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尼康或将停产单反,是微单太强还是手机太快?

 

前不久,相机圈出了个大新闻:日经新闻报道,尼康已停止开发单反相机和卡片机,未来将专注于无反相机的开发,但仍将继续现有单反机型的生产和销售。

啪的一下很快啊,尼康就在官网辟谣了:说以上报道纯属媒体猜测,咱们还继续单反相机的生产、销售和服务。但尼康耍了个小心眼,并没有正面回应“是否停止单反相机开发”的问题,只能说懂的都懂。

这份公告,正从侧面印证了:单反相机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

要讨论无反相机能否取代单反相机这个话题,得先了解它们其中的差异。

单反和无反的区别?

单反相机是你常见的这些大块头相机,在普通人眼里也代表着“专业”、“老法师”。

单反其实就是单镜头反光,通过反光镜的反射和五棱镜的折射,摄影师在对焦、取景时,可以在取景器中直接看到镜头的影像。

按下快门键,反光板抬起,快门幕帘打开,光线没有了反光板的阻隔,直接到了感光元件上被捕捉到。这就是单反相机的成像原理,也是为什么按下快门后,取景器会黑一下的原因。

无反相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微单,所谓“无反”正是没有了这块反光板,而用一块半透镜代替。光线进入镜头后,能直接到达感光元件,同时这块半透镜也能把部分光线反射到 AF 传感器上进行对焦。

无反相机没有光线折射到取景器,所以一般都是电子取景器来实时模拟取景。相比单反,由于减少了机械部件,无反相机整体能做得更加轻盈小巧,才会被大家称作“微单”。

简单地弄清楚这些原理,我们终于能回到今天的话题:

尼康为什么要停产,或者说是不再研发新的单反?无反是怎么革了单反相机的命?这里面有手机影像的因素吗?

能展开说的太多了,咱们一个一个来。

尼康放弃单反,无反已成主流

尼康不再研发单反,最主要的因素正是:微单强势崛起后,单反不好卖了。疫情的出现,旅游出行减少,经济下行,又使相机市场整体萎缩。

据日本相机和影像产品协会(CIPA)5 月的统计,全球数码相机销量已经连续 10 个月下滑,连续 18 个月销量低于 100 万台。

所以,尼康放弃单反,早已有迹可循。

从官网能看到,尼康最新的 APS-C 画幅入门单反,是 D3500,在 2018 年 8 月发布。尼康最新的全画幅旗舰单反是 D6,在 2020 年 2 月发布,并且是为了东京奥运会。

换言之,尼康两年多没发布新的旗舰全画幅单反,四年没有发布新的入门单反。相比之下,尼康早已把开发重心往微单相机倾斜。

2018 年以来,尼康发布了三部 APS-C 画幅微单:Z50、ZFC、Z30。2020 年以来,更是接连发了四部全画幅微单:Z7II、Z6II、Z5、Z9。

Z9 至今都热销断货;连刘德华拍超级月亮都没能用上。

单反和微单,现在谁才是尼康的亲儿子,不用果子多说了吧?

作为单反相机的两大巨头之一,尼康当然不是脑子一热就要放弃单反,这恰恰也是市场所决定的。

根据 CIPA 的数据,在今年四月,全球相机总出货量为 544,054 台,其中单反相机出货量为 132,420 台,无反相机出货量为 233,508 台,无反相机的出货已经稳压单反相机。

在中国国内市场,这个差距就更加大:单反出货 13,891 台,无反 63,228 台,无反相机出货量约为单反的 4.55 倍。

到了五月,差距被进一步拉开,单反出货量下降严重,无反则大幅增长。在中国国内,差距也同样不小:无反相机出货量约为单反的 7 倍。

当我们还在网上讨论“微单能否取代单反”的时候,全球消费者已经实打实地用自己的钞票给出了答案。

因此,尼康押宝在无反相机后,迎来了自己的重生。尼康在 2020 年经历谷底后,2021 年出货量增长 16 %,起死回生。

今年五月,尼康公布了 2021-2022 财年的年度报告,相比去年大幅增收,营业利润达约 321 亿日元。

官方的通稿中提到,带动影像业务整体提升的,正是 ZFC、Z7II 等微单相机,以及新开发的 Z 卡口微单镜头群。

而“单反”这个字眼,甚至没有一次出现在通稿中。

从全球市场数据到自家销售情况,尼康不再研发新的单反相机,顺理成章。

无反怎么革了单反的命?

这个问题看似很宏大,但也很好回答:无反相机在性能赶上单反相机的同时,还做到比单反更好用。

最直观的,当然就是体积和重量了。当微单比单反能做到更多的事情,还能更容易地塞进背包、行李箱,能更长时间的挂在脖子或拿在手里时,单反就已经输了。

具体点,我们来对比下尼康自家的两大旗舰:D6 单反和 Z9 微单。

在传感器尺寸相同,一样是全画幅的前提:Z9 拥有比 D6 翻倍的总像素数,更快的快门速度,以及近百倍的最高连拍幅数。

感光度范围,Z9 仍然占据优势。

再看对焦点数量,好家伙,近五倍的差距。

由于面向的是体育、新闻、野外工作者,机内防震系统会增加传感器和长焦镜头的间距,所以 D6 并没有机内防震系统,只支持镜头防抖。

然而到了微单上,同样是这些目标客户的 Z9,却加上了 5 轴防抖,同时支持镜头防抖,它也为 Z9 带来了比 D6 更好的视频录制能力。

不止尼康,目前大部分的微单相机,也都会比同级别的单反相机有着更出色的视频能力。

在这个长短视频铺天盖地的时代,一台视频能力更强的微单相机,不仅能拓宽你的创作题材,也能让你在出二手器材时更保值。

说了那么多,形势很清晰:即便是单反巨头的尼康,自家旗舰微单的产品力也已经甩开了旗舰单反一大截。

更何况,微单还有着许多单反难以企及的优势:

