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身若没劲,首先要养肝,这5穴位最养肝
现代生活中,很多人总感觉被一种挥之不去的疲惫感“包围”。特别是一些工作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或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轻则乏力、口干、胃口差,重则全身酸痛、夜不能寐,甚至脾气也跟着暴躁起来。
在中医看来,这些症状大多与人的肝脏脱不了干系。
一方面,“肝主筋,筋司运动”,这里的“筋”泛指全身的肌腱、韧带等,与人的体力和活动能力息息相关。中医典籍《素问·经脉别论》认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说明肝的气血可以抚养筋,肝布散精气到筋,发挥濡养作用。肝脏功能正常,肝血充盈,人体就会筋强体壮,身体轻松、灵活,有较好的耐受力,劳累之后也容易恢复精力。而肝脏出现血虚、阴虚等不足时,筋就会失去“营养”,不堪重负,导致疲劳、体力下降等不适,甚至波及其他脏腑功能。
另一方面,肝脏还承担着身体的“疏泄”功能,并通过调畅周身气机升降,使脏腑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动作,维持正常功能,以应对各种外来“打击”。精神过度紧张或长期消沉抑郁,超过肝脏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引发精神疲乏、头晕眼花、身体调节能力和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亚健康”症状。
因此,护肝对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首先,在饮食上保持均衡,少吃油腻、辛辣食物。特别是要注意戒烟限酒,酒精需要通过肝脏分解,饮酒过量可对肝脏造成难以逆转的损伤。其次,要学会制怒,动怒伤“肝气”,尽量让自己心平气和、乐观开朗,即便真的生气了,也最好不要超过三分钟。最后,身体要动起来。散步、慢跑、快走、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消耗体内热量,控制体重增长,给肝脏“减负”,对已经有脂肪肝等问题的人来说,就更要加强锻炼了。
这5个穴位最善于养肝护肝
肝脏是人体代谢的主要器官,饮食、睡眠、压力等都会影响到肝脏的健康,中医认为,按摩相关的穴位可以起到养肝的功效,下面我们来看看养肝的主要5个穴位。
1、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测对称,也就是两个。这个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2、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 穴。
大敦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3、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肝经的原穴,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按摩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
4、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它的取法是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5、行间穴
“行间穴”位于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肝火盛,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96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