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2023年上海第一个“网红”明起要预约,“人从众”与高质量阅读能兼得吗

 

“为营造更美好的阅读环境,1月13日(周五)起,徐家汇书院实行预约入馆,请通过‘徐家汇书院’微信小程序进行预约,按照预约成功的日期和时段入馆。”1月12日中午,徐家汇书院对外发布入馆方式的调整。

今年1月1日起正式向市民开放的徐家汇书院(徐汇区图书馆新馆)成为2023年开年以来上海最热的文化新地标。“人人人人书人人人人人书人人人”,网友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晒出在徐家汇书院的打卡照片、视频,形象地描绘出“人从众”的场景。

市民在社交媒体描绘的排队场面

2022年以来,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新馆、上海图书馆东馆等市级重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这些新型图书馆空间无一例外具有高颜值和复合型功能,在开馆以后受到不同年龄段的公众热捧。位于徐家汇源景区核心位置的徐家汇书院,不仅有中外设计师合力打造的漂亮外观、内景,叠加更多文旅功能,还有与图书馆空间融为一体的大面积的文创商店、咖啡馆等布局,成为沪上公共图书馆新的突破。

图书馆为谁而建?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图书馆?在业内人士看来,定位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必须观察社会文化生态的变化和市民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网红”图书馆带来了与传统图书馆不同的“视野”。阅读与风景之间如何平衡,如何让打卡不成为一次性“消费”,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图书馆,要在与使用者的互动中不断适应、磨合与升级。

人流量超出想象

“人流量的确超出我们的想象。”与徐汇区图书馆馆长房芸芳约采访,在这段时间颇有点“紧张”。白天开馆运营,晚上复盘,整个团队常常忙到深夜。“元旦小长假,每天的人流量大约在2000人次;上周末呈现井喷,考虑到馆内瞬时人流过大,我们在馆外和馆内的少儿区采取了一定限流措施,全天人流量仍然超过6000人次。本周几个工作日,依然保持在4000多人次到访。随着学生寒假及春节假期到来,可以预见,人流量还会向上走。”

上周末,徐家汇书院出现大客流,馆方采取限流措施。

正是出于对人流量的研判,徐家汇书院发出调整入馆方式的公告。“通过预约系统上下午两个时段的预约,工作日控制在4000至4500人次、节假日不超过6000人次。接下来,我们还会根据读者入馆的情况,不断调整、优化进馆方式。”房芸芳介绍。

事实上,近两年,文旅场所和公共文化空间的预约,逐渐成为人们的使用习惯。新开馆的上图东馆、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都出现过预约要靠手速、一座难求的情况。上图东馆的少儿区在高客流时也进行过限流。

上周末,不少博主在社交媒体发出“打卡”徐家汇书院的体验,“被绵长的蛇形队伍震惊”“堪比南京路”“巨多人”。有人给出提示:“要看书、学习的话过一阵再去”;也有人对图书馆被推荐为“遛娃宝地”“网红打卡点”感到不解,“想象中的图书馆应该是很安静的。在穿梭不停的人流中,真的可以好好看书吗?”

有网友疾呼,图书馆不是“网红”。

图书馆有点“吵”,不独是徐家汇书院遇到的问题。上图东馆开放后,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也注意到,有极少数读者认为东馆有些区域太吵,不适合看书。也有读者认为,与其说东馆是传统的图书馆,不如说它更接近一座可阅读的展览馆。

《纽约客》作家苏珊·奥尔琳所写的小说《亲爱的图书馆》里有这样一句话,“公共性就是图书馆的本质,存在于共享的阅览桌、书籍与卫生间中……”在陈超看来,图书馆的“包容”是对公共性的具体落实,“有人觉得孩子多了吵闹,但我们没有理由请孩子出去,只有用更好的管理来平衡各个群体的需求。”

“打卡拍照,也是对阅读文化的一种推广。”房芸芳谈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游客并不知道徐家汇书院其实是图书馆,“原来还可以借书”,开馆以来,一天的办证量可以赶上过去一个月的量,“这就说明吸引了新的读者”。

