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历代古玉人物纹饰特征及断代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然而在史前文化时期,艺术品中的人物造型,并不是简单的对客观事物的刻板描绘,“它是插着原始宗教(或巫术)的翅膀降临人间的”。当时,远古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了一个个他们所需要,所敬仰的人物神灵,并尽自己的技艺和能力,给作品输入了较强烈的神韵和美感。这些简单的、原始的人物图纹及人体造型的刻划与塑造,不仅仅是原始人生活的写照,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及风俗在艺术领域中的折射,同时也反映了史前人浓厚的宗教意识。

1、神话的原始社会玉人像

玉石人物雕像在史前文化时期出土的不多,其中含山凌家滩出土的玉人是目前所见新石器时代较为罕见的人物全身像,它首次向我们展现了江淮地区原始先民的面貌和风采。

近年来发现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人面像,主要是采用较短细阴线刻划在玉琮和冠状器之上,玉琮上的神人面作倒梯形,上大下小。重圈为眼,两侧有短线象征眼角,这种神人獸面复合纹,学者多称认为是良渚人的“神徽”。至于冠状器上的神人像,有的与玉琮上的纹饰相似,有的则更加抽象,有的还琢饰镂空成侧面人像的形式。但无论如何变化,他们那繁密纤细的线纹,复杂严谨的图案结构,均为史前玉人像的精美之作。

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面人,也很有特色。他们大多为正面像,并以浅浮雕技法琢制而成。五官清晰,大眼凸鼻,双耳饰环,头戴扁冠帽。看那仪表不凡的神态,便可知它绝不会是随意雕成的单纯装饰品,倒有可能是巫覡类的宗教人物”或是祖先神的形象。

从这些仅有的出土资料看,在中国原始时代,玉雕全身人像极为少见,绝大部分都是人面造型,这种现象很可能与中国古代人对头部的一种迷信观念有关。

原始时期的玉石人面和人物造型制作较为简单,大部分琢成小型片状物,且有穿孔,便于佩戴。在艺术技巧方面,基本采用了平面雕刻和浅浮雕的方法,有较强的写实性。

中国人对玉石人像的塑造注入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使其源于生活,又不拘泥于生活,并根据宗教巫术的需要加以艺术构思,雕琢成具有灵性的人面或人形。这些作品,不但使我们看到了原始人的面貌,同时也反映了原始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倾注的那种深厚感情。

2、威严的商周玉

进入奴隶社会,中国开始实行以“礼”为重的等级制度。因此古代艺术品中的人物雕像,不但可以反映历代人物风貌和各个时期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对研究历代人的社会制度、服饰演变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商代妇好墓出土十余件玉人,可以说是奴隶社会玉石人像的代表。其造型在写实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夸张。主要注重夸大了头部的描绘,尤其是在面部五官着力较多。这些玉人多圆雕或跪坐,蹲踞或双手扶膝状,并根据功能和身份,有着不同的衣、冠和发式,明显的表现出不同阶层的人物造型。

总体来看,商代的玉雕人像有一定的写实性,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宗教意义或政治意义的。尤其是那些与神鸟交合的形象,很可能是新石器时代以来,美术作品中错综复杂所表现出来的神祇、祖先、神灵动物三者合一的统一体。

西周时期,单体玉人出土的实物比较少。周人把许多文化与观念结合在这种玉人物造型中,使之赋有一种社会性的意义和任务。可以说它是周人思想习俗的再现,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神灵、祖先、图腾崇拜的远古遗风。

总体来说,奴隶社会的玉石人像,一方面保留了原始宗教的巫术色彩,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奴隶主及奴隶形象,如果带兵玉人为“妇好”说成立的话,那么早在商代就开了为墓主人塑像的先河。

值得注意的是,凡出土玉人的墓葬,皆为王陵区或贵族奴隶主墓,从而说明了在奴隶社会中,玉制人像是不能随便使用的,它可能同其他玉制礼器一样,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也可能是奴隶主贵族阶层一种权力的象征。

