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杨万里乐府诗探究:自制新题,讽喻现实

 

杨万里创作了28首新题乐府,其中有一大部分是揭示和发掘社会问题,讽喻现实。

在靖难之后,南宋国势衰微,奸佞当道,面对金兵压迫,朝廷无所作为,杨万里忧念国家命运,批判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他一生都处在极为残酷的党争之中,但他却以气节闻名于世,朝廷在他死后所做的谥文中对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以及坚守气节作了概括:“其平生出处则初见知于孝宗,未久即去,终见知于光宗,又未久即去。

今天子一再收召,竟以老不复出始终,四五十年间,非特不悦于流俗而已。”由此可见,杨万里的政治理念、人品气节,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在《观陂水》中,杨万里借水流尚且争先恐后来讽刺南宋朝廷的不思进取:“波缓沤迟似让行,忽然赴岳怒还生。东归到底谁先后?何用争流作许声。”

其《真阳峡》,讽刺则更为直白,“险艰去处多奇观,自古何人爱险艰”,有力地批判了南宋朝廷害怕麻烦、不愿努力收复失地的心态。

杨万里在《忧患感叹》《送残秋》中表明自己一生忧国忧民,为南宋朝廷操碎了心;在《圣笔石湖大字歌》《羲娥谣》中作者直抒胸臆,表明对充满活力的人的赞颂,运用神话思维描绘日出奇景,呼吁南宋朝廷不要做懒龙,要着手补天,收复失地。

杨万里还写有许多同情民生疾苦的新题乐府。比如,在《刘村渡》中“何人知道诚斋叟?独著驼裘破雨行”,通过自己的凄惨处境来反映民生,表现黎民百姓的生活艰难;在《海岸沙行》中写行人的举步维艰、民不聊生来暗示时局急需改变,南宋朝廷的翻身之仗迫在眉睫且必须要实现。

《竹枝歌》更是通过“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处且休休”来影射南宋统治阶级在外族入侵时,对外实行不抵抗主义,对内残酷压迫百姓,偏安江南一隅,在苟且之处歌舞升平,使百姓饱受离乱之苦,清晰地表达了作者对无辜却流离失所的百姓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憎恶,暗含对统治阶级大难临头却依然骄奢淫逸的讽刺批判。

在这些反映民生的乐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水螳螂歌》:

清晨洗面开篷门,巨螳螂在水上奔。前怒两臂秋竹竿,后拖一腹春渔船。偶然拾得破蛛网,挈取四角沉重渊。柳上螳螂工捕蝉,水上螳螂工捕鳣。捕蝉顿顿得蝉食,捕鳣何曾得鱼吃!

这首乐府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杨万里在巡察安徽、江西各州县途中,看到渔民辛苦捕鱼却仅得温饱,故以此诗来讽刺这种不公且令人痛心的现象。

此诗采用比喻,将渔船和螳螂相比,“前怒两臂秋竹竿,后拖一腹春渔船”,但此诗目的不在写景,而在于用渔船这“水螳螂”和柳树上的真螳螂对比,指出渔民捕鱼却吃不起鱼,还不如树上的螳螂能自捕自食,以此来讽刺世道的不公以及对这种现象的心痛和愤怒。

乐府诗发展至中唐前后,杜甫、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等人创作了大量的新题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发扬乐府诗“采风观政”的精神,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杨万里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来表达作者内心对统治者不作为的愤恨,为百姓的艰苦日子打抱不平,并为之感到心痛和可惜,形象生动地把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百姓的无奈和委屈,而在风格上更加含蓄曲折。

他喜欢将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另一极端的生存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来升华主旨,烘托主题,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和对平民的体恤和心疼。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0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