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蔬果打成汁,比生鲜健康?哥伦比亚毕业生找到上亿美元商机
天气越来越变热,中午也没什么胃口,有没有方便、清爽又好吃的午餐选择呢?
【Daily Harvest】是一间美国创新型生鲜订阅式电商公司,主打营养成分比新鲜蔬果还高的健康冰沙和各式冷冻料理。创办人Rachel Drori也曾因为工作忙碌,却没有营养简便的午餐选择所苦。
但他没有与健康妥协,找到了解决办法。最终更把一杯冰沙发展成一系列独特产品,不只成功改变消费者看待冷冻食品的方式,也获得好莱坞明星Gwyneth Paltrow和网球明星Serena Williams投资。
1. 创业不能只凭浪漫想像,超过「5倍订单量」才全职投入
【Daily Harvest】的创办人Rachel Drori是纽约人,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毕业后,曾在四季酒店、美国运通等公司从事品牌行销。由于工作忙碌,Drori常常没法在中午好好坐下来吃顿饭,一不小心错过午餐时间,就只能找零碎的空档到茶水间找些谷物棒、几把坚果来充饥,再回到座位上继续工作。
这对向来重视饮食均衡的Drori来说十分痛苦,于是他试着利用周末准备一整周的午餐。他把蔬菜、水果切好、分装后冷冻起来带到办公室,要吃的时候,只需花几分钟把冷冻蔬果倒进果汁机,加点坚果和牛奶打成果昔。如此一来,就算再忙也能轻松解决美味又营养的一餐。
Drori的同事们看到他的香浓果昔,也纷纷付钱请他顺便多做一些让他们尝尝;在口耳相传之下,Drori的果昔「生意」越来越旺。到了后来,甚至得以在纽约的皇后区租下一间共享厨房,每个周末到附近的Trader Joe's超市买食材,窝在厨房里制作果昔,再和侄子一起开着车在曼哈顿送货,才能应付不断增加的「订单」。
有人建议Drori不妨趁势创业,但Drori仍然继续他的正职工作,只利用周末经营他的果昔生意。因为他认为:「虽然我发现了一个市场上很有潜力的需求,但我想在全心投入之前弄清楚有多少人有这种需求。」
因此,Drori设定了目标:陌生人下的订单要比熟人订单多出5倍,才能证明这是一门值得全心投入的生意。没想到,目标刚订完,只过了2个月就达标,Drori干脆辞了工作,拿出2万5千美元,在2015年创办了Daily Harvest。
2. 冷冻食品比「生鲜」蔬果还营养好吃?小农与大厨是幕后功臣
创立之初,Daily Harvest就主张:「我们照顾好食物,食物才能照顾好你的健康」。Drori认为,Daily Harvest的产品想要扩展销量,第一步得先打破大部分消费者心中「冷冻食品等于不健康」的传统概念。因为提到冷冻食品,大部分消费者可能会想到的是微波炉里的披萨,或便当盒里的三色豆。
但实际上,许多冷冻食品比市场上经过长途运输的生鲜蔬果还要营养,比方说:采收后马上冷冻的蓝莓含有的维他命C,比起采收后经过3天运输到超市、营养流失的蓝莓还要高出2倍;冷冻菠菜的维他命E则会多出25%。
此外,传统农场在蔬果完全成熟前几周就预先采收,装进充有氮气的包装降低运送时腐败的速度。即便如此,仍有部分蔬果在运输过程中腐烂而必须丢弃,也因为蔬果被采下时尚未完全成熟,不一定能呈现最佳风味。
而相较于传统做法,Daily Harvest和横跨加州到纽约4百多位契作农民密切合作,确保所有食材都在最成熟的阶段采收,并在24小时内冷冻以锁住营养风味,再送到包装厂进行处理。冷冻运输也让食材损耗减少50%,减少额外的成本浪费。
另一方面,除了严格要求食材品质,Drori也希望产品要好吃,Daily Harvest聘请了认证营养师和米其林培训厨师设计菜单,产品线也从起初的果昔,逐渐扩展到浓汤、沙拉、拿铁咖啡和冰淇淋,以每周、每月DTC(Direct to Customer)的模式送到订阅客户家中。
3. 善用新创公司的灵活优势:不只「满足」需求、更要「预测」需求
当年Drori还在从事行销工作时,曾经从无到有打造过几个新品牌。他认为对新品牌来说,光是「满足」客户需求还不够,必须要「预测」需求;尤其对新创公司来说,善用自身灵活的优势,抢先食品大厂推出吸引人的新产品更是创造生存空间的关键。
传统食品大厂若要从头到尾开发新产品,流程得经过市场调查、成本分析、产品研发与生产,直到真正上市约需1年左右。因此,许多大公司会盯着新创公司的产品销售,一旦发现某项产品有市场潜力,马上就略过市场调查,直接挟带成本优势迅速切入。
因此,Daily Harvest的成长策略专注于如何持续有效率地推出下个新产品;Drori请来曾在串流影音龙头Netflix和线上造型顾问Stitch Fix担任演算法主管的Brad Klingenberg,协助Daily Harvest搭建在传统产业很少见的资料分析平台,能够从社群平台上发掘新产品的点子,同时为老顾客调整饮食喜好和送货频率。
为了找出下个潜力新品,Daily Harvest在各大社群媒体上开官方帐号,同时组建专门与和粉丝互动的团队,负责每天整理分析与Daily Harvest相关的贴文内容,找出常tag Daily Harvest的「铁粉」,收集他们对产品的评论、广告贴文的互动或许愿想吃的新口味,作为开发新产品的依据。一旦这群铁粉看到Daily Harvest竟然让他们的愿望成真,自然很容易变成热情的品牌传教士。
例如,Beyond Meat掀起「未来肉」炫风时,Daily Harvest也推出主打天然植物性蛋白「Crumbles」系列产品,给不想吃到未来肉里多余添加物的素食顾客;「Oatly」的燕麦奶爆红时,Daily Harvest也应客户要求开发出「Mylk」杏仁奶系列产品。由于他的食材天然不需太多加工步骤,平均6到8周就可以推出新产品。
针对已订购的老顾客,Daily Harvest也把产品做的和手摇饮料一样高度客制化,依据个人喜好调整不同糖量、咖啡因或饮食禁忌。而家庭顾客和单身上班族下单的频率和份量不尽相同,Daily Harvst也让客户自行调整每周或每月送货,或调整9日、14日或24日等不同份量,相较传统的订阅模式更加弹性。
反观传统大厂,Dailly Harvest的策略就显得灵活许多。相对于Daily Harvest仔细照顾小众铁粉、大厂必须尽可能满足最多大众消费者的喜好,用洒大网捕大鱼的行销方式花大钱请明星代言;而大量生产的流程更不可能为每个人调整口味。有了不断跑在大厂前头的灵活与速度,Daily Harvest就能让业务持续成长。
过去2年,Daily Harvest得益于随着疫情升温而快速增长的需求,2020年营收达到2.5亿美元,产品线也不断扩展。今年2月,眼看疫情趋缓,Daily Harvest也在芝加哥开设了「The Tasting Room」,准备用实体快闪店的概念测试新产品和行销方式,找到更多有潜力的潜力新秀产品!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