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冷知识--解密殷墟海量龟甲牛骨的来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何三千多年前,华夏先民会选择龟甲和牛肩胛骨作为书写的载体?商朝王室又是通过什么渠道弄来海量的龟甲牛骨用于占卜和记事?
首先解答第一个问题,关于商代书写载体的选择。
40.1古代西亚地区的泥板书(黏土)
纵观世界各大古文明的记录材料,最早多为泥板、石板、金属器,书写工具(毛笔、鹅毛笔)突破后才出现竹简木牍、绢帛、羊皮纸、莎草纸、贝叶等,最后全部都被中国的纸浆纸所代替。
40.2佛教贝叶经实物
中国商朝时成熟的国家形态已形成,统治阶层的社会活动(政治、军事、民政、文教)较之以前丰富了很多,加之当时神鬼文化盛行,国家祭祀和占卜活动频繁,成为王室的主要职责之一,因此产生了大量文字记录的需求。
相信当时的文官和卜官们费尽心力寻找合适的记录材料,泥、石、金属肯定都试用过,但这些材料不具备即时性,且不易进行修改,很快就从选项中剔除了(青铜铭文顽强地生存下来,但无法取代甲骨的作用)。而竹简、木牍、羊皮等记录材料又因为书写工具落后、烘干技艺不过关,成品效果不佳且不易保存,也被淘汰了。
40.3后来竹简木牍替代了甲骨的记录功能
最终应该是卜官们在优化占卜流程的过程中,发现龟甲是一种不错的记录材料,可以在完成占卜仪式后,第一时间记录占卜的结果。占卜用的甲骨上会记录进行占卜的贞人(官职名)是谁,这样的甲骨又具有备查、追责的功能,古代巫祝因为占卜结果不准被灭杀的故事很多。
就这样甲骨成为了商人记录卜辞和记事的主要材料,一直使用了数百年,才逐渐被竹简木牍所代替。
40.4龟甲卜辞的贞人信息是重要断代依据
其次来解答商王室从哪里、用什么方式弄来海量的龟甲牛骨。
有人算过一笔账,到目前为止殷墟契刻甲骨已出土超过15万片,同时出土的无字甲骨数量又远超契刻甲骨,再加上人们未识别甲骨文之前的私挖乱掘毁坏的,被当作中药龙骨吃掉的,以及还埋藏地下尚未被发掘的甲骨,实际上商朝使用的甲骨数量应在百万片以上。这么多的龟甲和牛肩胛骨,以商朝落后的生产力如何能供应得上?
40.5殷墟内发现的龟甲数量惊人
这种算法在数值上是没有错的,但是忘记了甲骨文的时代背景。绝大多数商代甲骨都出自殷墟,记录了商朝自盘庚迁殷至帝辛灭国约270年间的卜辞和重要事项,如果将这百万甲骨分散到整个事件段内,则:
10000000片÷270年≈3703片/年
一年不到4000片甲骨,对一个核心区域近五十万平方公里,人口几百万的王朝帝国来说,还是供应得起的。更何况商朝还控制和影响着近两百万平方公里的内外五服方国、部落,贡赋种类和来源更多。
40.6商朝形势图
至此疑惑已解答,接下来看看商朝的甲骨供应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商代占卜记事所用的甲骨,甲为龟甲,以龟腹甲为主,也有少量龟背甲;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也有少量肋骨、牛鹿头骨等。
先看龟甲的来源,甲骨文本身就可以给出答案,如部分记事类的刻辞即指明龟甲的产地与数量:
1、《小屯殷墟文字乙编》6670片:"有来自南氏龟"
2、《殷墟文字丙编》369片:"雀入二百五十"
证据1刻辞中的"氏"读如"zhì",是致送、贡纳及征取之意,翻译成现代文是"这片龟甲是从南方进贡的吗"?"来"、"入"亦指进贡、征取之意;"雀"指雀地,今河南郑州西北,位置在安阳以南。
40.7中国南方常见的龟种
商王室的龟甲主要由淮地安徽、楚地江南一带进贡,《甲骨文合集》中多次出现"我氏千"的字样,记载一个叫"我"的人动辄进贡上千只龟。
著名甲骨学者胡厚宣指出:殷代之卜龟,盖有南方西方之长江流域而来,尤以来自南方者为多,其它地方也有进贡征取。而西方龟在甲骨文中也有明确记录:
