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唐代的补服先声
所谓“补服”,是在官服褂子的胸前、背后装饰“补子”,用不同的的禽、兽纹样标示官员的官职品级。也就是说,一件补服会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形式特征——前后身所缀的“补子”,也就是在上面织绘纹样的底子,样式有方有圆;二是内容特征——用动物纹样来区分职级地位。
补服是从我国的明朝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追溯一下补服的历史潮流,单就动物纹样和官员职司的联系来讲,这样形制的官服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
唐高祖的“缺胯袄子”
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讲述,他生活的晚唐五代,皇帝的禁军将领有时会穿一种织有动物纹样的“缺胯袄子”,即有开叉的长袍,这种服制自初唐高祖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令他的禁军将领们在有仪典时穿开衩的紫色袍子,袍上织有动物纹饰,左右武卫将军的纹样是豹,左右翊卫将军的纹样是鹰。
剧照 唐高祖李渊
为什么选用了这两种动物纹样呢?《易经》说“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古人见到小豹子刚出生的时候皮毛黏滞浑浊,长大以后慢慢生就一身上好的斑纹皮毛,就用豹来比喻君子,在学习、成长中不断蜕变。而鹰从先秦以来一直都是器物上常见的纹饰题材,从象征太阳的上古神兽,到被驯服后在狩猎活动中担当猎人的得力助手,鹰不仅视觉锐利,而且有听从驯鹰者的命令,在捕猎时精准出击的本领。
武德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第一个年号,李渊是在公元618年五月接受隋恭帝杨侑的禅让即皇帝位,武德元年就是建国第一年。可见唐代从立国开始,就已经在近卫官的官服上使用寓意美好的动物纹饰了。
与皇帝而言,禁军将领是需要特别依仗的人。在安史之乱以前,唐代的禁军实行“南北衙”制。北衙是皇帝亲军,因驻扎在长安城的北禁苑而得名,负责保卫宫城北部;南衙禁军是由各地方州府的府兵轮番至京城宿卫,史称“番上宿卫”,人数常多达十几万,由十二卫统领,负责保卫宫城南部和皇城内百官衙门。这十二卫,就包括了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所载的左右武卫和左右翊卫。
唐高祖的“缺胯袄子”
左右武卫将军、左右翊卫将军的品级都是从三品,职责是执掌宫禁宿卫,特别是当皇帝在正殿接见大臣、处理政务时,要负责管理那些守卫店门、殿内仪仗的卫兵。所以这些武将与皇帝的关系是相当亲近的,他们不仅常常追随皇帝左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皇帝的性命安全就交托在他们手中。
在这护卫和被护卫的关系中,往往就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情感纽带。这种信任有多深厚呢?《旧唐书》记载了一位深得唐太宗李世民信任的左卫大将军李大亮,每次为太宗守夜都通宵不眠,而太宗也感怀的说,只有李大亮当值的夜里,他才会一整晚都睡得特别踏实。后来李大亮一人身兼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工部尚书三职,承担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太子李治父子两人的护卫重责,可算是股肱重臣了。
在唐代的历任禁军中,像李大亮这样取得皇帝信任的高级武官肯定不止一人,对这样的重臣,皇帝时时褒奖,或赐穿瑞兽锦袍,也就不足为奇了。
剧照 南衙禁军
