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中强:情·境-融入自然的山地建筑设计|中国设计公开课
解构“森林硅谷”,建筑与景观并行
goa大象设计呼应自然,构建长久生命力
7月2日,2019中国设计公开课南京站开课
快跟上大咖脚步,一起学设计
韩中强
goa大象设计总建筑师、合伙人
分享主题:《情·境——融入自然的山地建筑设计》
韩中强:goa大象设计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口号是“Shaping the Experience”,目前整个公司有杭州、南京、北京、上海四地办公室,总部在杭州,由35位合伙人带领着逾800位员工一起开展设计实践。
在21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大象设计已经创作了1500多个项目,足迹遍布168个城市,覆盖了各个方面的建筑类型。在整个公司逐步壮大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涵盖城市设计、建筑、结构、机电、景观、室内、设计咨询及总包服务的全专业团队。
在项目创作的累积中,我们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类型,这些项目可能在项目规模、类别和场地上都有各自的类型和特征。针对业主所提出的不同的原始诉求,我们的建筑师都很善于聆听,与业主共同提出一些非常打动人心的想法,并进一步通过技术层面或设计层面的开展和落实,最终把想法变成现实落地。
做项目,我们会有自己的核心理念,第一是希望尊重地域文化的表达,我们在西子湖畔曾做过一个纯粹中式风格的酒店——“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希望借助于对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风味和文化的表达,体现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尊重,这是对不同地域和不同风格的阐释。
第二,我们希望设计能与周边的环境融合,南京的“赫餐厅”项目,场地周围有非常美的水杉林,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把植物做了最大的保留,希望打造自然优美的空间和环境。
在“阿丽拉乌镇”这一酒店项目的设计中,建筑师对传统空间再造的可能性进行了探索,遵循东方文化中的“极简”审美倾向,捕捉和提炼了江南建筑简约、精致、宁静的意趣,摈弃一切直白的装饰性元素,代之以具有现代基调的细腻的材料、简练的构造以及淡雅的色彩,用建筑、水院、植被间的平衡关系为来客提供了一个安宁的心灵净化空间。
在进行设计时,建筑师意识到,在这样一个高度复合功能的体量里,建筑与室内、景观需产生高度的交叉融合,而不是采用前后递进的方式,所以酒店的庭院没有特别清晰的边界,所有的东西都是被拆散融合在一起的,这是建筑与环境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也使酒店完成了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江南村落空间原型的继承。
设计其实是一个模糊的边界,在这个边界,各个专业之间是能够彼此交融和融合的,能够促进彼此更深层次的发展。所以在这个项目上不仅做了室内外家具的打样,甚至在灯具的设计上也做了延展,包括对灯光的控制等,最终使项目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完成度。
goa大象设计与业主一直在共同成长,设计范畴有了极大的拓展。在项目建成交付之后,业主会将使用的心理感受和对使用空间的反馈给到设计方,再反过来指导设计进一步的推进,这一点保证了所有项目都有非常高的落地性。
“木守西溪”是在西溪湿地做的酒店项目,我们将带有湿地理念的原有民居进行了结构性的改造,在立面上选用了一些新的材料,对建筑形体进行了现代化的简化处理,和湿地景观形成了非常好的交融关系,能在每一个面都看到西溪湿地的原始景观和风貌。
除此之外,还按照四季的变化设计了很多框景的空间,可以把周边环境气候的变化,光线的变化,自然而然吸纳成建筑的一部分。
“南京桃花源”项目,是融合了传统的中国园林空间与现代居所空间两种概念的项目。goa大象设计在中式风格的研发上一直走在最前沿的位置。从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开始,对于中国传统园林院落的空间关系,人的情感关照,以及园林的组合,都融入了goa自己的阐释方法;同时随着不同产品的迭代演进,我们也在这当中不断提炼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语汇。
