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北京茶市一片冷清“茶消费股”何时填补A股空白

 

茶叶商铺“纷纷歇业”

以往临近春节,许多中小型个体商铺纷纷歇业,直到过了正月十五方始开门。从事服务业的人员明显减少,平日穿梭在各个写字楼和小区中的快递员难觅踪迹,早点摊、小吃车等也一时间无影无踪。

而今年春节期间,虽然上述人员仍会相对减少,但仍不难看出留京过年的大趋势。快递员在假期中仍辛勤奔波在小区之间,小餐馆在三十晚上和初一短暂休息后,正月初二就早早恢复营业。

如果说仍有某些行业延续着往年春节歇业的习惯,个体茶叶店当属其中之一。

马连道是北京市区内最大的茶叶交易、批发市场。该地茶叶店冷清的境况与周围形成鲜明对比。从地铁湾子站出来向南的一条大街就是马连道路,街上大大小小的茶叶店甚多,此外还有马连道茶城这样的大型商场,里面的摊位出租给不同的个人,经营着来自全国各地琳琅满目的茗茶。这条路上的羊蝎子、刀削面等小餐馆中,来往食客和外卖员络绎不绝,服装店、家具店等亦照常经营,唯独茶叶商铺人去楼空。

不单马连道一带如此,漫步南城崇文门、花市一带可以看到诸多茶叶铺大门紧闭。仍有一二照常营业者,乃是张一元、吴裕泰这种颇具规模的连锁商铺。茶叶店经营者并非无意参与春节这一消费高峰时期,与几位茶叶店老板交谈后,可知造成这种局面的更多因茶叶行业的自身周期。

在马连道经营茶店的老板小玲来自闽北,她的店铺在假期前一周就已歇业,据她介绍到,茶叶生产受季节影响明显,她自家茶园一年只有春秋两季产茶,如今北京市面上销售的多是积压的秋茶。茶叶对储存时间有一定要求,除了黑茶、普洱、老白茶等需要陈放的品种之外,绿茶、乌龙茶类产品均不宜放置时间过长,否则严重影响品相、气味和口感。春节后清明前这段时间,茶园里第一批春茶茶青就要采摘,她要回到茶园投入忙碌的采摘和生产。

在天坛一带经营茶店的王先生谈到,茶叶种植极度依赖自然环境,降水、光照、土壤的变化最终都会反映在产品的口感上。此外,加工人员使用的流程和手法不同,生产出的茶叶也会千差万别。他形象地比喻,制茶和大厨炒菜是一样的,同一种茶,会因为制茶师傅的不同流程和偏好,让每一个茶园出产的成品带有独特的烙印。

“就像同样烹饪一道菜,不同师傅各自的选择,会让这道菜最终偏辣或偏酸,偏淡或偏咸。富有经验的老饕,能清楚地知道这家餐馆与另一家在同一道菜品上的细微差别。吴裕泰、张一元等大型商铺,向不同茶园订购茶叶成品,但为了追求口味统一,采购上来之后会将不同茶园产品混合,以求不会因口味不断变化给熟客造成困扰。”

“茶消费股”为何缺席A股

茶叶产品周期性强、品类繁多的特点,不仅让人想象其将以何种方式介入资本市场。如今支撑A股市值的公司,除了大热的光伏和电动车等科技类,就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白酒和食用油的长期利好,令不少投资者呼唤强劲的茶叶股亮相。去年7月,中茶股份披露了招股书,吸引了一大批关注茶叶领域投资者的目光。

不过许多业内人士给市场泼冷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茶叶生产与资本领域的抵牾之处。正是由于茶叶生产依赖个人技艺,非标准化,故某一产品就算一时间备受青睐,也难以大规模推广铺开。张一元等虽颇具规模,但其一味追求普适的大众口味,也难以满足茶叶爱好者对独特性的要求。

茶叶产品规模化的困境与中式餐饮颇为类似。全聚德自2015年股价突破25元/股的高位后一路震荡走低,目前仅约为10元/股。而海底捞等品牌却风头无两,虽然赴港上市至今仅两年多,但股价已经由最初的不到18元/股,如今飙升至逼近80元/股,市值跃升4倍。细究其中差别,更多是在于“标准化”这三个字。火锅的底料配方较为固定,再加之稳定供货渠道后,其盈利、发展空间不难预期。而传统中式菜品更多看的是厨师个人手艺,做到标准化实属不易,茶企也会面对这一难题。

目前龙生茶业、白龙茶业等企业扎堆在新三板,港股中的坪山茶业改弦更张,现名“区块链集团”,只有天福茶叶目前经营状况尚佳,由2017年初不到2元/股,上涨至今年初突破6元/股,截至去年6月,天福茶叶营收达人民币5.43亿元,约占其总营收72.28%。然而这依然不能填补A股中茶叶类企业空白。

天福股价(来源:同花顺)

据一些茶店老板介绍,同样是一款铁观音茶,不同制茶师傅会打造出不同味型,而这也正是茶叶产品的灵魂所在。采青时保留茶梗的多少,会影响其味型薄厚;炒青时间长短,文武火力不同,会影响茶叶是否苦后回甘;晾晒方式的差异,会让成品偏甜或偏酸。另外,人工操作的非标准化也是茶叶产品创新之源,例如目前乌龙茶中大热的“鸭屎香”,实际上并非传统品类,其问世只有短短20余年时间。

熟悉茶叶的客人,往往只从一两个符合口味的店中购买。正所谓一回生二回熟,几次交易后,卖家与买家不再仅是市场中交易的两方,而是像朋友间日常往来。在终端零售市场,茶叶的商品属性往往隐而不现,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纽带,连接起茶友间的友谊,营造出浓郁的茶叶文化氛围。

走访北京的个体茶店可以看到,店内往往预备了整套茶具和一袋袋散装茶,顾客购买前若要品尝某款产品,店主会耐心细致的请顾客就坐,殷勤地烧水烹茶,并为其讲解该款茶叶,或者谈天说地。就在这种轻松地闲谈之中,茶店就能获得一位长期顾客,或构建出一条长期的供货渠道。

一些店主表示,他们更习惯这种商业模式,虽然知道如今网络大数据在商业活动中的威力,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精密的大数据系统如何计算挑剔的味蕾,和人与人关系的亲密。

清晰可见的工业标准和无形的茶文化似乎难以兼容,不过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对茶企的规模化扩张持乐观态度。

在世纪茶贸中心经营白茶的林先生谈到,他们家位于惠安县的茶园长期向一些食品加工厂供货,大量的茶原叶用于饮料生产。他认为传统茶叶市场中一直有高低档产品的区分,就已北京地区来说,既有品相极佳的花茶,也有价格低廉的“高碎”。

“如今的茶饮料行业对原叶的要求并不太高,这就给相对低端的茶叶提供了稳定销路。随着喜茶这一类店铺的崛起乃至上市,平价茶叶的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这一产业链上的从茶农到销售终端都将获益。而昂贵的精制茶本来就要走高端路线,不能盲目追求扩大规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要控制产量,保障价格。”

他还谈到,“资本入局茶叶市场,未必意味着生产变得千篇一律,在保障产品独特性的情况下,入场的资金或能在广告宣传、渠道铺设上创造新的机会。”

本文源自投资者网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0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