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铲刀磨铰剪”吗?
潘国华让锈钝刀具“浴火重生”。
潘国华对打磨刀剪这个行业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艺明 通讯员梁平
“铲刀磨铰剪!”老一辈广东人一定忘不了这声吆喝。在不少人的童年记忆中,还会有父辈们听到吆喝声后马上抄起家里的刀具冲向楼下的情景。手艺人接过刀具倒弄一会儿后,生锈的菜刀变得锃亮,钝滞的刀锋变得锋利。
时至今日,这样走街过巷的吆喝声已成为绝唱。不过,在南海九江,仍有一家名为“潘灿利车刀剪”的老店,历经了大半个世纪,第三代传人潘国华仍旧从事着“铲刀磨铰剪”的买卖,他希望用自己的专注与专业,将几代人的记忆保留得更长久一些。
历经70年 老店里两代人的坚持
走进“潘灿利车刀剪”店,一张老旧的木桌上摆了各式各样外人看起来稀奇古怪的工具。桌上摆放着一个叫“台钳”的铁制工具,用于固定被打磨的刀具,年代感同样十足。在台钳顶端两侧,有着八个小洞。潘国华告诉记者,台钳顶端原来是平整的,因为他们长年累月在上面敲打、调整剪刀的转轴,最终留下了这些小洞,“这也见证了我们几十年来的坚持,水滴石穿也无非是这样吧。”
今年53岁的潘国华说,“潘灿利车刀剪”已经开了70年。潘灿是他89岁老父亲的名字,那时的磨刀店都会有一个“利”字,代表着磨出来的刀锋利。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铲刀磨铰剪”都是非常兴盛的行业。他还记得,一到中午,附近制衣厂工人都会拿上自己的剪刀,排着“长龙”等上一个小时来打磨。
潘国华是1992年接手这家老店的。“当时老父亲中风了,想着家里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于是我就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回到店里来了。”就这样,潘国华的“铲刀磨铰剪”工作,一干便是近30年。
钝锈刀具 在他手中“浴火重生”
潘国华说,磨刀并非要磨得越锋利越好。每一把剪刀、菜刀都要根据它的材质以及用途不同,对要打磨的刀锋厚薄做出判断,并非千篇一律、千刀一面。因此,他们在打磨之前,都会问清楚街坊菜刀是砍骨还是切肉,剪刀是要剪什么样的布料,这有点像医生问症,然后再对症下药。
潘国华将一把生锈且钝滞的菜刀固定在台钳上后,开始进行初步打磨。“一定要慢慢来,用心去感知刀锋的厚度。”潘国华不时还用拇指去触碰刀锋,以保证刀锋的每一个部分的厚度基本一致。不到两分钟,一把锃亮的菜刀便展现在记者面前。
随后,潘国华打初步打磨过菜刀放在砂轮机上进行深度打磨。潘国华说,菜刀与砂轮摩擦会产生热量,使菜刀非常烫手。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不能戴手套。“当刀具的温度达到100多摄氏度时,硬度便会降低,给刀具带来不可逆的损害,我们行内话叫‘回火’。”潘国华说,所以必须用手来感知菜刀的温度,以保证其表面温度远低于“回火”的温度。因为长年接触金属高温,他的十只手指都长了厚厚的茧。
最后的工序便是磨刀石精细打磨。潘国华双手并用,灵活地翻转着菜刀打磨,不知不觉中,一把闪着锋芒的菜刀已经在他手中“浴火重生”。
岁月无声 老记忆仍无法割舍
随着时代发展,街头巷尾“铲刀磨铰剪”的吆喝声已经无处可寻。“潘灿利车刀剪”在潘国华的经营下,不仅成为九江唯一一家磨刀剪的店铺,在佛山乃至全省都已经非常罕见。老店慢慢在岁月中褪去了昔日的华彩,但又在低调中继续服务着老一辈的街坊和有着特定需求的群体。
“附近的制衣店还不时会送来剪刀让我加工,14元就可以修复一把200多元的剪刀,对他们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潘国华摸着剪刀上的凹槽说,磨好一把剪刀比磨好一把菜刀更讲究经验和技术。
在他的店里,还摆放着铜制、银制的茶具以及各种五金产品、菜刀、炒锅等商品,以让店里的经营更多元化。不仅如此,他还凭借着自己多年来对刀具的钻研,在7年前开始自制出各种刀具进行售卖。
在被问到是否担心后继无人时,潘国华笑了笑说:“时代在进步,有新事物出现也有旧事物退出,我觉得还是随缘吧。我的儿子也不喜欢到店里工作,我跟他说等他到40岁的时候再回头看一看,如果他还有兴趣,我一定会将这门手艺传给他。”
潘国华的话里透着无奈,但从他钻研手制刀具和让儿子“回头再看”的言语中,还是能看出他对这个充满着年代感的行业依旧难以割舍。
来源: 广州日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15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