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口罩之下的武汉人|驰援日记

 

2

13

周四

“这里经历着死的悲伤,这里酝酿着生的希望”

记录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护长段孟岐

“好心的义务司机”

大年三十的夜里我们登上了支援武汉“抗疫”的战机。作为广东省第一批来鄂医疗队,我们其实很懵懂:武汉到底什么境况?

我们队23名队员,出发时只有22名,其中一名队员张杨直接在武汉与我们汇合。大年初一凌晨,飞机一降落,我赶紧联系张杨,得知她已经在机场另一座航站楼等待2个小时,但无法穿越航站楼来和我们汇合。

这一切让我措手不及。由于武汉已经实施交通管制,飞机场已经封闭了,我们乘专机抵达,下了飞机直接由大巴把人和行李送到驻扎酒店,而张杨只能自行从机场到酒店汇合。

凌晨的武汉,路上没有车辆,一个女孩子要怎么到达十几公里外的酒店?又如何在疫情肆虐的街头保证自身的安全?

我不停联系所有的渠道,寻找方法,同时保持和张杨的联系,告诉她我们正在尝试各种方法。

无计可施之际,一个机场值班工作人员义务开车把张阳送到酒店。

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武汉人,甚至我都没有看清他口罩之下的长相,却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让我们与武汉的初相识,如此温暖与热心。

“50块钱的拉车大爷”

到酒店的第二天,我们发现因出发匆忙,很多生活物资没有带足,我们几个人负责上街购买。

大年初二,武汉街头寥落无比,感觉不到新年的气息。店铺关闭,行人无几。走在寒风中,走到脚软、耳朵冻到无知觉,才终于赶在打烊前找到一家小杂货铺。购买了整队的生活物资,我们却发现根本拿不回去,连走的力气都没有了。

幸好遇到店铺前收纸箱的阿叔,商量可否租借阿叔的三轮车运回酒店。阿叔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队友坐在三轮车上押运。我们剩下几个人边走边说:“阿叔就是开价200块我都给。”没想到,阿叔送货,又帮忙装卸货物,总共才收了50块钱。

病房里的微笑

“护长,麻烦你帮忙看一下37床。”责任护士带着我来到病房。患者田阿姨一看到我就绽放了大大的笑容,“你来啦,你要常常来看我啊,有你在我就不会死。”

这是一位幸运的阿姨,进过重症监护室的她现在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可是阿姨觉得病情不乐观,一度焦虑、悲观。我们想法子逗她开心。

田阿姨长得很美,她说:“我以前很时髦的,引领潮流的。”我附和阿姨:“是呢,您现在也是啊,现在咱们不是最流行新冠肺炎吗,您看您这不是还在引领时髦吗?”阿姨哈哈笑:“你这是要笑死我啊,我以后好了一定要去广州看你。”

阿姨您知道吗?您的笑容如阳光一般绚烂温暖。看到患者信任的眼神和开朗的微笑,是我们所有医务人员最深的期盼。感谢武汉让我看见这么美好的笑容。

“生者与亡者”

“护长,73床的阿叔有点意见,您看一下。”阿叔拄着拐杖坐在床边喘着粗气。原来是阿叔要出院了,可是家里的人都在其他地方隔离,他担心自己回去没人照护,情绪恐慌。

联系家属核实了情况,我们请医务科帮忙联系社区对接。阿叔想活着,他害怕疾病,同样害怕孤独。

2月12日晚上7:30,我的一位患者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中,给49岁的人生划上句号。

他的太太很冷静,请求我们多给她半个小时的时间。因为先生生前非常爱整洁,她想亲手给他清理并换一身体面的衣裳。

她流着隐忍的泪水,一点点擦拭他的脸,用手轻轻抚摸,依恋,不舍。他们的女儿已被送回了老家,因为怕被传染。

这一场疫情让人们变得脆弱又坚强,在生者与亡者之间,是我们最纯粹的感情。

活下去,每个人都想要活下去,为了自己,也为了身边的人。

武汉,武汉,武汉。

近20天的相处,从陌生到习惯,这是我们奋战的地方,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这是我们活下去的希望之地。