唐代的“品色衣”制度
按照唐代服制,还没有进入仕途的读书人统统穿白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衣”“白丁”。一旦出仕得官,区分官员品级的最基本方法就是以“服色”分高下。早在秦汉时代,文官不分品级大小全都穿黑色的官服。《续汉志》注蔡邕《独断》曰:“公卿、侍中、尚书衣皂而朝者曰朝臣。”“衣皂”就是穿黑色的官服,王充在《论衡》也说“吏衣黑衣”。
而从北周开始出现的“品色衣”,到唐代成为了定制,官品大小,一望便知,《唐会要》规定,官服分紫、绯、绿、青四色,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四至五品穿绯色,六至七品穿绿色,八至九品穿青色,官员夫人的礼服与丈夫的品级颜色相同。
官员夫人的礼服
宋人钱易在《南部新书》中记述,唐代开元年间,有位善于识人相面的范师姨,和书法大家颜真卿的妻子相熟,有一天颜真卿在家中见到范师姨,就请问她自己的官运入如何,是否可以做到五品官?范师姨笑笑回答:“你的官运都快至一品了,五品官这点理想未免也太觑小自己了吧?”颜真卿解释说,自己只求做个五品官,可以穿绯色的袍衫,随身佩戴银鱼符,儿子凭门萌得到一个斋郎的出身,就心满意足啦。范师姨指着旁边桌上的一个紫色丝帛说:“你将来的官服颜色是这个颜色的!”后来颜真卿果然官至太子太卿,从一品,应了服紫的预言。
除了颜色,区分地位高低的另外一种袍服元素就是花式纹样了。
武则天的御赐绣袍
《新唐书•文艺传》记载一个“夺袍以赐”的故事:武则天率群臣共游洛阳城南的龙门石窟,见山川威仪、景色壮阔,令人神清气爽,便命随行官员赋诗记胜。一个叫东方虬的左史最先写完,将诗呈上,武则天非常高兴,赏赐给他一件锦袍。很快宋之问的诗也写完了,武则天看过之后大加赞赏,认为比方才东方虬那首诗高明的多,于是下令把刚刚赏赐给东方虬的锦袍又要了回来,重新赏赐给宋之问。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从此以后就把在竞赛中获胜称为“夺袍”或者“夺锦”。
杜甫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就有这样的诗句:“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明人高启在《谢赐衣》诗中也用到了这个典故,“被泽图深厚,惭无夺锦才”。
从武则天不能或者不愿拿出另一件锦袍给宋之问来看,这种锦袍在当时应该是非常珍贵且少有的。那么这件引得众人艳羡的锦袍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唐杜佑《通典》记载了武则天另一次赏赐锦袍的详细情况:延载元年,称帝后的武则天大赦天下,并从内库拿锦袍颁赐给诸王和文武三品以上的官员们。寄予着对受赐者的劝诫和期许,所赐锦袍的纹样各不相同。
剧照 武则天
赐予诸王的锦袍纹样是盘龙和鹿,文臣中赐予宰相的纹样是风池,尚书的为雁,武将中赐予左右卫将军的纹样为麒麟,左右武威卫的为对虎,左右鹰扬卫的为对鹰,左右千牛卫的为对牛,左右豹韬卫的为对豹,左右玉钤卫的为对鹘,左右监门卫的为对狮子,左右金吾卫的为对豸。另外在绣袍的襟背处还分别绣了八字回文:“忠正贞直,崇庆荣职”,“文昌翊政,勋彰庆陟”,“懿冲顺彰,义忠慎光”,“廉正躬奉,谦感忠勇”。
和今天常见的苏绣、湘绣之类的写实风格刺绣图案不同,唐代袍袄上的动物纹样并不是刺绣,而是织锦。西汉《急就篇》中说:“锦,织彩为文也。”武则天颁赐的这些锦袍上的动物纹样,是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织成,以抽象的、装饰性的线条表现出动物形态特征,纹饰和衣料浑然一体。只有襟背处的文词才是以刺绣的方式加饰在衣服上的。
武则天颁赐的锦袍根据赏赐对象的不同选用了多种瑞兽,既有真实存在的动物如狮、虎、鹰、鹿等,也有想象中的动物如龙、凤、麒麟等。崇信佛教,讲究祥瑞的武则天为什么选择了这些瑞兽装饰锦袍呢?