“赫餐厅”的空间形状有些特殊,因为餐厅的位置保留了空间内非常漂亮的原始树形,在设计中对场地内的树木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尽可能保留餐厅里原有的生态,不希望破坏自然的状态。
而针对“千岛湖国际酒店管理学院”这个项目,在快速建造这栋千岛湖边学校的过程当中,我们采用自然坡地的形式,与周边的山体有自然而然的呼应和契合,二者形状之间发生了某种化学性的物理空间互动,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地形地貌。建筑团队在设计过程中反复往返现场,以建立更为深入的场地情感关系,成为支撑整个设计的基础。
对于项目判断的好坏,规模是最次要的条件,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个项目是否能够带给建筑师一些新鲜的思考点。对于环境引入的方式,比如如何让光线、风进入到场地与空间互动,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大型体量的项目有独特的处理方式,在钱塘江畔的“杭州万象城二期”拥有更高的技术性,以满足综合功能的需求。通过几何穿插以及建筑朝向转换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呼应场地。
与RPBW合作的“天目里”项目,是goa大象设计未来的新家——距西溪湿地大概2公里的位置。在这里,设计师通过将立体空间放置在不同高度,从而产生丰富的社会交往系统。
在外立面上采用了顶部绿化,甄选了上百种茶叶,引入杭州特有的茶园,营造整个项目的环境。除了“goa大象设计”,这个项目还有“江南布衣”的办公空间,以及“茑屋书店”、艺术酒店、美术馆、秀场、买手店等丰富的艺术交流空间。
“南京九月森林”项目
今天参观的“九月森林”项目,goa大象设计也做了会所的建筑设计和部分住宅的立面改造。这个项目的设计灵感取之于自然,但仍然保持金陵城氛围的特质,延续老城的高墙、门洞、街巷里弄关系,依老山山麓层峦叠嶂的山势而建,将建筑、室内、社区环境与老山融为一体,重建了居者、社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重要的不是项目的规模大小,而是可以在每个项目里提出问题,无论是对于场地条件的呼应,还是对于极端的技术解决,每个建筑设计师都希望能给出自己的答案。
北京檀香府:中国传统山水画到山地聚落
难题
项目在北京西边距离市中心30公里的位置,整个地形逐渐由平原转向山地,南侧山势非常雄伟,西边是森林公园的状态,整个项目用地非常陡峭。勘察项目时联想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其理念有三远,“高远、深远和平远”,这三远在项目场地上都能体会到,有对近山的观看,也有对远山的眺望,对于山的观看是项目提出的最核心问题,所以我们对四季的山,包括整个山体的状态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项目的难题在场地的内部,因为这块场地其实不适合居住型产品的开发,场地的东西坡度方向有25度,如何把房子置放到山上,实现业主对于整个项目的构想,是建筑师在项目里面临的最大问题。
灵感
项目离潭柘寺很近,所以我们去观察了潭柘寺的地形。潭柘寺分成了三路,在横向上还有二次纵向的叠加,所以当时就产生了一个模糊的想法,想要以不同于传统山地建筑的方式对场地进行诠释。随后画了草图,分解建筑的高度,基于30米的场地高差,如果把房子摞在一起,可能是一个竖形的针的状态,如果采用梯级落地的方式,则会有一个前后错落的关系,能为山体带来非常好的观看效果,可以采用交叉抬升的方式来解决场地的高差。
这种方式在很多传统聚落形态里面都会出现,建筑物沿着山体自然生长,选择朝向景观和阳光最有利的方向来展开建筑最有利的布局。所以整个建筑的设计也是借由这样一个方式,希望在每个建筑之间形成清晰的高差。
挑战
传统的山地建筑方式会把山削成几个大的平地,再把建筑做成一团一团的,这种方式只有第一排建筑能够看到山,而第二第三排可能就无法欣赏到远处的景观。但我们希望能挑战自己,让居住者能在庭院里看到南侧或者西侧的远山。