在艺术技巧方面,已经注意人体比例,并巧妙的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人体的头部和五官,特别是“臣”字形大眼,可谓是商周玉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3、写实的东周汉代玉人像

在中国礼崩乐坏的战国春秋时期,新兴地主和贵族阶层已经开始在寻求、统帅着一种新的审美倾向。他们不再以原始文化为基限,去单纯的膜拜,而是更加注意轻松、活泼、自由的贵族生活,在艺术上也尽力向着形真神似的方向发展。此时玉器中的人像,已不再是那种带有神秘色彩和崇拜意识的神灵了,他们大多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

在玉器中,较成功的作品要数风姿绰约的舞人形象了。究其原因,一是各诸侯的宴饮、祭祀、礼仪等活动,无不以乐舞作陪,而舞女们那动人的美貌,轻盈的舞姿,又令人陶醉;二是战国时期盛行佩玉,玉舞人大多被琢成扁片状,上下有穿,可以随身佩戴,所以这一造型便成了人们喜爱的装饰器物了。

目前考古资料中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玉舞人,传是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的组佩上的一件饰品。其造型为对称的两个舞女作甩袖对舞状,姿态美妙,雕刻精美,是战国玉器人物造型中最难得的珍品。

另外,圆雕玉人在战国时期也有发展。北京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展出的是一件双手置于腹前作静态站立形的玉人,具有较强的写实性。洛阳西郊战国墓也曾出土过两件骑兽玉人,造型奇特,神态端庄。

总之,战国玉人在选材构思方面突破了以往静止神秘的情态,开始向活泼写实型发展。五官大多用单阴线刻划,衣着整齐华丽,衣纹繁简有序,线条清晰流畅。在衣摆、衣袖和衣襟处,常有纤细的短阴线或云纹来表现,给人一种小巧玲珑、精美华贵之感。

然而,1976年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玉人,则向我们展现了战国时期白狄族人的另一种生活风貌及装饰技巧,并真实地反映出白狄族人与中原王室贵族们的不同发型和服饰。这些玉人的出土,不但反映出中山人服饰花纹的特点,而且也说明了中山人在美术构图上也颇有一定水平。

汉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时期。政治和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艺术的繁荣。石刻、画像砖等汉代艺术中那种雄浑博大、豪迈奔放,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气度,足以促使人荡气回肠,激动不已。对人物造型的塑造,可要数那妙趣横生的说唱俑了。当你看到那笑容可掬、憨厚滑稽、洒脱逸然而又蕴含着逼真活力、手足舞蹈的说唱艺人时,怎能禁得住发自内心的赏心悦目的微笑?

但是汉代人物的造型与其相比,却要逊色的多了。在出土资料中,仍以舞人为多,不过此时的玉舞人在发式、服饰及雕琢技巧和表现手法上都与战国时期的玉舞人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以流动的弧线,重点表现出舞女的动态,强调出舞女的韵律和气势。也就是说,汉代玉器中人物形象,注意的是总体精神,取大势,去繁缛,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动态和情感。

战国两汉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可称得上是一个黄金时代,不少质佳工巧、精美绝伦的作品、令人赞叹不已。其基本特点是,对事间现实生活的肯定,对传统宗教束缚的挣脱,是观念、情感、思想上的解放。

4、生活化的隋唐明清玉人像

东汉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几度兴衰,直至唐代,封建社会开始向纵深发展。尤其是盛唐时期,不仅在文学上达到了建立典范的水平,而且在工艺美术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它以那博大的气度、宽广的胸怀、吸收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使佛教、神话、少数民族乐舞、中亚波斯花纹一并融进了唐代作品之中,创造出了一个灿烂无比的新天地。