龙纹(左)和鹿纹(右)
- 鹿、凤、雁
武则天信佛,在佛教故事中,佛祖在无量劫前曾多次做过鹿王,鹿还代表着释迦牟尼在鹿野苑成佛后初转法轮。另外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国家权力的代表。司马迁《史记•淮阴侯传》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南宋宋时裴骃作《史记集解》注曰:“以鹿喻帝位也。”因此鹿纹被用来和盘龙纹一起赏赐诸王。
凤为百鸟之王,宰相为百官之首,且皇宫禁苑中有池沼名为“凤凰池”,宰相掌管机要出入禁苑,所以用“凤池”指代。
雁是一种群居动物,迁徙时总是结队飞行,古人称之为“雁阵”。关于雁的寓意,南宋王应麟在《玉海》中解释说:“取其行列有序,牧人有威仪也。”
凤池纹锦袋
- 麒麟、虎、鹰、豹
麒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巴像牛。它与龙、凤、鬼并称“四灵”,古人通常以为凤是百鸟之王,麒麟是兽类之首。在历代典籍上关于麒麟的记载多与帝王的贤德、功绩有关,麒麟作为天意、仁德的代表,在帝王无道时就隐而不见,当世有贤德之君时,就会现身以示上天对圣人的褒奖。
虎即白虎,是五行学说中的“四象”之一,与青龙、朱雀、玄武并称。虎是镇守西方的神兽,因西方在五行中属“金”,对应白色,所以称为白虎。白虎作为一种仁兽,尤其强调君王德行的感化,传说当君王有圣德时它就会现世。同时,虎因威猛勇武也被视为战神,希望在战场上将士们能够如猛虎一般英勇。《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封了九位将军,都以虎为号,号称“九虎”;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人被封为“五虎上将”,也是对他们勇武的肯定。
“左右鹰扬卫”“左右豹韬卫”即南衙禁军十二卫中的“左右武卫”和“左右威卫”,光宅元年武则天主导的一波改定官名大潮中被改称“左右鹰扬卫”和“左右豹韬卫”,神龙元年唐中宗李显复位之后又恢复原名,所以武则天赏赐锦袍时,就选用了鹰、豹这两种凶猛的动物纹样。
白虎纹锦袋
- 牛、鹘、狮子
南朝刘宋时有一种帝王随身携带的防身御刀,叫做“千牛刀”,名字典出《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寓意“锐利可斩千牛”。《南齐书》记载南朝宋元徽五年七月初七半夜,杨玉夫和杨万年潜入仁寿殿,趁后废帝刘昱熟睡时,就用刘昱自己随身的千牛刀杀了他。北魏时候,出现了一种高级禁卫武官,他们除了负责皇帝的安全,还掌执御刀“千牛刀”,官职名为“千牛备身”,也就是“左右千牛卫”的前身。所以千牛卫被赏赐的锦袍纹样就是牛。
鹘是古时候对部分鹰属动物的旧称,翅宽而短,脚和尾较长,多为青黑色,驯养后可助田猎,是很有代表性的猛禽。
狮子并非中原的原生动物,大概在东汉时从西亚作为使臣进献的礼物传到中国,被尊为瑞兽。加上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狮子吼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所以佛教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而加倍崇拜。左右监门卫的指责是掌管诸门禁卫和门籍,狮子具有这等威严,正可以震慑宵小,以壮监门卫的声威。
(牛、狮子、象)纹
- 豸
豸即獬豸,是传说中的异兽,体型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额头上长一独角,能够通晓人性、分辨曲直,见人争斗就会用角去顶邪恶无理的人。左右金吾卫负责宫中、京城巡逻警戒,正需要这种能够辨识恶人的能力。
武则天出于大概是女性对服饰纹样的欣赏和喜爱,也含有笼络人心的目的,经常向臣下赏赐此类服饰。对此,北宋欧阳修编撰《新唐书》时抨击道:“武后擅政,多赐群臣巾子、绣袍,勒以回文之铭,皆无法度,不足纪。”不过武则天之后,唐代皇帝赏赐动物纹样锦袍的行为也没有停止。
《新唐书》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也给诸卫大将军、中郎将赐袍,但袍上的纹样与武则天时不尽相同,千牛卫饰牛,左右卫饰马,骁卫饰虎,武卫饰鹰,威卫饰豹,领军卫饰白泽,金吾卫饰辟邪。这又出现了两种新增的瑞兽:白泽和辟邪。
白泽纹