在对整个场地极限开发摸底的情况下,我们大概做了近40版总图的研究,希望跟业主的营销团队和定位团队一起进行项目的清晰画像,找到适合场地的产品组合,适合的面积段,以及对这个场地的开发条件的研讨,最终得出能够最大强度呼应场地特征的产品类型,这是对于场地价值挖掘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从最终的总图呈现上来看,这是一种极端的行列式排布,这似乎与山地地形相冲突,但我们却实现了最环保的设计,用行列式的方式解决了山地建筑的问题。事实上,这种行列式只有在平面图上的呈现是如此的,从整体建筑的空间关系上来看,所有的建筑其实是沿着山的方向爬升的,每一排建筑物的高差关系都和前面的建筑物至少差开了两层,保证每一户都有西南面最好的景观效果。
技术
很多山地建筑不仅仅要关注表面的高差,更应关注场地下部的岩石在哪里,这才是建筑物将来要依附的高度,所以我们对山地情况进行了3D扫描和精确的勘探,从技术层面进行了分析。不同于很多一开始就直接交由建筑设计师的项目,最先和我们一起工作的是结构和岩土工程师,包括挡墙以及总图的设计单位,因为房子长成什么样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房子能不能造得成才是最重要的。
通过对场地的分析,我们对建筑物的竖向关系重新进行了一番梳理,我们发现原先在潭柘寺获得的灵感是可行的,可以利用高差做最大的错动,也验证了这一设想的合理性。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个设计比原方案挖山所需的土方量直接减少了25万方,保证了项目在技术层面落地的可行性。
创新
在台地的处理上,最终采用了一排一标高的方式,橙红色的部分都是躺在床上或坐在院子里就可以看到风景的部分,浅色部分可能是要站起来才能看到风景的部分。
为实现这个布局,原先规划的传统停车方式已然不够用,在这个项目里地下停车场直通住户的功能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对于地库也做了精细化的设计。结合台地的设计,我们将一栋楼的场地分成了两个不同的标高。一栋楼里有三个叠拼单元,每个单元的三四层是一户,一二层是一户。通过竖向的错动设计,左边单元的用户使用的是低区车库,右边则使用高区的车库。通过将高差消解在机动车驾驶的层面,弱化了多爬一层楼所带给使用者不甚舒适的体验。
景观
此外,还利用楼层高差形成了一个天然场地,在不干扰下层住户的前提下,为上层住户赠送了一个超大露台,形成观看山景、举行社交活动的最佳场地,这也是项目非常吸引人的一个亮点。
经过拆分和组合,这里看不到传统开发里大联板地库的方式,且节约了非常多的造价,在此基础上再把自用地库的部分放到这个场地,把建筑放置在精心处理过的地盘之上,最终实现项目的效果。
经过技术性措施的处理,项目对于整个场地关于原始山体风景的关照得到了验证和落实,将来的水面可以自然倒映这些山体。南侧空间由于场地高差更大,前后排高差基本达到10米,居住者坐在自己园子里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山体。
悠然见南山
通过隐藏式利用山地一条冲沟的位置,我们将会所进行嵌入式的设计,通过电梯的运送,可以直接到达相对外部20米高的位置,当人们从电梯门出来进入到会所公共空间时,迎接他们的是远处的西山和夕阳。这样一个“悠然见南山”的效果对于居住者来说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体验。建筑立面呼应北方的气质,摒弃了很多装饰性的设计,采用宽幅横向水平展开的线条,加之大面积开窗的条件,让整个建筑横向展开,最大程度把风景引入到室内。
从外部的道路可以看到所有的建筑物变成了一个个立体的居所空间,每一栋房子,甚至每一户都朝向西南侧露出了自己的“肩膀”,这个“肩膀”就是和自然风景交流的开口的位置。
近看建筑物,地面上通过一些小的台阶的处理,在局部高差比较大的位置采用无障碍电梯,满足大部分用户对无障碍化的需求;而符合北方官式建筑的简洁的檐口线条,从工艺上体现了整个建筑优雅的气质。
山边别墅的南侧和北侧错开了10米,借此,我们在这个庭院里设计了一个可开可合的移动屏风,当需要私密空间的时候可以把屏风关闭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安静内向的庭院空间;当需要和外部环境山体发生视线和情感互动时,可以把屏风打开,让首层庭院与外部自然环境发生联系。
云安小镇:科技小镇“森林硅谷”
北方的山雄奇,南方的山秀美,项目地块内有很多水体,南侧是一个水上森林公园,有很多水鸟栖息在森林里,以水杉林为主要植被的形态,不同季节植被呈现不同的颜色。
定位
这是一个科技园区项目,当时业主的定位和诉求主要是面向科创型企业,以科技主打,产业入驻的形态做科技小镇。
