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嘞戗菜刀③|一张长凳、一块磨刀石……藏在刀锋里的记忆
编者按:鞋跟掉了、钥匙丢了、衣服拉链坏了……生活中大家总会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这时候,家门口的“小修小补”摊可就派上了大用场。“小修小补”正是一座城市的“烟火气”,不应被忽视。日前,商务部提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随着城市发展,这些日常所需的“小修小补”店如今身在何处?即日起,掌上春城记者走进春城街巷,为您探访“小修小补”店的现状和发展,一起聚焦便民生活圈的变化。
“磨剪子嘞戗菜刀……”肩上担着一条长凳,一头拴着磨刀的行头,一头套着装有工具的布包,胡业荣拖着悠长的乡音,在五里多农博广场高亢吆喝着。
年轻时,他从安徽老家来到昆明,开启了他的磨刀生涯。几十年过去,这位磨刀人,见证了昆明城市变迁,也经历了这个老行当的日渐消逝。如今,胡业荣依然行走在城市的繁华中,守着他的磨刀石,靠着日复一日的磨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一把刀,15分钟 5—10块钱
“磨刀多少钱?”“以前磨过的5块钱一把,第一次磨的10块钱一把。”在五里多农博广场,经简短的交流后,胡业荣麻利地拿出“家当”,跨坐在长条凳上,将工具一一摆放整齐准备开磨。
磨刀前,只见胡师傅先用手捏了捏刀背,看了看刀刃,便开始右手摇着砂轮,左手拿着菜刀,刀刃在砂轮的快速旋转中迸射出火星。把钝口磨掉后,便迅速抽起凳下自制的矿泉水瓶朝着粗糙的磨刀石洒上一层水,前后来回推,将刀面上的各个位置仔细打磨。刀与磨刀石互相摩擦的声音夹杂着长凳摇晃声,仿佛是嘈杂的现代闹市中难能可贵的复古曲调。
15分钟左右,胡师傅眯缝着眼将刀刃仔细看一下,用拇指感受一下刀刃锋利的程度,直到刀刃闪亮出锋芒为止,才满意地将菜刀递给顾客。“有的刀上有缺口,需要来回来回反复打磨,把缺口磨平。”胡师傅介绍,磨刀并不像看起来简单,对于力度的掌握控制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磨完拿回去要是不好用了,你给我拿来,我在这里十多年了,大家都认可的。”胡师傅对顾客说话的间隙,就有源源不断的客人前来询问,当他把磨好的刀交还给顾客时,下一把刀就递过来了,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又忙碌了起来。
一张凳,一块石 20余年坚守
一条长约一米的长凳,长凳的一头卡着一块磨刀石和砂轮,长凳旁放着一个用矿泉水瓶自制而成的喷水瓶;一个破旧的布兜子,里面装一些简单的工具,这便是胡师傅的全部行头。
“每天最多可以磨二三十把刀,基本上都是周边小区的住户,很多都是回头客。”今年已经70岁的胡师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清瘦、硬朗。常年给人磨刀,一不小心就会把手指割破,他的双手早已伤痕累累,十指布满老茧和难以洗净的灰迹,而胳膊也因为多年的工作无法抬高。
“磨刀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干这活了。”胡师傅也不在乎这点,说口碑好就行了。过去磨刀他是为了谋生,现在磨刀他是为了快乐。胡师傅说,在五里多农博广场出摊的十几年时间里,无论风吹日晒还是刮风下雨,他都雷打不动的每天早晨8点准时出摊,一直到下午两点收摊。
“我在这附近住了五六年,基本隔一段时间就会来找他磨一次刀,他技术很好的。”住在附近的居民黄月仁说,每次在旁边等着磨刀,都会有很多路人被吸引过来看看这门老手艺,时不时就会有人来询问价格。黄月仁笑称,“只要他在这里,以后都会来找他磨刀。”
“他磨过的刀剪,很耐用。”记者采访时,围观的一位市民称,平时他也会在这里磨刀,上次磨完的菜刀还很锋利。听到这,胡师傅乐了起来,似乎也是觉得坚守这么多年的老手艺值了。
见证城市变迁 传统手艺亟需传承
“昆明发展得太快了。”几十年来胡师傅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飞速发展的过程,也感受到了它的包容与友好。“最早我在北站那边摆摊,十几年前,我儿子把房子买在了五里多农博广场附近,我就搬到这里了,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多年。”
胡师傅说,这么多年来走过的昆明大街小巷也都变换了模样,这些快速而又可喜的变化都让他感触颇深,“但时代的发展也使得磨刀的人变少了,你看现在年轻人用坏了就换新的,甚至很少知道有磨刀的了。”他说道。
传了几千年的手艺,胡师傅总想着多延续一阵。如今,胡师傅依旧扛着那把用了几十年的长凳,穿梭于五里多农博广场,为市场里的商户和附近的居民磨菜刀、剪刀等用具。“可以锻炼身体,打发时间,还帮了别人忙。为啥不做?看到一把把锈钝的菜刀在自己手里焕然一新,特别有成就感。”
谈起手艺的传承,胡师傅坦言:“是啊,我们可能都是最后一辈会磨刀的,现在的年轻人,没人愿意学,来钱太慢,也觉得这工作不够体面。”但胡师傅沉思片刻又说,“好的手艺不会失传。”在有的领域,机器永远代替不了人工。
“这辈子我只会磨刀,也爱磨刀。只要我干得动,我就会一直磨下去。”胡师傅说。
小掌短评:
“小修小补”正回归 春城更添烟火气
“锢炉担子补锅匠,剃头担子碾磨杠。修伞修鞋弹棉花,磨剪铲刀白铁匠……” 一首打油诗,传诵出老行当的名称。修鞋补鞋、配钥匙、磨菜刀……作为千百年来人们劳动沉淀的成果,这些老行当里流淌着传统文化的基因。
日前,商务部提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昆明市人民政府也发布《昆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全市将不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成城区“一刻钟文化圈”,建设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和“城市书房”,并探索将市民公共文化需求与日常生活需求相结合的新机制,在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后,逐步向“最美一公里”转变。
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作为老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小修小补”这些老行当里有属于老一辈人的集体记忆。从“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声,到补鞋配钥匙等小摊,老行当曾是众多手艺人的生计所系、谋生之道,也为千家万户提供了必需的生活服务。
如今,随着昆明市政策出台及规划,“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便民生态将完善,也让“小修小补”能“光明正大”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市民得便利,手艺人稳收入,这样的生活也更显温度和韧性。
当然,给“小修小补”以宽容空间,并非意味着放弃安全等治理,而是要在两者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做好管理、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更新中给“小修小补”留下空间,让人们在城市里感受到更多的人情味、烟火气和归属感,这或许就是保留“小修小补”、推进便民生活圈的深层意义所在。
掌上春城记者:孙浩
责编:毕群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
相关报道>>>
磨剪子嘞戗菜刀②|打磨一把把“生活钥匙”
磨剪子嘞戗菜刀①|一把修鞋锤磨出的岁月痕迹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