3、《甲骨文合集》6649片:"周入"
4、《甲骨文合集》9001片:"西龟,一月"
40.8卜龟甲片精品
"周入"记录周国贡龟,周地处黄河上游陕西一带,于商之西部。4中说一月有龟从西方而来,具体在哪尚无法确定(因为周国有明确提到,所以应为商朝西面的某方国,并不是周国)。
西方产龟在《逸周书·王会篇》中也有记载"正西……龙角神龟为献",说的是伊尹奉商汤之命,根据各地物产制定四方诸侯纳贡的献令,西方诸侯有献纳神龟的义务,说明西方产龟。从甲骨文中可以具体看出有哪些人或哪些族向商朝进贡过龟或龟甲。
40.9《逸周书》
此外,山西、河北、山东等虽非乌龟主产区,但也有少量进贡龟的记录:
5、《甲骨文合集》9811片:"唐入十"
6、《甲骨文合集》13648片:"羌入五"
"唐"与"羌"皆在山西中部一带。
再看其他古代文献,如《尚书·禹贡》"九江纳赐大龟",纳是贡入的意思,说明九江一带有贡纳大龟的义务。《诗经·鲁颂·泮水》记载鲁侯征服淮夷后,淮夷献纳贡物中就有"元龟象齿",元龟即大龟,淮夷地处淮河与长江中下游一带,说明长江下游产龟。《史记·龟策列传》记载"神龟出于江水中,庐江郡常岁时生龟,长尺二寸者二十枚,输大卜官",说明一直到汉代,庐江郡还每年向京城纳贡大龟,作为卜官占卜之用。
40.10《尚书·禹贡》
近年,生物学家对安阳出土的龟甲进行科学鉴定后,补充了龟甲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安阳本地的田龟,属中小型龟,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当时商王都安阳附近已经有专门饲养田龟的行业存在了。
综上可知,商朝卜龟的来源是多头、多元的。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商朝中央王朝的统治地位,对内外服的方国、部落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也充分驳斥了部分专家关于"商朝实际上只是一个大的部落,并未形成国家形态,也没有多少影响力,更没有五服"的说法。
卜骨的来源相对简单些,商王族的前身--商族就是以畜牧业起家的,当时中原及北方地区多牛,畜牛极盛,一次大型祭祀可杀牛千头以上。祭祀过后用作祭牲的牛的肩胛骨就保存了下来,用于占卜和记事之用。
40.11南阳黄牛(中原原生牛种,可能是商牛后代)
甲骨文中也记录了商朝采集牛胛骨和方国进贡牛的一些情况:
7、《甲骨文合集》1027片:"降册千牛"
8、《甲骨文合集》102片:"禽见献百牛"
7指一次把一千头牛补充入牢栅,饲养起来,以备祭祀之用;8指来自地方的"禽"一次敬献百头牛作为牲贡。
40.12鲁西牛(中原原生牛种,可能是商牛后代)
胡厚宣认为:"牛祭之后,除沉牛于河,埋牛于地,燎牛于火之外,其胛骨当存之以备占卜之用。"卜骨以牛胛骨最多,有少量羊、鹿等胛骨,另有极少的有兕骨、虎骨、狗骨、象骨、人头骨、猪胛骨等。这些卜骨有的取自打猎得来的野生动物,也有取人工畜养的,以人工畜养为主,可确保卜骨的数量和品质。
看似简单的甲骨背后,是一个王朝政治、文化、税赋等体系相互配合作用下的产物,不但展示出商王朝政治、军事、经济的实力和影响力,也反映出古人不屈不挠的探索创新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地推动下,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不衰!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93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