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感染者90天内死亡?“超级真菌”真要来了吗?无需过分担忧

 

近日,“耳念珠菌已遍布美国一半州”的消息引发部分人恐慌,有说法称:

近一半感染了耳念珠菌的患者会在90天内死亡

这是真的吗?是否会造成大规模感染?不要慌,看完文章就能找到答案。

日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一则关于一种“超级真菌”正以惊人的速度在美国传播的消息,引发全网关注。这种“超级真菌”究竟是什么,又是否会引起新一轮全球传播呢?

什么是“超级真菌”?

消息中提到的“超级真菌”指的是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学名耳道假丝酵母菌,是念珠菌家族成员。提起念珠菌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在健康人的体内也有存在,甚至少数还成为了我们的共生菌,当然也有大概20种念珠菌能够引起人体感染,其中就包括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最早是2009年在日本东京都老年医院一名70岁妇女的耳道分泌物中采集到的,之所以被称为“超级真菌”,是源于其具有极端生存和繁殖能力,同时还有多重耐药性,以及难以准确检测等多种特性。该菌多见于院内感染,治疗难度较大。

耳念珠菌传染性如何?

什么人易感呢?

耳念珠菌感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目前尚未纳入我国法定传染性疾病范围内。已知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

一是,接触沾有感染者耳道分泌物的物品或导致感染,例如耳机、耳塞、挖耳勺、毛巾、枕头、医患衣物和皮肤等。

二是,有研究认为该菌也可进入血液或伤口,导致严重的侵入性感染。

三是,公共浴池、游泳池等环境中也可能存在这种真菌,当耳道被该菌吸附后也可能发生感染。

此外,耳念珠菌可以长期存在于健康人的皮肤、直肠或口腔等特定区域,这一过程被称为“无症状定植”。在这个过程中,不会表现出感染症状,但可以将真菌传播给其他人,如果当自己免疫力急剧下降时也可引发自身感染。

健康人并不易感,其主要感染基础性疾病多、免疫力较差和长期住院的人群。

符合以下这些特征的人,要多注意:

1.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的人群;

2. 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呼吸管、饲管和膀胱导管的住院病人;

3. 长期住院的病人;

4. 免疫系统缺陷者。

真会造成大规模感染吗?

无需过分担忧

“超级真菌”来袭并非首次,此前我国已有相关报道。

发现至今,耳念珠菌多有在全球造成感染甚至死亡的报道。其中,2016年美国卫生当局报道耳念珠菌感染事件造成13人死亡;2022年阿根廷卫生部也发布公告称,在该国首都发现两例病例;2022年美国感染人数进一步上升,已达到2377人。

2018年,北京大学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团队报道发现中国首例病例,截至目前我国公开报道过的病例已有25例,但多为散发性,聚集性感染现象较少,且多为浅表感染。

美国本轮感染增长速度较快,一半以上的州已经出现病例,这也提示其在医院内某些特殊群体间已展现出一定的传播趋势。

感染者90天内死亡?

有报道称耳念珠菌近半感染者三个月内死亡,这其实是对疾病病程和病死率的一种描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严重程度。

现实中耳念珠菌感染后的症状、病死率与感染的部位有关。例如血液感染的病死率约在30%-60%左右,而尿道和呼吸道等部位感染的病死率则较低。

目前,耳念珠菌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真菌名单,但并未见关于大规模感染的预测,我国一直开展对耐药性真菌的监测工作,所以公众无需过度担忧,适当关注相关信息还是有必要的。

加强预防

是降低感染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关疫苗已在研制之中,目前加强自我防护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手段。

如果近期到访过有相关疫情的国家,回国后需认真清洗身体和衣物,并对衣物进行消毒,短期内尽量不要接触免疫力低下和住院病人,以避免传播风险。

在选用消毒剂时也应注意,酒精和碘伏对该菌无效,可采用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氢等消毒剂。

生活中要避免不必要或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抗真菌药物,以免产生耐药性。同时多注重手部卫生,避免共用挖耳勺、耳机和毛巾等物品。

作者|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审核 | 毕玉海 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 副主任

来源: 科学辟谣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