在勘察项目时,从湖面、山顶等不同角度观察了项目用地。但是当面向一片风景如画的场地时会有一个矛盾,如果在这里放个非常突兀的建筑,对环境和业主都是不太尊重的,所以面对这样的场地会有如履薄冰的感觉,我们希望这个建筑最好能够消失在这片环境里。
最初拿到项目的时候,整个场地的情况很模糊,对于环湖的开发没有通盘的考虑。我们和规划设计单位共同合作,对红线形状以及不同地块的开发强度做一个适度的调整。基于这样的规划,我们保留了几条主要的山体通道,在场地反复探勘的过程当中,打破传统的开发模式,我们希望能把这几座山原生的形态保留下来,并建立几条视觉通廊,让建筑与北侧的山体和水体具有自然呼应的关系。
再造
业主一开始将这个项目定义为“森林硅谷”是因为想再造一个硅谷,希望在这个场地里面做几栋非常大的单体建筑,每栋大概有八九千平方,把这些项目出售给科技型企业,来完成整个项目的开发。
我们与业主共同探讨之后,形成了一种项目开发的新模式。因为项目距离杭州市中心有30公里,科创型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办公空间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我们建议业主可以采用一种更灵活的方式,把原先想要的体量做二次拆解。
因此,我们在沿着杭州到临安的主干道适当保留一部分绿化空间,在开发场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向山体后退,这样完成了从城市快速交通干道进入场地内部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心理过渡。
模糊
在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开始了规划:保留一块山体,借由这个山体形成这个项目与临安主城区在视线上的阻隔,实现三面环山一面水的完整格局。传统意义上,建筑和景观,或者建筑和室内有时会呈现一种非黑即白的关系,像是有一个壁垒,这样的壁垒无论对于设计从业者、使用者、业主来讲都不是良性的,所以我们希望达成一个彼此交融、彼此博弈的状态。
将山体关系进行倒装可以看到黑白关系的模糊状态,这种与景观之间模糊的状态是回应自然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传统的开发方式是把建筑围在绿地之间,每一个建筑有一个主景观面来回应自然,但在这个项目里可以把所有的景观界面打散,将景观的体块和建筑的体块做二次组合,让建筑的每一个面都能够和景观发生联系。
这些被拆散之后的绿地状态,可能会产生功能上的细分和细化,这些空间不仅可以观看或者举行大型集会,也可对应不同层级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不同功能:比如有些空间可能适合于做展览,有些空间成为建筑物自己内向围合的庭院,这些庭院可以提供给高科技工作者一个冥想和户外休息的空间。
对比具备清晰关系的西方古典建筑和传统中式园林的格局,我们发现这个项目设计的趣味性在于边界的模糊性,路径的明确性,以及对整个景观环境的关照,这既保证了建筑物在平面交通线路上的效率,也让它的边界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模糊,和不同功能的院落有视线上的对等关系。通过严格把控建筑宽度,当两边都有窗户的时候,光线可以渗透到每一个工位,每一位使用者都能够看到周边优美的自然风景。
针对不同尺寸的建筑,我们也提出了不同的策略:对于小型的单体建筑采用拆分的方式,让景观到达不同的层面;对于更大体量的建筑,表层内卷可以把整个绿化带到建筑内部和深处,与室内设计师通力合作让风景能够最大程度地渗入到建筑的每个角落里去。
类型
最初与业主接触时,业主的项目定位是将5万方的土地拆分成6栋大楼,把场地推平,在上面建造房子,我们配合业主的营销对产品定位做了重新的细分,规划了从650方到4000方不等的建筑面积段,满足了科创型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办公空间的不同需求。
项目最初的道路设计都是末端道路,不便于场地内机动车的交通,所以我们刻意设计了很多弯道,将道路压缩到规范最小的尺寸。我们希望所有的空间都是景观化的,风景化的,而且是能够真正被使用的空间,末端化的鱼骨状的空间设计最大程度避免了机动车交通对园区的干扰。
视野
项目的一侧是杭州与临安之间的交通要道,因此我们希望借助于森林公园这样一个厚重的绿地空间对建筑有一些遮挡。我们在进行初步方案设计的时候,把整个场地分成三个不同的高差,让每一个后置的建筑物能够看到前方的湖面。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谈的是风景和建筑融合的思路,采用基本元素的组合产生有序的复杂性,它的复杂性并不会在施工和工艺上带给施工单位和业主太大的困扰,但是通过组合方式的变化,会给建筑物带来总体表情的丰富性。
