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新华全媒+)陈老汉新“声”里的新生活

 

新华社合肥3月22日电题:陈老汉新“声”里的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刘菁、陈诺

“叮!到账16元。”又是一年春临大别山,记者刚走到脱贫户陈泽申家门口,就听到屋内传出这样的电子声。

这里是大别山区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过去几年,记者多次“闻声”于陈泽申的家,听过院子里的鸡叫声、羊群的铃铛声、打猪草的锵锵声,听过陈老汉的叹息声、欢笑声。这回,听到的声音又不一样了。

循声望去,一个印有二维码的语音收款播报器摆放在屋内一排货架的醒目位置上。一袋袋统一包装、印有“金寨特产”“大别山的味道”字样的香菇、花生等农产品整齐码放在货架上。

眼前这3个货架是陈老汉屋里的新物件。记者上次来的时候,这里堆放的还是农具、柴火等杂物。

“这都是村里的绿色产品,买些什么?”陈泽申迎上前笑盈盈地招呼大家。“呀,老陈,穿新衣服了!”大半年不见,72岁的他穿着也时尚些了,上身是质地不错的藏青色衬衫,下身的黑西裤不再像过去沾满灰尘。

在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陈泽申曾是个“苦憨憨”:中年丧子丧妻,儿媳改嫁,身体病弱的他独自抚养未成年的孙子。

致富“门道”在哪?陈泽申在寻找,大湾村在寻找。

2016年4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山路乘车1个小时,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考察脱贫工作。

大湾村干部群众信心倍增。得益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接续好政策,山水秀美的大湾村近几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脱贫摘帽,而且成为远近有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2021年过境游客超过30万人。陈泽申也依靠养猪、养羊和炒茶等工作,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现在年纪大了,没精力养羊、炒茶了,换成在家门口接待游客,蛮好!”陈泽申忙不迭地介绍自己的新行当。去年大湾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推广农产品货架,号召大伙儿售卖村里的绿色土特产,他率先迎“架”进门择新行当。“我这个院子,每到周末有上百名游客来,收入过得去!”

在金寨农商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陈老汉开通了网络支付账户,申请了收款二维码。起初自家农产品品种单一,摆不满货架,陈老汉便开着电动小三轮去乡亲们家收山货。货架逐渐丰富起来,他又发现抱回来的一堆堆土特产没“卖相”,于是借来封装机,用村里统一的品牌袋,一一过秤包装。

曾经一见人就躲、一说话就怯的陈泽申,和记者不停嘴地聊起了生意经:“我这又新进了一些六安瓜片、石斛,算高端特产。”眼睛里、话语间都透着些活络的陈老汉,与当年的他判若两人。

起初游客购物扫码支付后,陈泽申一听到收款提示音就赶紧核对一下钱是否到账了。现在生意越来越好,听到“叮”的一声,他不再急着去看手机了。

陈泽申算起了自己新一年的收入账:院子里的光伏板加配了储能柜,发电分红有保障,干着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售卖农产品,“一年挣个五六万元不成问题!”陈老汉脸上是掩不住的高兴。

屋外,一辆大巴车载着游客驶过,路边的太阳能智慧路灯播报起温馨提示,不远处有村民在徽派小楼里直播带货……大湾村里传来的新“声”,正是“陈泽申”们在又一年春天里选择的新的生活。(完)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23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