例如,在减少了反光镜等组件,微单的机身中能有更多空间做散热或其他设计,在长时间拍摄视频时更加稳定;

例如,微单拥有着更短的机身法兰距,因此厂商在设计镜头时能更容易设计出大光圈镜头,短的机身法兰距在转接老镜头时也更有优势;

例如,没有了反光板,微单在拍照时就拥有更轻微的机身震动和“快门声”,减少对成像和被摄者的影响……

和十多年前无反相机刚出现不同,在当下,微单由内而外都全面超越了单反。

如果一个摄影爱好者要从零开始选购器材,没有什么理由不去买微单而去买单反。

或许,单反相机剩下的,就是看起来更专业的外观,能容纳更大的电池,以及更有情怀等微弱的优势了吧。

说实话,果子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里是很惆怅的。

从尼康 D90 开始接触摄影,一入泥坑深似海,到后面换 D750,中途甚至还收了一台老古董胶卷机尼康 FE,果子可以说是尼康单反的忠实用户。

但回想近两年,单反都是长时间在家里吃灰,带出去的更多是一台微单,以及各家的影像旗舰手机。

既然越来越多人用手机拍照,那它会是下一个影像革命者吗?

手机,下一个影像革命者?

我们先来看一些样张对比,分别来自小米 12S Ultra,以及索尼 A7S3。两台在拍摄前后都没有做过多调整,手机用徕卡经典模式,相机用 P 档。

很明显,直出的第一观感是小米获胜:色彩亮丽,曝光明亮均匀,多帧合成的算法让普通人也能随手就能拍到一张能发社交平台的照片。

但手机就能赢相机了吗?这显然不可能。色彩和曝光这些,通过相机这些几十兆的 raw 文件也能处理,只不过需要一点后期经验。

相比手机,相机的成片有着更自然的虚化效果,更少的算法锐化痕迹,更一致的白平衡稳定性,等等。

多的不说,在焦段这方面,相机任何一颗变焦镜头都是连续的光学变焦,而手机本质上只是堆了几颗定焦通过裁切覆盖焦段,也就是所谓的数码变焦。

而且别忘了,相机都是在同一块传感器上曝光成像,手机则是一个镜头对应一个传感器。就像小米 12S Ultra 虽然用上了 1 英寸底的 IMX989,但只是这颗等效 23mm 焦距的主摄能够享受到。

多个镜头和传感器会带来色彩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在这组广角和长焦拍广州塔的对比,小米 12SU 两张照片白平衡明显不同,而索尼微单两张都基本一致。

果子想,任何一个用过相机的人,都不会说出“手机能取代单反、微单”的话。相比起它们,手机影像的崛起,更多是革了大底定焦卡片机的命。

尽管不能取代相机,但手机仍是相机市场一个不容小觑的对手,正是因为人类的社交需求,以及懒惰的天性。

年龄大一点的狐友,可能都会像果子一样用过这种 WiFi SD 卡。在那个相机还没 WiFi 分享照片功能的年代,连接这张 SD 卡的 WiFi 热点,就能快速读取卡里的照片,并传输到手机。

现在 WiFi 传输功能基本是相机的标配了,正是因为满足人们快速获取照片、发布社交平台的分享欲。

但,这对于普通人依然太麻烦了,无线也时常有传输慢、不稳定的现象。

相反,在手机上拍出一张不差的照片,套个滤镜或者然后直接分享到社交平台,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在咖啡店或者景点就能完成,还能加个定位当场打卡。

而且,拍出相对真实的画面是相机的基本修养,但这也意味着:对于风景;色彩可能相对寡淡,对于人像,毛孔痘痘等瑕疵清晰可见。

想要获得好看的风景或人像照,离不开调色、堆栈或者磨皮、液化的处理。

但在手机上,这一切都能通过算法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现在的手机已经能通过算法生成长曝光的照片,拍个车龙、流水什么的不在话下,也有各种裸妆、肌理级自拍、立体五官算法,小姐姐用了都夸好。

手机影像解决的,正是让普通人用更低的时间成本、学习成本,也能获得一张不错的照片的需求,还满足了人们的懒惰天性。

结语

从单反,到微单,到手机,看似是不同类别的产品,但它们都反映了一个相同的东西:我们的影像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

单反年代,人们想要的是更高、更极限的画质;微单年代,人们在相近的画质下,开始追求更便携的体验,解放自己的肩脖;手机年代,人们愿意放弃一些成像效果,把成像过程交给算法,而获得极致的便携,以及更迅速、简单的出片。

这些都没有对错,因为随着摄影从小众走到大众,不同的产品也在匹配着不同人群的需求。

而我们作为普通爱好者,正是要享受这种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不是吗?

编辑:问号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97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