为保证室内外能够同时和景观发生空间上的互动,我们对建筑做过一次切片,确定每一栋建筑物在什么高度能看到湖面和水上森林,并确定露台所应在的位置和深度,对每一栋建筑物分析了精细标高,建造了1:1的模型。
这个项目的室内设计是和建筑设计同步进行的,所以所有建筑物外立面窗户的分档和开口的设置,以及内向庭院的位置都和室内有着非常高的契合,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1:1设计的落实。同时与景观的设计也是并行的,我们将所有建筑物的开口、标高、对园区车行速度的设计要求传达给景观设计师,并接受对方的反馈,互相交流达到良性的工作状态。
通过对建筑物合理的深度控制,外侧景观和内侧景观之间具有穿透力,把整个项目变成了一个富有绿色、非常生态、让人能够在里面得到精神放松的舒适产品,这是这个项目非常鲜明的特点。
成本
作为设计师,可能常常会面临成本的问题,很多设计师能够把设计图画得非常炫酷,但最终项目能否落地,取决于对成本的关照,“云安小镇”这个项目造价并不高,我们希望把所有的成本用到刀刃上,在材料上将原本昂贵的挡墙改为最便宜的青石,历经五轮打样才做成如今的模样。同时,在对石块的运用上,采用穿插组合,这样做既可以看到复合性,又避免了过多细小的切分所带来的安装和加工成本的浪费,同时也保证了立面的完整效果。
最终所有技术层面的考虑,以及对于场地情感的关照,是以建成的效果来做验证。建筑师最想看到的就是通过与景观室内的配合,把原先对于整个场景情境的设想,最终变成落地的现实。
变动
当然还有一个故事:因为有一条城际铁路入地了,所以就把原先建议保留的山体挖掉了。不过三条绿色通廊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把山体尽可能地拉近我们的建筑。场地中设置的足球运动场成为整个园区公共活动的设施中心。当时业主还要求我们设计一个会展中心,在这个项目的设计中我们也对整个场地标高进行了精细化设计,同时采用逐级爬升的方式,把建筑物提升到最高处,在建筑物顶部做了一个小的扭转,让建筑物的主要观看方向可以朝向青山湖的湖面。
在二期的时候,基于之前的经验,我们对设计语言做了更纯粹化的提炼,最终用了五种不同的建筑基本单元,将其与不同高差的场地、不同的朝向进行组合,产生了立面的丰富性,避免重复带来的审美疲劳。
在山地里面建筑物会呈现非常有趣的表情,我们在下部公共通道的两侧设计了多个沿街的商业空间,成为园区主要交通体系里公共空间的延展,形成与上部办公空间的嵌合关系。在一组建筑物附近带有一个通透的玻璃盒子,其所透射出来的功能活动的照明,能够更有利于加强公共活动为整个园区带来的人气。
除了做建筑之外,我们还把整个外部市政道路的标高坡度抬高2度,在做第二块场地开发时,起始标高就比原来的高了15米,这让最后在8万方土地上做山体开挖时少挖了100万方土,这既避免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减少了整个项目的成本投入。
倒映
建筑物立面主要是以一些通透的玻璃作为反射面,根据当时模拟的结果,站在二期入口可以看到反射的山,如此,初期对于山体倒映的控制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让它更好地融入周边的环境。这个项目的一期交付已经三年了,现在回看,仍然觉得它很有生趣,包括与景观的配合,通过室外小台阶的消减提供了一个人与景观交互的空间。
真正的建筑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希望建筑物能够与使用者共生、共同成长,人在建筑空间中的使用状态是作为建筑师更加应该去思考和关注的。对于人的活动、行为,以及人在空间当中的舒适性,是我们做设计最基本的出发点。
因此,回看这组建筑,我们希望它在保有自己表情的同时,没有破坏从湖面望山的整体观瞻。如此,从规划到方案,到材料的选择,到最终建筑物的落地,整个设计团队对项目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没有辜负这片湖山。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END------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17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