这两种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上古神兽,白泽浑身雪白,头有一角,有翼,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现,除非当世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常与麒麟、凤凰等一起被视为明君盛世的象征。相传白泽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和驱除的法术,所以很早就被当做驱鬼的神和祥瑞来供奉。《通典》记载唐天子出行有“白泽旗”开道,《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唐中宗韦皇后的妹妹在家中使用“白泽枕”以避魅。辟邪似鹿而长尾,有两角,又名貔貅,也是一种传说可以辟除妖邪的神兽。唐人秦韬玉《豪家》诗中写到:“地衣镇角香狮子,帘额侵钩绣辟邪”,就是以辟邪纹样来镇宅袪凶。
“鹘衔瑞草,雁衔绶带”
到中晚唐之际,唐文宗即位后有感于衣饰、车马的奢靡之风日盛,于太和六年下诏,对不同品级的官员和家眷可以佩戴那些饰物。衣裙拖地的长度不能超过几寸、车马是否可以装饰金银等都做了细致规定。其中对官员袍服纹饰的规定是:“ 三品以上服绫,以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双孔雀;四到五品服绫,以地黄交枝;六品以下服绫,小窠无文及隔织独织。”
“绫”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织物,汉代以前就已出现,盛于唐、宋。《说文解字》说“东齐谓布帛之细曰绫”,它与锦的区别是锦为“织彩”,上面有将丝染成颜色后织出的花纹,而绫是“织素”,即先将素丝织成段匹后再做染色。绫织物色泽靓丽,手感柔软,可以做四季衣物,唐代的官员们都用绫来制作官服。
鹘衔瑞草
在唐文宗的诏令中,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在官服上使用“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双孔雀”纹样。虽然实际上常有越级使用的情况,有诗文记录晚唐五品以上的官员就会在官服中使用这些纹饰,但相对于初唐赐给某些大臣的动物纹样锦袍,此时的绫袍官服已经变成一定品级官员的共同身份象征,成为品级服制的一部分。
一旦这些纹样如“服紫”“服绯”一样成为官员品级、身份的象征,它们对仕途中的官员就具有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让人魂牵梦萦、追求不止的东西。白居易曾专门为官服做了一首诗《初除官蒙裴常侍赠鹘衔瑞草绯袍鱼袋因谢惠贶兼抒离情》:“新授铜符未著绯,因君装束始光辉。惠深范叔绨袍赠,荣过苏秦佩印归。鱼缀白金随步跃,鹘衔红绶绕身飞。明朝恋别朱门泪,不敢多垂恐污衣。”
这首诗作于公元821年,当时白居易已经五十岁高龄,刚刚获得朝散大夫的官衔,终于可以穿五品绯色官服。他对绯色官服、银鱼袋和鹘衔绶带纹是那般珍视,感觉自己穿上后比先秦时苏秦挂六国相印还要荣耀,就连离别时的垂泪都不舍得让泪水沾湿衣裳,唯恐污损了衣饰。诗句中洋溢着浓重的喜出望外和受宠若惊之意,可见服色纹样对唐代为官之人的重大意义。
双孔雀
白居易的三弟白行简随白居易一同回到长安城入朝为官,不久升任员外郎,从五品,也获得服绯的资格,白居易再一次作诗纪念,即《闻行简恩赐章服喜成长句寄之》:“吾年五十加朝散,尔亦今年赐服章。齿发恰同知命岁,官衔俱是客曹郎。荣传锦帐花联萼,彩动绫袍雁趁行。大抵着绯宜老大,莫嫌秋鬓数茎霜。”
诗文中的“雁趁行”就是官服服样,即五品官可用的雁衔绶带纹。诗人还感慨,这服绯的资格来之不易,他与白行简都已两鬓斑白,才终于走到这一步。
后记
既然这些袍服动物纹样已经被规定为高级官员独享的样式,那么,没有达到如此身份的人就必须被禁止使用同样的纹饰,所以《唐会要》记载唐文宗在太和六年的敕令中,也特别强调,为朝廷制作御服所需衣料的工坊,所制有特制花纹的绫缎如果有多余不用的,要由专人负责销毁,不可以流出售卖;品级不够的官员不可以私自穿用带有特制花纹的丝织品,如果已有违规穿用的,必须在一个月之内自行改过。
至此,官服上的动物纹样已经开始变的制度化、体系化,并且具有排他性,为日后明清时期的补服制度奠定了基础。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94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