这里正经历着最悲伤的事情,这里正酝酿着希望。

武汉,让我们为之牵动为之感怀,为之努力。待到春暖花开,每一个人都在微笑。

11

周二

“克服重重困难,我们就是要啃最硬的骨头”

记录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ICU主治医师王凯

今天是第几次进入病房已记不清了,来武汉已半月余,早已习惯这里的工作和生活,不知不觉间就忘记了时间。今天值13点-19点的班,雨后的武汉有些湿冷,走在去往医院的熟悉道路上,慢慢发觉这个城市已与半月前有所不同。记得刚来武汉时,街道几乎空无一人,整个城市笼罩在对疾病的恐惧中。今天上班路上,遇到好几拨市民外出采买,面容没那么紧张,马路上也不时有车辆驶过。

病房相比我们刚接手时的杂乱,如今也焕然一新。我们对清洁区、缓冲区进行了重新整理,换防护服的空间更大,我们的安全也有了更多的保障。病区地板清洁如镜,这离不开每班护士们的辛勤打扫。治疗间,有了广东特色的小药筐,液体摆放更加齐整有序。护理站,整齐摆放的治疗车,像极了蓄势待发的“战车”,一声令下,就会立刻载着救命药物驶向各个病房。病房里,高流量、无创呼吸机、储氧面罩、制氧机、氧气罐,各种救治必需的氧疗设备越来越齐全。专家组对诊疗方案的不断改进,更使得病人的治愈率不断提高。这些都是我们广东医疗队支援武汉汉口医院后,克服种种困难所带来的改变。就像当初来时所说,我们打先锋的,都是精兵强将,就是要啃最硬的骨头。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这是我们始终在践行的广东医生精神。

忙碌了一个班的“战友们”看到我们到来,终于可以缓口气。我来接南方医院吴凤医生的班,尽管我们来自不同的医院,隔着雾气蒙蒙的护目镜,但却像极了共事多年、配合默契的“战友”,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目标——救死扶伤。今日症状、CT检查结果、血糖、血氧,床旁交班,我们事无巨细。有位患者的话让我们很感动,她说:虽然我不知道你们都是谁,长什么样,但我知道你们是为了谁,谢谢你们。

未来的战斗,我依然充满信心。有这样的战友,有这样理解我们的病人,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呢?

12

周三

这位“老爹爹”把我当成了“儿媳妇”

记录者:国家援助武汉中医医疗队广东队、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叶远芳

广东医疗队供图

2月12日,今天有点热,上班又忙,所以没一会儿工夫,汗流浃背。

其实忙有忙的好处,它可以让你忘却模糊眼罩下额头、耳廓的不适;忘却N95口罩下鼻梁的酸痛;忘却戴了手套下的手麻;忘记上班前的各种烦心事;还可以令全身包的像粽子样的你在铃响时健步如飞;可以让一个班的时间过的特别快。

我在单位是一名重症医学科的的护理组长。今天管的19个病人中有个老爷爷,行动不便,眼睛看不见,耳朵也不太好使。

下午6点,发完病人的晚餐和药,出于ICU护士的本能,我走到“老爹爹”(当地语)床边,扶他坐起,对着他的耳朵说“老爹爹吃饭了”,便端起饭盒,一口饭一口菜的喂他。吃了几口,“老爹爹”说要喝热水,我赶忙拿杯子加了热水端着给他喝,就这样,几口饭菜几口水,慢慢地给他喂完了饭。

想到我一会儿要去照顾其他人,所以先扶他去一趟厕所,从厕所回来路上,老人家一直说“谢谢你啊,媳妇!媳妇真好!谢谢你啊,媳妇!媳妇真好!......”按铃声还在老爷爷的谢声中此起彼伏。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何雪华周洁莹 通讯员周晋安 甄晓洲 叶张翔伍晓丹李朝 金小洣广州日报全媒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79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