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无障碍设施满是障碍
近日,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有市民报料,广州越秀东风东路人行天桥侧的残障专用电梯如同摆设,速度慢且不安全。现场一名残障人士小方称“这个无障碍设备反而充满了障碍”。设计单位工作人员表示,该设备属于无障碍升降机平台,相比电梯,使用确实有局限性,不建议残障人士独自使用。
从记者的现场测试来看,所谓的残障专用无障碍电梯,确实处处都是障碍。比如它有一道手动门,但里面空间狭窄,残障人士坐着轮椅进去后,很难从里面关上。而且电梯不仅操作复杂,速度相当缓慢,内部也没有明确的操作指引。
对残障人士来说,这一无障碍设备设计上的不友好,体现在多个细节上。正因处处都是障碍,投入成本修建的电梯,基本没多少人使用。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表示,宁愿爬楼也不愿坐电梯。如此资源闲置,一方面占用了公共空间,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金的浪费。
残障专用电梯作为无障碍设备,目的就是要为残障人士提供出行便利,所以在设计上,理应兼顾各个细节,有充分的人性化考量。这种人性化,也关乎城市的温度和治理水平。
其实放眼全国,在人行天桥旁配备电梯,本身是相当现代化的设计。公开报道显示,广州日前还编制了《广州市人行天桥和人行隧道布局规划调整及优化提升方案》,其中就包括逐步为天桥装电梯,实现无障碍化。
毋庸置疑,人行天桥配置电梯的升级设计,对于那些出行不便的老弱病残和携带大件行李的市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便利。只是,这种无障碍的改造,不能当成一个形象工程,只管把电梯装上去,而不管它是否实用,是否能够满足残障人士的真实需求。
对于该电梯的种种“障碍”,设计单位工作人员解释称,天桥的空间狭小,且地下埋有大量管线,所以无法配备正常电梯,只能设计成升降机。但是,既然设计条件有限,就更应该完善各种细节,保证电梯的实用性能,提高利用效率。而且,像操作复杂、没有明确指引等对残障人士不友好的细节,说到底还是缺少人性化思维的体现。
设计单位表示,“不建议残障人士独自使用”。可问题在于,对残障人士来说,出行遇到困难的最常见情形,恰恰是没有陪同人员。在这种前提下,他们只能艰难地摸索操作。如果使用残障专用电梯还需要专门的陪同人员,那么这种设置的意义又何在呢?
残障专用电梯沦为摆设,是不少城市基础设施缺少对弱势者关怀的问题缩影。只要我们走在街上稍作留心,就会发现:对残障人士不太友好的设计几乎到处都是。很多城市的盲道就基本处于摆设状态,要么是盲道被各种障碍物所阻拦,要么是盲道动不动就成了“断头路”,总之就是各种“此路不通”,对盲人相当不友好。
随着治理水平的提升,很多地方都开始对基础设施进行无障碍出行的改造,将原来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升级,让残障人士也能够便利出行。不过要提醒的是,对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关怀,不能仅仅体现在形式意义上,更应该渗透在各项设计的细节层面。
熊志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3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