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四盗宣纸技术,如今销量世界第一,质量却永远第二,这是为何
湖笔,徽墨,端砚,宣纸并称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重要象征。
其中,犹以宣纸的制作工艺最为复杂,堪称四宝首绝。
宣纸产于安徽省宣城市下辖的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专用纸。
唐朝时期,宣纸就已经是御用贡品,《旧唐书·卷一百五列传第五十五》记载,陕西太守韦坚在天宝三年组织上贡,“宣城郡船载空青石、纸、笔、黄连”。
从唐到清,每个朝代对宣纸的制作都极为重视,宣纸技艺也在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引入新元素、新科技进入宣纸制作中,如明代引进水碓工艺,清末引进纯碱、漂白粉等。
作为中国传统造纸工艺之一,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联酋召开的政府间常务会议上,宣纸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作为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重要象征之一,宣纸的制作工艺却遭到了日本的四次盗取。
由于宣纸独特的历史、文化、工艺、和经济价值以及不断增长的需求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877年,时任芜湖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白恩首开窃取宣纸制作工艺的先河。
仅仅隔了一年,日本内阁印刷局造纸部就派遣栖原陈政到中国考察造纸业,名为考察,实为窃取。
他化装成“广东潮州大埔县何子峨太史的侄子”到泾县暗访宣纸生产,归国之后写下《清国制纸取调巡回日记》,此文于1934年在东京出版的《支那制纸业》一书中公开发表。
而到了1906年,日本人内山弥左卫门又多次暗访宣纸生产基地,归国后写成《中国造纸法》,其中第三章即为宣纸。
这也是首篇在海外公开发表并较为详尽介绍中国宣纸制作方法的文章。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方面加大了对宣纸制作工艺的窃取力度,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因素阻碍,日本始终未能窃取到核心技术。
但是日本方面贼心不死,一直都是蛰伏待变,以待时机。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日本又派出了大量的经济和商业间谍打着旅游,考察,投资的名头潜入泾县,试图再度窃取宣纸的核心制作工艺。
由于那个时候对于外商的投资考察,从政府到民间都是持开放欢迎的态度,又加上没有商业保密的意识,那些来泾县“参观考察”日本商人在有关部门和工厂负责人的陪同下参观了宣纸的每一道制作流程,技术人员又将宣纸的制作工艺原原本本进行了详细讲解,从而导致日本人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就获取了蓄谋一个世纪之久的宣纸制造的整个流程,以及“纸药”的配方。
等到有关部门后知后觉,已经于事无补,悔之晚矣。
很快,日本就凭借窃取的宣纸技术迅速抢占了国际市场,甚至喊出了:日本宣纸产量世界第一的口号。
不过,不管日本的宣纸产量有多么高,有一点永远也无法超越中国宣纸,那就是质量。
宣纸之所以名贵,跟当地的气候条件,人文底蕴,制作方式有着很深厚的联系,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泾县当地的优质水源、独有的青檀树和连阳稻、二麻秆等稻草是宣纸制作工艺中必不可少的原料,因为日本的气候、土壤无法达到泾县的同等条件,因此日本宣纸只是徒有其表,根本就不可能完美复制宣纸的底蕴。
宣纸的制作工艺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传承下来的。宣纸最核心的制作流程依然是手工业生产,机器是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产物,代替不了手感的温度。
宣纸制作工艺的技术人才,也是通过长年累月的不断实践和手把手慢慢培养起来的。日本虽然偷窃了宣纸生产的全过程,搞到了“纸药”的秘方,甚至把宣纸、浆料和泉水的化学成分全部分析得一清二楚,却无法复制宣纸独特的人性。
只有在中国泾县生产的宣纸才能叫做真正的宣纸,换到了其他地方,都只是图有宣纸的表,而没有宣纸的里,日本自然也不例外。
宣纸制作工艺的失窃,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且无法估量的损失。
一直以来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历史悠久,独具匠心的传统工艺都面临着被窃取的风险。
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保密意识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弘扬我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酒鬼酒独家冠名的首档世遗节目互动纪实节目《万里走单骑》第二季正在热播,节目生动形象的为我们讲述了那些我们平常不太关于的世界文化遗产。
而“馥郁酒鬼 守护世遗”节目宣传标语让人颇为赞同,让世遗活起来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90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