公共文化空间越美越幸福

“徐家汇书院的最佳拍摄机位——”社交媒体上,诸如此类的推荐不少。无论是基于土山湾中国牌楼艺术再造的“光启之门”艺术装置、20多米长的“海上长桌”,还是户外可以与徐家汇天主教堂来个合影的阳台,甚至还有向外凸出的小平台能拍下整座建筑,确实“很出片”,不过,人多“要排队”。

分享徐家汇书院的最佳机位在社交媒体很流行。

在市民刘小姐看来,公共文化空间越来越美,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幸福的事情之一”,“抬头看景、低头看书,以前,我们有‘最美书店’,现在又有了‘最美图书馆’。”博主“Mingzhuzhu”说,作为公共图书馆,在具备丰富的藏书体系之外,设计、审美和功能性同样重要,“可以看出主办方真的花心思重建这个属于人民的空间。好的公共图书馆不就该这样吗?”

建筑、设计与艺术的融合,在这两年新建成的公共图书馆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上图东馆内外,读者可以邂逅来自全球多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求索之城》《知识之塔》等10组公共艺术作品,包括它的建筑本身,如同一个漂浮在公园上方的雕塑体。特别是3楼阅读广场,艺术家徐冰的艺术装置“鸟飞了”,从书桌“飞”向大面积落地窗,是让人忍不住按下摄影键的场景。

苏州河畔的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新馆面朝人工湖,北与长风公园相望,东南面为苏州河绿地围绕,建筑外观似一拱“虹桥”。大小不同、高低起伏的圆形书架,结合入口的“智慧树”门厅、通高中庭与螺旋式楼梯,形成一座阅读“森林”。设计师严赉赟曾表示,建在水边的图书馆世界少有,是这个新馆得天独厚的优势。设计团队借玻璃幕墙引入室外的阳光与风景,让建筑融于公园之中,让阅读融入自然之中,希望让孩子们在拥抱自然的同时享受阅读。

依水而建的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新馆

陈超提及,国际上有通行的1%原则,即一座公共建筑至少有1%的成本投入于艺术品。对图书馆而言,不仅是阅读环境的营造,更是融入整座城市“建筑可阅读”的公共艺术品。

无论是上图东馆还是徐家汇书院,都向读者推出了导览路线,这是过去的公共图书馆不能想象的。记者曾在上图东馆开馆时与读者一同体验导览。在这个国内单体最大的图书馆里,跟随导览馆员“浅逛”一遍之后,几乎所有读者都表示,“还想自己深度看一看”。

“因为是新开馆,读者对馆内的布局还不太熟悉,导览中,我们会介绍各个区域的功能布局,也会推荐一些适合‘打卡’的点。不过从读者的反馈来看,大家更想了解的还是图书馆的内容。”房芸芳说,“好的环境或许是让读者进来的第一个理由,而‘来了又来’,还是要靠书和活动。怎样让‘在者舒心、来者倾心、未来者动心’,需要不断探索、调试。

城市深度学习、漫游的一部分

上图东馆开馆三个多月以来已经迎来40万人次读者,举办166场阅读推广活动。在节假日,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的入馆名额依然时常被“秒杀”。市民的热情指向的正是需求所在:无论是阅读、办公、自习还是打卡、遛娃,都是市民渴望在公共文化空间中得到释放和满足的。

上海已经有了那么多图书馆,为什么还要新的图书馆?这个曾经的问题,得到了解答。

一方面,新媒体的诞生助推大众汲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流动开放的职业特征让部分群体拥有自由的工作时间和场景,跨界成为当下青年群体的显著特征,让他们在城市中寻觅家庭以外的第三空间,另一方面,“一老一小”也是图书馆等城市公共空间不可忽视的服务人群。上图东馆与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与长风公园,徐家汇书院与徐家汇观象台、土山湾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等组成的路线,都让图书馆不再是孤立的阅读场所,而是城市深度学习、漫游的一部分。

