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考古文物解读丨三彩榻

 

三彩榻,长25.2厘米,宽18.7厘米,高6.3厘米,出土于陕西省富平县李凤墓。此榻结构完整。榻面为长方形,四周有2厘米高的围栏,前有阙门,下部前后两侧各装饰有两个壶门,两端各有一个壶门。榻面及边沿施黄、绿、褐色釉,花纹为不规则的环形,釉层较薄,彩釉无明显的熔融与流淌效果,各种釉色清晰分明,显得艳丽而不失淡雅。

“唐三彩”是盛行于中唐时期的一种低温多彩釉陶的简称。它用白色黏土作胎、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着色剂,各种元素的含量不同,釉色分别可呈现深绿、浅绿、翠绿、蓝、黄、白、赭、褐等多种色彩。

唐三彩集各种色彩于一体,交错融合、斑斓华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唐三彩虽说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一个伟大创举,但这一名称,古书中却缺乏记载。一开始因为出土器物多为红、绿、白三彩,又多出自唐墓,所以人们俗称其为“唐三彩”。后来虽然发现黄褐、蓝、黑等多种釉色的俑、动物、器皿,但“唐三彩”之名已经先入为主,便沿袭了下来。其实唐三彩是一种多彩陶器。对于具备一种釉色的,人们习惯称为单彩或一彩,带两种釉色的,人们称为二彩,对带有两种以上釉色的,则统称为“三彩”。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这件三彩榻是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三彩器之一,为判定唐三彩出现的年代——在唐高宗时期提供了依据。同时,这件三彩榻也是迄今发现的为数极少的唐代家具的形象资料之一。(记者 郭青 张琪悦)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01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