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全民热遗#颐和园不仅有500公斤的龙榻,还有让故宫看走眼的国宝

 

在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的“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上,叔叔阿姨们如数家珍般的讨论着这块石头在北海的哪个亭子里,那个匾额又被挂在了景山的哪个牌楼上……着实让我汗颜,虽然打小生长在北京,但是记忆中的公园游也仅限于学生时代的春游,长大后也只是偶尔走马观花的逛逛。好像是习惯了它的存在,但却从未真正走进了解过它。

此次参展,颐和园选送了70余件展品,包括本次展览中“最大”“最重”和“唯一”外国制作的文物,还有一件当年被故宫给看走眼,让颐和园捡了漏的文物。

最重量级的——500余公斤的“清宫第一榻”

最“重量级”的展品就是来自颐和园的紫檀嵌珐琅罗汉床,体量巨大、重约500余公斤的这张罗汉床因做工精美,又被文物专家评价为“清宫第一榻”。

罗汉床上围呈七屏风式,芯板有雕云纹,并嵌龙纹及海水江崖纹珐琅饰件。整床装饰繁缛,工艺复杂,雕工精湛,极具皇家气派。此前这件一级文物是在颐和园文昌院里进行展示,游客只能远远观望,而此次文物展期间,观众们将可以近距离欣赏这件文物作品精美的做工。我在现场是左扒右瞧,高看低赏,想尽可能多的把它的细节看真灼了。

来数数罗汉床上雕了几条龙,正面五个屏风呈山峰状,上各有一条龙,正中间为正位飞龙,左右两侧的侧位龙相向而立,最外侧的小屏风板上也各有一条龙,龙身用画珐琅工艺,每条龙身下皆有海水江崖纹饰。

屏风正中间

罗汉床的两侧扶手,里外两面各有2条龙,身下皆有海水江崖纹饰。

右侧外部

不多不少,刚好9条龙。

床上摆的是清红木龙纹寿字纹有束腰炕桌。

床下是红木双龙捧珠纹有束腰脚踏。

两侧摆放的是后面一对清 掐丝珐琅鹤。鹤嘴衔灵芝,鹤爪刚健有力,仙鹤的羽毛根根分明,栩栩如生。

前面一对是清 掐丝珐琅云龙纹亭式香筒。香筒柱身雕刻盘龙,若隐若现的掐丝珐琅云纹镂空雕刻,香筒上部为亭式,四角挂铃铛。

被故宫看走眼的——距今3000多年的饕餮纹三牺尊

这件饕餮纹三牺尊,算的上是颐和园的镇园之宝了。通高63.2厘米,撇口短颈,丰肩圆腹,器身颈部和足部分别饰三道凸旋纹,肩部装饰三个高浮雕牛头形牺首,腹部以三组饕餮作为主要纹饰,足部有三个十字镂空孔洞。饕餮纹长眉直鼻,双目圆睁,眼睛鼓凸,炯炯有神。

高浮雕牛头

饕餮纹

十字镂空孔洞

三牺尊何时进入到颐和园中已经无从查证,在清宫遗存的样式雷图录记载,这件铜器曾经陈设在佛香阁下的排云殿院落中。1860年和1900年英法及八国联军焚劫园林,三牺尊侥幸遗存。

1933年,为避战乱,园内珍贵文物随故宫文物南迁南京;解放后,北返回颐和园的文物仅佔南迁文物的13%,三牺尊是其中之一。当年北返文物在分配时,有价值的大都给了故宫,而三牺尊被看走了眼,认为是明代的仿品,所以流落到了颐和园,并一直尘封在文物库房中。直到1973年,颐和园大搞清仓查库,并请来了相关的专家鉴定库中的文物,这件三牺尊被著名的金石学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唐兰发现并鉴定为“一级甲等”国宝级文物。此后,故宫博物院曾想以二百个清宫自鸣钟表换取这件文物,没有如愿。三牺尊成为了颐和园的第一国宝收藏。

最大的——《无量寿尊佛像》缂丝图

缂丝无量寿尊佛像图轴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古代缂丝作品,长、宽分别达到近7.5米、4.5米,本次展览是这幅巨大的缂丝图第一次公开。乾隆年间还制有一幅长6米、宽4米的同题材缂丝作品,原属圆明园珍品,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国馆。

有关这件《无量寿尊佛像图》缂丝作品的具体细节介绍以及隐藏的小秘密,我会在明天专门发文,别忘了关注哈。

唯一一件外国制作的——英国座钟

铜镀金画珐琅匣式座钟是唯一一件外国制作的钟表文物,这件座钟为十八世纪英国所造,在乾隆时期收入颐和园。

产自于英国伦敦的制表大师威廉森和詹姆斯·考克斯,表盘上均有“LONDON“字样。区别于法国钟表的工业化设计,大量采用西洋建筑的造型,采用流行的哥特式、洛可可式等装饰手法,运用多种装饰材质,铜镀金的表体上镶嵌玛瑙、珐琅及各色料石,金碧辉煌,异常华丽。威廉森制造的铜镀金嵌珐琅八音匣座钟,除了表面丰富的珐琅装饰图案,表的内部有剪刀、镊子、勺子、刀子、香水瓶等各种小工具18件,可见英国制钟工艺的精巧复杂。