在玉器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胡人形象的出现。他们梳着卷曲的发型,深目高鼻。肩披飘带,身着紧身短衣,足穿尖靴,或坐或跪,神态逼真自然。还有一些玉带銙上的人物形象是作舞蹈或进献宝物状的。他们手捧金光闪闪的珠宝,有的手持阿拉伯、波斯一带流行的精美器物,如凤首壶等。其人物造型和服饰如出一辙,是中国玉器人物造型中一种特有的艺术风格。这种人物图像大多被雕琢在玉带銙上。

在传世文物中,也有一些人物造型的玉器。随佛教艺术传入的飞天,在唐代的玉器中也开始出现。因为飞天在佛教中被描绘成专彩百花香露,能乐善舞,向人间撒花放香。造福于人类的神仙,所以在唐代玉器中,它被雕成身穿长裙、肩披飘带的女性,身下常饰以流动的云朵,一副仙人悠然飘逸之神态。

唐代工艺美术作品,既继承了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又吸取了外国的技术和精华,同时加以消化和融合,构成了唐代新的工艺美术风格。其构图新颖,刀法娴熟,线条清晰,一丝不苟。尤其是那些欢歌跳跃、吹拉弹唱的中亚、西亚人物的生活画面和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人物情态,都在中国文化史和工艺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宋辽金时期

工艺美术的写实风格更加具体细致,并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这个时期,玉器人物造型及图纹不但明显增多,而且大多以可爱的儿童形象为原型。

其整体造型十分突出儿童的特点,隆起的大后脑勺,宽阔的前额和小巧恬静的五官,都刻划得十分形象。在传世的作品中,这样的玉雕作品数量不少。是当时艺人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的真实写照,儿童玉雕像也反映出此时期玉雕人像更加完美和生活化了。

此外,宋代玉童子的艺术造型极富特色,首先是头部较大,前额宽阔,后脑勺隆起,五官比较集中并以阴刻为多,“八”字形眉,葱管直鼻、樱桃小口、十分可爱。其次,服装均以窄袖短衣和宽大的肥裤为主,有时裤子上还装饰有十字纹,米字纹等。热别是在衣裤的转折处,常见有三、四刀刚劲见锋的阴刻线,用以表示衣纹褶皱。

元代蒙古族进驻中原,因此在玉器的创作中必然会出现本民族生活习俗的画面。特别是人物造型,此时则多见蒙古族装束的人物形象。他们身穿过膝长袍,腰间束带,头戴顶尖帽,脚蹬长筒靴,有的手牵骆驼,有的戏逗狮子,还有的正在打马球,姿态各异,情趣盎然。

再加上元代玉工在琢制过程中善用重刀,不注意修饰整理细节部位,从而使得元代玉人作品,明显的表现出一种活泼的艺术风格和粗犷豪放的民族特色。

明代玉器中的人物造型及图纹发展的时期是极盛时期。虽然经科学发掘出土的资料不多,但是宫廷旧藏和民间传世品却蔚为大观。这个时期人物雕像的制作数量大,技巧也日渐娴熟,工艺越发精美。对人物的塑造上,多与当时盛行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社会风尚紧密结合。福禄寿三星应运而生,一些玉佛像、玉观音、玉罗汉也不断出现,不过更多的还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的孩童像,在细部刻画上,服饰较宋代宽大,衣服纹线写实性较强,流畅飘逸,富有一定的立体感。五官琢磨的细腻逼真,起伏有致,边角清晰,大多孩童的嘴角处均上翘作微笑状,特别是姿态变化较前期增多。同时除荷花外,还常与多种动植物、文字、符号相组合,从而构成一幅吉祥、喜庆的民间生活画面。

玉器中人物造型与图纹,由于材料小,不易表现,所以远不如其他质地的雕塑品那样浑厚而有气势,然而它却又以小巧精美而取胜。如果注意积累各种有关资料,认真加以分析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各个时期的风俗习尚,同时按照时代顺序,排比探寻一下各时期人物造型的特点,找出规律,对我们的鉴定工作也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摘自:常素玉的《古玉鉴定与辨伪》

作者: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马娇

资料:图片整理自网络、书籍、官网

声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单位所有,若涉及到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8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