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因为热爱入局汉服
如今,了解汉服的人越来越多,氛围更加包容
除了国内客户,海外订单也不少。在国外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是常客,他们不仅热爱传统文化,还把中国文化自豪地穿在身上,展示到国际舞台
曹县有汉服及上下游相关企业2000多家,原创汉服加工企业超过600家,销售额占到全国同类市场的近三分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以秒计数,飞向这里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昕怡
穿着汉服骑摩托,这是“90后”女孩舒秋红一天的开始。
对她而言,这不违和。身着汉服,就像一句对传统文化的大声告白。
相关统计显示,像她一样的中国汉服爱好者数量不断增长,2021年,约有六百多万人“入坑”汉服,市场销售规模破百亿。
分享汉服日常穿搭、身着汉服“打卡”拍照……不知不觉间,“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古风时尚融入现代生活,拓出市场新局。
参加上巳节雅集活动的汉服爱好者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2021年4月14日摄) 李一博摄/本刊
源于热爱
作为一名汉服爱好者,舒秋红一年四季尽是广袖罗裳。
她对古风的喜爱与生俱来。出生于贵州苗寨,舒秋红自小就对外婆头上叮咚作响的苗族银饰充满好奇,传统服饰上繁复精美的绣花也总能引她关注。后来到山东济南求学,发觉大明湖畔的美景与她热爱的古风服饰相得益彰,于是在此安定下来。
“感受到最大的变化是社会越来越接纳。”舒秋红说,过去穿着汉服走在路上,会引来各种目光。如今,了解汉服的人越来越多,氛围更加包容。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目前,45.2%的中国网民比较了解汉服、能辨别汉服的基本形制;40.8%的网民对汉服有大概的认识、能辨别出汉服;对汉服完全不了解的网民仅占1.9%。
出于热爱,舒秋红开了一家小店,卖汉服,还卖她手工制作的簪花、首饰。“大部分顾客是年轻人,我和好多顾客都成了朋友。我们有相同的爱好,都想把汉服的美传播出去。”舒秋红说。
在汉服爱好者们看来,愿意接触、推广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多,汉服已然“出圈”。生活在重庆的谢颖,自小就有个武侠梦。2017年,她开始关注并喜欢上汉服,为了实现“汉服自由”,谢颖干脆开了一家汉服网店“兮言坊汉服”,和网上的“同袍”们分享自己的快乐。
店铺刚开时,人气并不足。为了设计出满意的款式,谢颖几乎翻遍汉服书籍,《中国服饰史》《中国经典纹样图鉴》等经典她都如数家珍。她想在保留传统服饰设计的基础上,将对汉服的理解融入日常生活,提高衣服的穿着率。
短短两年,店铺粉丝量涨到3万多人,店里最受欢迎的款式卖过两千多件。“这份事业源于我对汉服的热爱,让我倍感幸福的是能够把传统服饰的美分享给更多人。”谢颖说。
“新中式”成爆款
唐制的齐胸襦裙,宋制的三裥裙,明制的马面裙……山东德州武城县,在赵秀丽和丈夫宫宝海经营的定制汉服工作室“老宫裁缝铺”里,陈列摆放着不同朝代的精美汉服,俨然一座民间“汉服博物馆”。
其中,一袭枣红色绣有龙纹式样的“蟒袍”最为亮眼。这是赵秀丽比照孔府旧藏文物明代诰命夫人的赐服,一比一制作的限量款。这款“蟒袍”样衣很少有人订做,赵秀丽却一直把它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作为对传统服饰的致敬。
“过去经常去逛博物馆,也买书来看,学习传统服饰的知识和门道。现在只要客户提出需求,看到图片,我们就能做。”宫宝海说,他们只做传统汉服,网店有着稳定且充足的客源,近两年,汉服的消费群体更加多样,除了年轻女性,也有男性光顾,有些汉服爱好者每个季节都会在他们家定制几身衣服。
创业8年,从最开始的夫妻二人,“老宫裁缝铺”已经发展成为20多人的团队,每月产量稳定在1000件左右,网店拥有9万多粉丝。
除了国内客户,海外订单也不少。赵秀丽说,中国留学生是常客,他们不仅热爱传统文化,还把中国文化自豪地穿在身上,展示到国际舞台。
古风文化的复兴,不仅带动汉服行业发展,也把汉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符号播撒了出去。近些年,传统服饰与现代衣物相碰撞的“新中式”风格,以更温和的方式、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形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
山东济宁曲阜市,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万仞宫墙”之外有一家小而美的汉服店。店名“昕汉唐”通“新汉唐”,人称“四姐”的老板娘陈德春,操着她标志性的爽朗笑声穿梭在顾客之中,推荐适合他们的“新中式”服装。
十几岁时,陈德春开始学习量体裁衣。在孔子故里成长,她耳濡目染传统服饰的规矩。在她心中,唐代明艳,宋代典雅,明代端庄……各有特色,但目前最受市场欢迎的还是在传统服饰基础上进行改良的“新中式”。
“‘新中式’是结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再加上设计师个人风格的产物,既实用,又不乏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市场上的‘爆款’。”陈德春说,传统文化元素,加上现代布料、剪裁以及技术,正源源不断给“新中式”服装输送创意。
“四姐”原创汉服工作室的生意每天都红火。“我从孔子博物馆展出的《三圣图》中获得灵感,最近准备量产一批新布料,把《论语》印到布上,设计更具文化特色的服装。”陈德春笑着说。
大集镇有关于汉服的一切
曹县,古风经济绕不开的热词。
一座位于山东西南部的小县城,被一句令人上头的“喊麦”带火后,细细品读,人们竟发掘出它“一喊而红”背后不声不响的魅力。
据统计,目前曹县有汉服及上下游相关企业2000多家,原创汉服加工企业超过600家,销售额占到全国同类市场的近三分之一。
曹县汉服核心产业地带,位于县城东南部的大集镇。置身镇中心,主干道两边整齐林立着不起眼的店面,后面是生机勃勃的农田,与其他乡镇的景色并无二致。然而,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却以秒计数,飞向这里。
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汉服市场销售规模仅1.9亿元,此后这个数据陡峭上斜,2021年市场规模破百亿。蓬勃的汉服市场,滋养了以曹县为代表的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布料、绣花、纽扣……大集镇街边的店铺各有职能,纺织加工厂更是星罗棋布。当地从业者说,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包装发货,甚至网络直播、运营宣传,关于汉服的一切,都能在这个小镇上完成。随着古风经济市场不断增容扩大,曹县已形成完善的汉服产业链。
尹啟行在这里经营多年。没回老家前,他在外地做摄影器材销售,是个汉服圈外人,这并没妨碍他把这门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如今,他在曹县大集镇经营着一家绣花厂和印花店,还运营汉服样衣工作室以及多家网店。
“最忙的时候,货压着做不完,催单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尹啟行说,为了赶量而加班加点的粗放式生产已逐渐成为过去。现在自家企业聘请专门设计师设计图案,也成立个人汉服样衣工作室,加强了在原创领域的发力。
像尹啟行一样的汉服从业者还有许多。在这里,汉服不再是小众的兴趣,也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地方产业经济的支柱。据统计,我国现有汉服相关企业近3500家,古风经济正进一步破圈、勃发。■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89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