小“奇闻”。自己班的同学当然是开心,怎么讲也算给初一三班长脸了,我却只能装作蛮不在乎的样子,哈哈,其实当时的小心脏都激动到快炸裂了。隐约记得一班的某个女生还特意跑到我们班问我的名字,然后找到我后问如何拿了这个“全校第一”,搞得我还蛮不好意思的,只得不骗她说:“以前放羊时经常拿葵花杆投羊时练出来……”确实如此,我仔细想来这应该是真实的答案,在我念小学时便经常放羊、鹅等动物,那时候收割机还没有完全普及,葵花都是把饼子割下来拿到麦场上找根棍敲籽下来,葵花杆子则会就在地里,很多时候羊乱跑了,找不到石头丢的我通常会顺手拔一颗杆子朝着羊群乱跑的方向丢去,如此练就成的吧?(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收割小麦和葵花的收割机在我读初中时已经普及,可是收割玉米的收割机却普及的更晚,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在2006年才开始大面积普及开的,在此之前农民们都是手上绑根长钉子,带上化肥袋子去地里手工掰玉米,因为种植面积通常都很大,村民们通常采取换工的形式来作业,也就是当我家玉米要收割时你家派人帮忙,放你家需要收割时我家再派人去帮忙的合作关系。)

至于一千米长跑我表现的很一般,甚至连决赛圈都没有进入,但是还是很满意了,比起那些个别半路就弃赛的我全程还是淡定的跑完了。好在朱志华和刘建华俩人那场好像跑进了决赛圈,其中一人还为班级挣得了名次。每个班级都有那么一两个闪闪发光的“种子选手”的,比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隔壁四班一名姓王的女生(已经忘记了名字,我们在高中时还关系还不错呢,可时间呀……),在女子组800米决赛圈中跑表现出了如同小鹿般的速度,全程加速且节奏十分的平稳,脸上自信与淡定的神情超级引人注目,到达终点时竟跑出出来比第二名将将近半圈的速度,而且停下来很轻松没有丝毫的疲劳状令人一阵唏嘘,最终以两分28秒(数据大致有误,可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在三分钟之内)的成绩夺冠。要知道,在那个中考女子800米三分二十秒就能拿满分的,她的速度对其他选手简直是碾压,而且能在当时少数民族中脱颖而出那必然是绝对的实际,当时少数民族尤其是蒙古族长跑名次通常有他们垄断,有点种族基因优势的因素在里面。再比如二班有个男生姓甚名谁不知道(只依稀记得他在班里也是后排捣蛋生),只记得田径100米决赛圈里他的表现超级炸眼,发令枪响起,他就像从离开弦的弓箭“嗖”的一声就发射出去了,接下来更加过分的是他那双腿仿装了电动马达似的,步子频率和摆臂节奏十分刘畅,没有丝毫不违和感,要是有高速摄像机能够在当时把那一瞬间拍下来一定是一副经典的竞赛画面,如果把四班那女生比如小鹿,那么他必然可以比作猎豹。不过也可以看出他应该做足了功课,标准的运动服(短袖短裤的那种),除此之外在他的“装备”中第一次了解到还有一种叫做跑鞋的玩意儿,就是鞋子脚掌的部位有几排短钉子,所以又叫钉子鞋,为了让运动员有更好的抓地力。

运动会分三天举行,每天都规划了不同的比赛项目,除了参加比赛的同学其余的都在操场东侧的水泥看台上坐着着。上午还好,那两排高大杨树可以为大家遮阴,可接近中午时分就没那么好受了,女老师们通常可以打一把遮阳伞,同学们却不敢学着老师(条件也不允许)只得拿本教科书用手顶在头上远远观看着操场上的“盛况”,偶尔有自己班的同学时会集体站起来充当下拉拉队,大声喊喊加油啥的。往往也是这三天门口的小商店生意简直不要太好。其中冰棍,雪糕,袋袋汽水,各种辣条,面包,火腿肠卖的最紧俏。家长给的零花钱也是比平时出手大方些,倒也不难理解,好歹从六一儿童节过度到五四青年节也算比较有纪念意义嘛。关系好的同学三五一堆的去“采购”零食,彼此请客也比平时更豪气些, 看台上女生们扎堆一边相互分享着零食一边讨论着什么,偶尔发生某男生抢女生零食的“恶性事件”招来一众女生的追打引得隔壁班的哄然大笑,也有些会“拍马屁”的同学看老师持这伞太辛苦“慷慨”的买一瓶矿泉水表示慰问。当然每个班级的班主任这时也表现出“后排生”不一样的态度来,每当有他们的捷报传来,班主任也会让掏出钱来让同学去买几瓶水作为奖励递到他们的手里。这些画面至今忆起也觉得十分生动有趣,哎,该死的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啊……

运动会最终以闭幕式结束,全校师生再次集合于办公楼前的那块空地上,先是校领导讲话,接下来便是大家都期待的颁奖仪式了。奖状是提前写好的,念到名字的同学自觉从班级队伍中上前台领取自己的奖状和奖品,这一刻也是给那些给班级挣得荣誉的同学们一次亮相的机会,集体活动所的奖则由班主任领。那一年的五四运动会其他同学的奖我不记得那么清楚了,只记得除我一个标枪全校第一(奖品是一个三五块钱的记事本)外,李静的文艺表演获得了年级组第一,还有我们班的方阵表演也果然不负众望拿了年级组第一!对了,隐约记得好像当时在闭幕式顺便还颁发了各年级的优秀班干部和三好学生等奖状,好像还有期末考试年级排名前20名的亮相合影(姐姐有张照片就是当时那幅场景拍下来的)?反正我蛮奇怪的领到了一张“三好学生”奖状,大概是邢老师为了鼓励我而报上去吧?

关于运动会的情节有些记忆显得模糊,很有可能其中的一小部分是自己在记忆的框架中“虚拟”出来的吧?不过整体核心是真实发生过的。很怀念那段时光,并不是因为自己在那场比赛中出彩过,而是怀念那段我们一起为了集体荣誉而战的经历。当时的运动会与现如今中学运动会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参与的人有所不同罢了,再有的区别,那么便是那段青涩的时光了吧?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76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