在1933年文物南迁时,便有此钟,作为第三批文物,装在了第三五一号箱子里,当时封条上的名称是“代八音匣铜方钟”。

最容易被忽视的——汉白玉雕海水云鹤纹露陈石座(光绪)

颐和园内最多的除了树以外,恐怕就是露天陈设石座了,颐和园的建筑庭院中陈设着造型各异的露天陈设石座,俗称“露陈墩”,用于陈列从商周至明清不同年代的青铜器。

在这次的园说展上,这件汉白玉雕海水云鹤纹露陈石座和一件嵌松石羽纹钫陈列在一起,如果你只注意到了摆在上面的青铜器,而忽略了这个造型造型精美、雕工卓绝的石座,那可就真的有些遗憾了。

颐和园内露陈石座的造型变化多样,是因其上承的器物造型丰富露陈座的造型配合器物外观或凸或凹、或圆或方、或收或放,形成丰富多变的造型组合。可见其造型依据是“因物就形”的原则。

为了适合人们观赏的视角,露陈座的尺度也相应高矮有别,方形露陈座边长一般在38至45公分之间,通高一般为90至100公分,对于一般人的观赏视角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宜人的高宽比。配合常规高度在30至55公分的铜陈设,总高控制在130至155公分之间,最符合人们在庭院中站立观赏的需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颐和园露陈座的纹饰也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最为典型的是“福、寿、富贵”主题,这与颐和园的庆典功能和宅居功能都取得了高度的一致。

正面主题纹饰为仙鹤,下为海水纹

左右两侧为金鱼吐水纹

慈禧的美颜油画像

画面中的慈禧身着华丽的金黄色寿字袍服正襟而坐在宝座中央,颈间围着寿字嵌珠花巾,头戴玉蝴蝶、耳饰珠坠,手持牡丹富贵团扇,秀指上套有长长的金护指,显示出她身份的尊贵和母仪天下的威严!画像上端横额题写“大清国慈禧皇太后”,右上方竖写“光绪乙巳年”(一九○五年),右下角署有“华士胡博恭绘”和他的英文签名“HUBERT VOS”。

这幅慈禧生前最后一幅油画像,出自一名荷兰男画师华士·胡博之手。主要部分只用了4天,慈禧提出了很多“要求”——面部不能出现阴影;眼睛要画大一点;嘴部要显得丰满,不能下垂;双眉要直,鼻子不着任何阴影……“总之,不要阴影、不要阴影、不要阴影,也不要皱纹!”华士在信中向亲友抱怨。

可见慈禧太后有多爱美。我之前写了一篇文章介绍的更加详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搜搜看哈:“慈禧生前的最后一幅油画像,至少加了“7”道滤镜,70立马变40

想看此次展出的颐和园其他文物的小伙伴,可以下拉文章最后部分哈。

慈禧挪用军费也要花巨资重建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远在金、明时期,这里就是皇室的游乐之地,并有瓮山泊之称。明代时,此处被建成好山园,同时在瓮山南麓兴建了圆静寺,并改瓮山泊为西湖,具有“西湖十景”的美誉。到清代“乾隆盛世”时期,乾隆为其母做六十寿庆,改瓮山为万寿山,改西湖为昆明湖,并在原圆静寺遗址上兴建大报恩延寿寺,同时改好山园为清漪园。从此大兴土木十五年,营建起一座豪华壮丽的帝王宫苑,成为清代京都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清漪园以其优美的风景胜于其它各园。

公元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公元1886至1895年,慈禧太后为庆祝自己的生日,挪用海军军费进行重建,历时十年,耗银800万两,并改名为颐和园。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28米的“长廊”,枋梁上有彩画14000余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1990年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颐和园文物南迁,十去八不归

颐和园在清漪园时期,国库充裕,乾隆皇帝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之铜器、唐宋元明之瓷玉及书画在所不少,加之专门制作和臣子进贡,当时著录的陈设多达四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建档管理。鸦片战争后,清漪园陈设有所裁撤,至咸丰五年(1855),实有陈设37583件。1860年,据英法联军劫掠后的清册载,清漪园各处陈设物品只剩有530件,且多残破不整。

