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利润下滑且形象欠佳 济南报刊亭遭遇生存危机

 

纬一路上的一家报刊亭已化身为便利亭。(本报记者 张源源 摄)

巴黎报刊亭

编者按

近日,北京72家报刊亭一夜被拆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无独有偶,报刊亭遭大规模拆除现象近年来频频上演。每逢城市有重大活动,报刊亭总会因“形象”问题而经历生死考验,曾经的文化风景线面临快速消失的命运。随着城市建设加快及纸质媒体式微的现状,济南报刊亭又是处于怎样的生存状态?曾经凝聚着数代人记忆的城市文化符号是否还有明天?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报刊亭又该如何转型突围?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早上6点,77岁的岳凤云蹒跚下楼来到离家不远的报亭,女儿早已帮她把报纸从发行站取回。“前几年好时候一天卖300多份,现在也就100来份。”卖了18年报刊的岳凤云对下滑的状况很困惑,窗外报架上一排排泛黄的报刊,印证了生意的惨淡。“也就这两年的事,以前卖得很好的报刊都卖不动了,甚至有时候好几天不开张”,年迈的她计划再过一两年就转手。

岳凤云的困惑不是个例,跟她同条路段的6家小报亭现如今只剩3家。记者采访获悉,近年来,我市报刊亭销量大幅下降,很多摊主不得不“拓展经营”,售卖一些香烟、饮料、打火机等日常用品,日渐成为混搭的杂货铺,有的则直接关门,街头报刊业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正业”荒废报刊利润仅占收入1/3

岳凤云的报刊亭在小区道路交汇处,人流量大,不足3平方米屋内放满烟、饮料、口香糖、打火机及儿童贴画等各类小商品,几份本地生活类报纸放在最显眼的窗口处。岳凤云介绍,前些年卖报是主要收入,一天挣近40元左右,附带卖点水等差不多50元,月收入平均1200元左右,而现在主要靠“副业”,卖报一天最多挣十几元。“不只是生活类报纸卖得不好,军事类、体育类报纸和杂志现在都少了很多。”

纬一路上一家报刊亭规模不大,三、四平方米的空间内摆放30多种杂志,经营报刊亭的刘大妈不停叹气,“我干了十几年了,这两年生意最差,单靠卖报纸和杂志,连一个月700块的房租都赚不出来。”

记者走访英雄山路、泺源大街、泉城路、解放路等路段报刊亭(报摊)发现,经营困难是普遍现象,报刊销量大幅下降从两三年前开始显现。英雄山文化市场附近一报刊亭,因经营不佳已停业两年多。而趵突泉东门一报刊亭,整个报刊亭几乎变成了杂货铺,里面摆的都是各种饮料等商品,唯一能与报刊相关的就是窗户上挂的几幅地图和几本杂志。记者在舜玉路上一报刊亭看到,该地段由于靠近山东财经大学,学生流量大,图书、报刊销售量较好,一天利润六七十元。

“现在年轻人看报的越来越少,退报又很困难,卖不完我们只能当废纸,也不敢多要。夏天还算旺季,到冬天一个月也就几百元,还不如去打零工”,一报刊亭主对记者说。

市容“累赘”?缺乏统一设计与城市环境不符

“今年差点也被拆了,因为我手续都有,跟邮政部门签合同了,最后没拆成”,民生大街上一报刊亭业主王小婷(化名)算是“逃过一劫”。记者获悉,为推进创卫工作,一批摊主自己盖的报刊亭被集中拆除,王小婷属于邮政部门设立的规范报亭得以保留。“我从2003年就开始干,那时候一月挣两三千元足够生活,现在靠卖点饮料也还能挣两三千,但不够花了。”

郎茂山路上的老付则没有王小婷幸运,老付自己盖的、用了十几年的小报亭被城管拆了。老付的遭遇是城区很多报摊主共同的遭遇。虽然没有北京一夜强

拆的现象,但济南城区内报刊亭近年来同样在不断减少。伴随城市快速建设,各种交通等公共设施不断完善,报刊亭开始被以占道、有碍观瞻等名义拆除,或被挪到偏僻小巷惨淡经营。

数据显示,济南报刊亭多的时候曾达到100多个,2008年一份省人大代表有关我市城市文化形象的提案中显示,全市正规邮政报亭数量为60余处。6年后,报亭数量不增反降,目前只有28个。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我市报刊亭数量较少,售报多以报摊形式存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为报刊业黄金期,济南街头数量达到1800个,目前全市仅剩900家左右,而且还在不断减少中。

一名基层城管人员告诉记者,很多社会类报亭都是私自建设,属违章建筑,而且缺乏统一设计,多年没有整修提升,有些甚至成了小商品店,与不断发展的城市环境不相符,在环境整治中只能拆除,采用报车的形式存在。“每次有检查我们都会受各种限制,不准卖水,不准占道,那几天我们干脆不出摊了”,泉城路一报摊主表示。