徐家汇书院与徐家汇观象台是“邻居”。

“一个图书馆有再多的书也不可能容纳下所有东西,作为收集知识和信息的地方,就像一个不设限的端点,辐射出更多路线。我们希望来这里的无论是读者还是游客,都能领略到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同时,走出去感受城市当下的文化气息。”房芸芳说。

在上图东馆,读者可以在临近窗户、看得到风景的位置上阅读、学习,也能参加讲座、展览、表演、音乐欣赏、剧本杀等文化艺术活动。2022年12月,一场沉浸式日落音乐会在东馆三楼阅读广场举行,在作曲家罗威创作的专属音乐中,80名读者通过预约抢先体验了在音乐包围下的阅读场景。余笛等主演的音乐剧《浮生六记》也第一次在阅剧场上演。“不管是音乐剧、展览还是讲座,对公共图书馆来说,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阅读,希望让更多人发自内心爱上阅读,体验阅读促进心灵成长的快乐。”陈超说。

我们都熟悉一句话,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天堂不仅来自馆员的智慧,而是和读者、社会力量共同创造的。”房芸芳说,徐家汇书院的面积比徐汇区图书馆原来的馆舍大了两三倍,馆员人数没变,“开馆以来,大家都开足了马力”。“过去,图书馆是一排排书架和没有感情色彩的编码。现在我们在‘光盒空间’呈现的是展览+图书推荐,实际上就是把被动地等读者来读,变为主动向读者推荐。当然,有的读者还不习惯、不熟悉这样的形式,会感到‘找不到书’。加上人流量大,图书没有及时归位,‘乱架’的可能性比较高。这些情况都对馆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徐家汇书院里的“光盒空间”

在图书馆里成为“更好的人”

有了风景,有了书,更重要的还是人。

“在徐家汇书院,感到了一种奇妙的和谐。虽然穿行往来拍照的人的确很多,不过一旦投入阅读,心还是能静下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读者留下这样的感受。

“环境确实还是有对人的约束力,读者来到几个主题阅读空间,会自然而然降低音量。自修室里、阅览桌周围的大多数读者都保持着安静。”房芸芳观察到。

劝退了三脚架等专业设备,在图书馆员们眼中,“不影响其他阅读者”是基本的阅读礼仪,而好的阅读环境与质量,需要阅读礼仪作为支撑。在社交媒体,也有不少网友呼吁和互相提醒,“可以拍照,但不要影响其他人”。

徐家汇书院向读者发出的“书院礼仪”提示

在从事文化工作的市民吴小姐看来,新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应该可以成为市民,特别是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与公共礼仪的一个课堂。“在少儿区,有的孩子看完书顺手一放,又被其他新鲜的书吸引了。如果可以定期让孩子们成为志愿者,体验馆员整理图书的不易,一方面增加了图书分类、整理的知识,一方面也会更自觉地维护阅读的环境。”

徐家汇书院少儿区

“日常工作理顺之后,我们会定期招募一些志愿者。一方面是协助日常工作,另一方面,有能力、有热情的市民也可以成为阅读推广的‘领读人’,这同样是志愿者的一种形式。”房芸芳说,“‘颜值’的美,是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而阅读的美,需要慢慢来品味。”

“推荐大家不要错过徐家汇书院B1的文创商店——东西公园。文创有特色,布置花心思,还有手工体验作坊。”这是小红书的一条“种草”文。

社会力量运营的“东西公园”也是徐家汇书院的一个创新

在陈超看来,徐家汇书院是区级图书馆的一种新形态,“好地段、高颜值,年轻人愿意来坐一坐,喝杯咖啡”。在上海,市、区、街镇多级图书馆体系,加上24小时城市书房,通过差异化的定位,构成一个图书馆的生态系统,服务着城市的不同人群需求。

各取所需是第一步,而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或许是在新型公共图书馆里期待的更好的场景。“我离开时比抵达时更富有了”,是图书馆给予人的最好的影响。

题图来源:董天晔 摄

内文图片:董天晔 摄 主办方提供 社交媒体截图

来源:作者:施晨露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93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