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东华门:老北京市井生活场

 

东华门是紫禁城的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西华门遥相对应。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

1901年的东华门,哪有一点宫城东门的样子?

民国时期的东华门。

清代,赶上皇帝“叫起儿”,大臣早晨三点钟就得上朝。起来那么早,中途难免肚子会饿。各官员到东华门外,都要吃一点东西,因为都是一点多钟就起床,匆匆出门,自己家中预备吃食的比较少,所以在此都要吃点。齐如山先生年轻的时候就跟随父亲上过朝,他记录下来东华门外大小官员吃早点的生动一幕:

中下级的官员,都在大街饭摊上吃,无非是馄饨、老豆腐、大米粥等等。堂官则在小饭铺中,也无非是吃些甜浆粥、小油炸果,等等。我随先君上朝过两次,都是在大街上吃的,一次吃的格豆,乃用绿豆面所制,亦颇适口,此食只北平有之;一次吃的烧饼馄饨。

上朝的高中级的官员很多,且是一年三百六十次,又是极重要的公务,朝廷总应该预备若干房屋,及相当的设备吧,但是一点也没有,任凭大家黑更半夜,风里雪里,东跑西跑。吃这么些东西,既不雅观,又不卫生。都是全体的靴帽袍褂,蹲在大街吃东西,已经不大方便,到万寿或大庆典之期,都穿蟒袍,——按国家的规定,万寿节前后十天,无论上朝或办公,都得穿花衣,花衣就是蟒袍,这个名词,叫做花衣期内,一切不吉利事情,都不许做,如问斩行刑,都绝对不许。按规矩自然都应穿花衣但贫穷没有,也只好将就。然上朝非穿不可,且须挂朝珠。请问穿戴着顶子、花翎、蝽袍、補褂、朝珠等等,蹲在大街上吃东西,这像一件事情吗。

然而有清二百多年,永远如此,这已经够腐败的了。我随先君进东华门时,刚到门洞内,忽听“喝”的一声,吓了我一跳,前后左右一看都无人,不知此声果从何处而来,因黑夜看不真。细一看门洞内,地下躺着十几个人,他们都是把门的兵丁差役。他们本应该站班,有时候还要盘查,就是不盘查,也要详细的审察审察。但他们怕冷,都不起来,就躺在被窝里,在枕头上喊这么一声。这岂非笑谈?倘我不是亲眼得见,若只听人说,我一定不会相信的。

这大概是东华门夜市的前身吧?

1958年,在东华门大街十八号前街心,有一辆“喜临门”牌的小汽车,上面帐号着一张红纸,纸上写着“谁的汽车?”据说,这辆汽车在原处已接搁置七个多月了,任凭风吹雨打,无人过问。首都汽车公司东华门出租站的职工贴了一张招领大字报,一直没人认领。汽车背后就是东华门。

1960年, 东华门公社开关厂的社员们正在及时地管理他们的菜地 。远处依稀就是东华门,当时为了种菜真是把能用的地都用上了。高宏摄

1960年,东华门街道妇女组织起服务站,给居民织补衣服,这是她们在交流织补经验。 郭仲义摄

1961年,东华门人民公社机械修配厂生产人员在老师傅的指导下生产相片裁刀。 高宏摄

1961年,东华门公社机械修配厂生产水壶。 高宏摄

东华门大街是民国以后才叫起来的。民国以前这里是皇城以里,皇城里都是以地点命名的。比如:瓷器库、缎库、沙滩西十库、米粮库、骑河楼。东华门大街是从筒子河到南北河沿大街的会合处,半里路的光景。基本上可以算北京城最短的大街了。

作家张征从小在东华门一带长大,在他的记忆中,东华门周边都是饭馆:

东华门大街的卤煮小店是一绝,没有往东一里路外的馄饨侯火,可是它躲在古槐下面自有一乐,门口挂着幌子,就俩字儿:卤煮。门口搁三尺口径的大锅,锅沿儿让灶火熏得黢黑,锅里面老冒着香气:见天的,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冰雪交加,都是滚开的,咕嘟着的是我称之为“大杂烩”的肉块:猪心猪耳朵猪舌头猪脸蛋猪肠猪肝猪肺,这些猪杂碎沉在锅底,锅上面浮着的是几十个火烧,它们和油炸豆腐泡儿一起随滚开的汤起伏着。这种专门用来卤煮的火烧个头只有状元饼大小,吃的时候,师傅拿手指头一按,试试火候,然后轻轻一拨,火烧就进了笊篱,出锅,搁案板上,拿刀啷啷两刀,火烧成为四角,码碗里。上面搁的肉哇,我看是捞着什么就算什么:猪头肉肝大肠肺叶子咣咣几刀,敛刀面上往火烧上码齐,捞几个豆腐泡儿,抄起大勺子足足地浇上老汤,最后放一小撮香菜,端到你的桌子上。