双重困局转型和叠加功能大势所趋

省邮政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报刊亭发展普遍面临建设和运行双重困难。“报刊亭属临时建筑,没有规划审批等手续,现在城区路段寸土寸金,想找个合适的点很困难,而且涉及占道、卫生等问题,看似一个简单的小报亭,想建起来却非常困难。”该负责人表示。建设是个大难题,更难的在于运行。记者了解获悉,建设一个规范的报刊亭成本需4万-5万元,以目前报刊亭经营状况短时间内回本都难,更不用说盈利。

针对目前尴尬现状,报刊亭只能各显神通。“书报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能消失,转型和叠加功能是下一步趋势”,省邮政公司相关人员介绍,针对报刊亭发展全省各地邮政部门正积极探索,主要是围绕市民需求对市场进一步细分。一方面将建设重点放在街道社区,零售报刊的同时打造便民服务站,增加一些生活用品销售以及代缴水费、固话充值等服务。同时,校园周边的就针对学生喜好增加动漫产品等学生喜欢的相关产品。对于其他一些报刊亭就需要叠加功能,比如跟110报警台等合作,转变为综合性的便民服务点。

规范提升成为“不过时”的文化符号

针对目前报刊亭的发展困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认为,报刊亭的落寞一方面是新媒体、互联网等对传统纸媒的冲击,社会需求量的减少导致目前报刊零售效益减少,是市场选择的一种趋势,应该正视这种现实。“但报刊亭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是宣传精神文明,传递信息的重要阵地,也是济南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载体,这种功能不能弱化。”

王忠武认为,虽然现在网络新闻非常及时,但目前网上信息过分泛滥,真假难辨,主流媒体的权威声音需及时传达,因此报刊亭应该继续巩固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及时将权威信息发布出去。但报刊亭发展要跟随时代脚步,不断规范提升,及时调整适应现代传播习惯,增加各种相应功能,成为“不过时”的文化符号。

记者采访中,很多市民也表现出对报刊亭的浓浓的不舍之意。“年轻人都用手机上网,我们老年人不会,现在想买本杂志还要走很远才能找到”,家住书香苑的市民顾先生明显地感觉到现在买期刊的不便。市民韦钦国曾经专门写过《济南报摊》一文,他说“别看报摊不起眼,但许多摊主却靠此支撑着整个家庭,日晒雨淋,风吹雪打,颇为不易,但他们精神上很丰盈,没顾客的时候就拿份报纸或杂志来充实自己。小小报摊,养活了家人,方便了市民,彰显了文化底蕴,温暖

摘 要:近日,北京72家报刊亭一夜被拆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无独有偶,报刊亭遭大规模拆除现象近年来频频上演。每逢城市有重大活动,报刊亭总会因“形象”问题而经历生死考验,曾经的文化风景线面临快速消失的命运。随着城市建设加快及纸质媒体式微的现状,济南报刊亭又是处于怎样的生存状态?曾经凝聚着数代人记忆的城市文化符号是否还有明天?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报刊亭又该如何转型突围?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着一座城市。”他山之石

杭州报刊亭化身“便民服务站”

国内城市也有经验可借鉴,杭州的报刊亭颇具特色,它不仅是传播新闻信息的文化阵地,更把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缴费通、票务通、政务通”等服务项目引入这个看起来不过三、四平方米的小屋,建立“便民服务站”,在政府、企业与市民之间搭建一条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

2011年,杭州市把城区内近400个报刊亭统一升级改造,从曾经功能单一的仅售卖报纸杂志的活动小屋,到今天可以购买长途汽车客票,办理联通、电信、公交、移动充值、有线电视缴费、水电缴费、电动自行车充电、110报警等等生活服务的便民亭。特别是加载LED显示屏后,新型报刊亭传播先进文化的功能融入了信息化的元素。2011年,在杭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肩负精神文明建设和便民服务双重责任的报刊亭赢得了城市的光彩,受到百姓的赞誉。

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在许多国际大都市,尽管同样面临着纸质媒体式微的情况,报刊亭却依然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被保留了下来并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和支持。巴黎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巴黎标志性的报刊亭拥有151年的历史,巴黎约有340个报刊亭,每天售卖的报纸和杂志的数量占到总发行量的42%。报刊亭的位置通常位于车站、地铁站、餐馆、旅游景点等附近,方便人们随时购买自己喜爱的报纸或书刊。根据调查,50%的巴黎人把报刊亭当做一个碰面的地方;81%的巴黎人将其视为巴黎的一个象征;更有2/3的受访者对报刊亭“表示忠诚”。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5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