1886年,权倾天下、穷奢极侈的慈禧极力经营自己的安乐窝,八方珍宝源源流入颐和园,可惜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浩劫,园藏文物又被毁掠一空。1902年,慈禧回銮北京,她不顾国势阽危,再次修复颐和园并大力充实园内陈设,以为常驻之地。颐和园文物陈设又极一时之盛,是为现今园藏文物之基础。

1933年3月,颐和园文物随故宫国宝南迁。自3月至5月,颐和园文物共分三批,随故宫国宝一起踏上南迁之路。根据档案记载,参与南迁的颐和园文物共计2445件,另含《图书集成》一部,计528函。经过十余载颠沛流离,南迁国宝于于1950年初北返抵京。

据悉,北返回园文物共计368件,仅约占南迁之初文物总数的15%,以瓷器、玉器、青铜器为主,还包括部分家具陈设类文物。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颐和园文物得到了较为妥善的保护。目前,颐和园园藏文物计有四万余件,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93件,二级文物1.7万多件,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并有不少外国文物。

清雍正灰蓝釉出筋橄榄尊

第二批,装第九四号箱,名称“清霁蓝瓶”

清竹根雕群贤乘槎摆件

第三批,装第三三一号箱,名称“竹根雕刻人物花船”

局部图

大清乾隆仿古款青玉兽面纹方鼎

第三批,装第三一七号箱,名称“青玉雕花四足香炉”

我是手动分割线,下面是此次展览中颐和园选送的文物

桦木根拼攒宝座

宝座采用桦木根瘤依传统宝座样式制造,分为靠背、扶手、牙板、腿足等几个部分,五条短足下乘托泥,座面红木框编藤席,硬木地平系后配。宝座所用树根盘结扭转如同虬龙,疏密有致,粗细得当,浑然天成。树根拼攒家具在选择材料时颇费心机,所耗物力超过非树根材料制作的同样器物。

清乾隆 青玉乾隆御题七佛钵

晚唐时期有位诗人叫皮日休,曾写道:“开元寺佛钵,帝青石作绿冰姿,曾得金人手自持。”描绘的是藏在开元寺中一个用帝青石制成的佛钵,也就是用青色宝玉制作的佛家用的器皿。

清朝乾隆年间丁丑年(1757年),乾隆皇帝得知有这样一个宝物,大喜之余更是借南巡机会亲自到开元寺。可是,他发现此宝物虽然完好地被保存在开元寺中,但却不是如皮日休描绘的那般用帝青石制成。

乾隆皇帝惋惜之余,命工匠用伽楠木重刻佛号。1786年,乾隆皇帝令工匠精选美玉重新雕刻,并亲自就此宝物的来历题字,由工匠们刻在佛钵的内壁,作为供奉。

青玉乾隆御题云龙纹瓮

嵌松石羽纹钫 战国(国家一级文物)

高50厘米 腹径25.8厘米。方口,溜肩,腹鼓,下有方圈足,腹部两侧有兽首衔环耳。通体满布镶嵌绿松石的连环纹饰。整体纹饰制作精致,造型稳重而不失灵巧。

错金鸟形尊 战国(国家一级文物)

高26.2厘米 长34厘米 宽18厘米。鸟尊呈立耳,圆睛,长喙,圆腹,翘尾,神鸟形双翅,背有绞蛇纹活盖,两前足兽足状,后足为一倒立状小兽,尾后有一环状系;鸟首、足等处装饰鳞纹,腹身铸有雷纹,翅尾铸有羽纹;眼、颈等处有错金装饰。

清 掐丝珐琅兽面纹提梁卣

清 铜鎏金龙钮活环剔红锦地开光山水人物纹漆瓶

局部

清嘉庆 紫地粉彩庆寿图垂云瓶

清 铜鎏金无量寿佛坐像龛

清乾隆 汉白玉雕夔龙纹栏板

铜牛的束莲栏板,和现场展出的这件应是一样的

其造型上下为俯仰莲花,中为束带扎捆的束腰形式,近似于雕着俯仰莲瓣的须弥座,所以这种形制也叫束莲栏板。

一组光绪时期黄地粉彩描金“万寿无疆”花蝶纹系列瓷器

黄地粉彩描金“万寿无疆”花蝶纹盅

黄地粉彩描金“万寿无疆”花蝶纹小碗

黄地粉彩描金“万寿无疆”花蝶纹盖碗

黄地粉彩描金“万寿无疆”花蝶纹碗

黄地粉彩描金“万寿无疆”花蝶纹盘

一组清代 椰壳雕花团寿纹瓷器

清 椰壳雕花团寿纹碗

清 椰壳雕花团寿纹圆盒

清 椰壳雕暗八仙寿纹碗

清光绪 沉香木雕盘龙杖

局部

清乾隆 白玉渔樵图山景

清乾隆 双凤六环白玉壶

清乾隆 粉彩夔凤穿花纹蝶耳尊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23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