1958年,东华门幼儿园的景晏如同志在和孩子们做游戏。

1960年,东华门人民公社大阮府胡同食堂 。高宏摄

1961年,东华门公社锻库胡同托儿所夏季卫生和防暑防病工作做的好 。高宏摄

1977年,东华门幼儿园的王继芬在给孩子们讲故事 。王宝琴摄

东华门幼儿园的前身是孔德学校附属幼稚园。这块地方最早是清代的英亲王府,英亲王因“谋权摄政”被抄家赐死后,英亲王府拨给光禄寺用。清末拨给了宗人府。

1928年,民国政府将这里拨给孔德学校做校址,面积共20亩,是当年英亲王府的一半。1952年,孔德学校划分为三部——东华门幼儿园、东华门小学和二十七中学。

东华门幼儿园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幼稚园之一。1937年,燕京大学幼稚科毕业生景燕茹担任幼稚园主任。1952年改为“北京东华门幼儿园”,景仍任园长,将半日制改为全日制,收托双职工子女,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幼儿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占地702平方米、50名幼儿,发展到1996年为1700平方米。收托幼儿240余名。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当年的真光剧场。 儿艺网站

1980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为了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克服困难,排练了不少短小精悍适合儿童们看的文艺节目。这是他们在东华门幼儿园为小朋友演出文艺节目《借手绢》。

站在木床里的小小朋友也在看表演。

东华门大街上有一个西洋古典小楼的建筑,现在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来是有名的真光剧场。真光剧场1921年开业,曾是北京最豪华、设施最为先进的一处文化场所。

真光剧场开业后,领风气之先,出台了首部观众守则。要求观众“注重公德、安守秩序、入座脱帽、宁静少谈、不乱拍掌、不作叫好、不妄吐痰、不碍他人、自重自爱,保全公安”。

梅兰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这样回忆真光剧场:

纯粹洋式的楼,白色的大石柱石阶,楼上中间是半圆形的大玻璃砖窗,窗的左右石台上,一边一个石雕像,是仿照希腊古建筑上的石像,长发,有两个翅,大约比真人略高一些。这个半圆的大玻璃窗里面是楼上的休息厅,休息厅下面就是剧场的进口处。剧场里地面是下坡式,前低后高的。半圆式舞台,紫色的大幕、侧幕。装有正规的舞台灯,进口、出口之外,还有两个太平门。现在叙述这些,可能使人觉得,不是剧场都这样吗?可是在当时是新东西,在这以前,虽然有第一舞台和新明戏院是比较新式,但没有这里更新,也没有这里洋味足,这就是当时的真光剧场。

1963年,东华门医院的牙科大夫为患者治病 。冯文冈摄

1963年,本市城乡人民积极参加选举活动,东华门人民公社医院大夫段贵图连续三届被选为区人民代表,他的女儿段世荷第一次参加选举,他们高兴地领到选民证。冯文冈摄

1978年,东华门派出所民警张贵方和街道治保干部一起研究工作 。司马小萌摄

对于80后、90后来说,一提到东华门,首先会想到夜市。这里一度确实是北京城的美食担当。东华门夜市创建于1984年,东起王府井北口,西到南河沿北口,全长三百多米,占据了东华门大街道路的北半部分。

每天下午五点多钟,摊位就支起来了。开始在东华门夜市确实能找到不少难得一见的北京小吃,可后来东华门夜市越来越变味儿。小吃种类越来越天南海北哪儿都有,像个大杂烩,而且价格翻着跟头涨,味道却越来越走下坡路。最令人无法容忍的是满地污渍和彻夜的喧闹。后来北京人都不去东华门夜市了,这里成了蒙外地游客的地方。2016年6月,东华门夜市关闭,可以说老北京没几个心疼的。老字号得用心维护才能长久,像这样越来越走样儿的,别看顶着“东华门”三个字的招牌,也是不灵。

2016年6月,东华门夜市关闭。

2016年6月,东华门夜市关闭。

2016年6月,东华门夜市名店老腾家米线档位里,老腾正在为大排长龙的顾客煮米线。邓伟摄

图 | 北京日报图片库

资料来源 | 《流传在老北京王府里的趣闻传说》《北京往事》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2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