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
今年回家,要到村上办点事情,父亲一再叮嘱我们,顺便到老屋里看看。回到村里,来到门前,院子还是那个院子,老屋还是那个老屋,就连那大门也是原来那样子,和我记忆里的一模一样。

开锁进门,零星地摆放了些农具,院里有些杂乱,缺少了打理,显得荒凉些,前年的一场连阴秋雨,泡塌了与西邻家共用的土院墙,还好邻家也没人住,暂时不用管它。

经过秋雨的洗礼,老屋还完好无损,挺拔屹立在那,毕竟是60多年的土坯房,能有今天的表现真是不易,感谢当年建造老屋的村里人,也包括父亲,他老人家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院子中间还种着一小片油菜,已开出黄色的花朵,不时招来几只蜜蜂,嗡嗡作响,迎接我们回归故里。

说来话长,关于老屋,常听父亲常常说起。爷爷、奶奶原来住在黄河滩的老朝邑,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那里将成为水淹区,于是村庄整体搬迁到了黄土高原上这个小村庄。
故土难离,有些不舍,但也要服从国家的大局。时间紧迫,不容迟疑,爷爷奶奶就随着北迁的移民,来到渭北高原落户。当时,安置房还没有盖好,只能在院子后的土崖上掏了两个小窑洞,勉强容身。
当时父亲已前往青海谋生,不在家里,根本不知道发生了这么重大的变故,快过年了,才从西宁动身,往原来朝邑的家中赶。下了火车,快步前行,快到时,遇到了同村的长辈,告诉他村里没人了,都已搬迁,沿着公路向北,上了塬再打听村子如何走。父亲站在原地,吃惊不小。
从目前的距离看,我估计两地少说也有30公里,回家心切,父亲也顾不了多打听,背着简单行李调头回走,急匆匆的脚步。在傍晚时分,回到了没有房子的小院。
奶奶小窑洞前的空地上,在简易的灶台前,正准备下黑面饺子,看到父亲,激动的说不话来,爷爷听到了动静,从窑洞里走了出来,带笑说到,回来刚刚好,赶上过年,那一天是大年三十,父亲永远记住的日子。
两口小窑洞暂时解决了住的问题,但做饭没有地方,特别是下雨刮风天更不好办。爷爷问父亲会不会盖个简单的灶房,父亲信心满满地回答:会。
当年父亲18岁,只在山东老家时,见过别人盖过简易的灶房,但从来没有自己操作过,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完全是凭自己的热情和智慧。
于是父亲在村边的沟里砍了些小树枝,又在地里拾些直流的苞米杆,建材基本准备齐全了,灶房工程正式启动,设计、施工均由父亲一人提当。
灶房选在爷爷奶奶住的那口窑洞旁边的空地上,在四角立了四根粗点的木棍,挖坑埋实,在两木棍之间挖出个深槽,将长点的两根小树枝绑在木棍上,把苞米杆插入土槽里,夹在两个树枝中间,并不断用绳子固定,一面1米多高的苞米杆墙就有了模样,不一会,其它两面墙也大功告成。
父亲又和了些稀泥,加了些短麦草,糊在了苞米杆上,美观度一下提升不少。屋顶上放了几个粗点的树枝,用绳子固定,再把剩下的苞米杆搭在了其上,灶房工程胜利竣工。
在一旁观看的爷爷直夸,没想到一个学生娃还有这两下子,听到夸奖的父亲也乐的合不拢嘴。这灶房虽然简陋,但总能遮点阳光,避点小雨,做饭有个地方,但若遇到中雨或大雨,肯定会漏,只能另想办法了。吃住解决了,不管怎样,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总是其乐融融。
黄土高原的生活苦些,人们还在有序过着。过完年,按照统一规划,为移民建造房子具体工作由生产队实施,但移民人数较多,盖房需要轮流排队,爷爷家排得比较靠后。
因是响应国家号召搬迁移民,国家负责按人口数量建造房子,家里3口人,能够盖3间房,建筑材料都是按标准划拨的,椽子1间房15根,3间房共45根,大梁4根,还有少量的青砖,队长指派父亲带着架子车到大队部拉了回来。用于砌墙的胡基,生产队已指派人打好晒干,只要开工,随时都可以拉回使用。
人们都知道,陕西八大怪,其中之一是“房子半边盖”,之前不明白,听了父亲的介绍,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真谛,感叹陕人的智慧。左右邻里的院子,都是共用山墙和围墙的,房子背靠背盖,墙都是用黄土夯起来的,只是山墙打的更厚更高些,左右两家共同将其做房梁的支撑,从外面看组成个“人”字形,两家都节约了建筑成本,同时墙被包在了房子里,避免了风吹雨淋,牢固不破,下雨时,房上的水流向自家,也符合风水的讲究,简单中蕴蓄着科学,不得不佩服前人的伟大。
开工了,队长安排了一个瓦工和一个木工做工头,另外还有几个小工,父亲也被挑来做小工,主要是按工头的指挥,和泥,搬砖,上瓦,递胡基等出力气的活。
父亲干的很尽心,毕竟这是给自己家盖房子,一砖一瓦都寄托着自己的感情,每每说到此,父亲都很动容激动,所以每次回村,父亲都会把院子巡视一遍。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也就用了10天时间,三间房子竣工了,隔成了两间,队里想得周到,就连房间里的土炕都给盘好了。
以前不懂,明明是2个门两间房怎么是3间呢,原来农村说的房子间数,是以两个横梁之间算一间,而不是后来隔成的房间数计算的,我特意抬起头,看了看,又数了数,确实是3个跨度,3间房。
房子盖起来了,爷爷奶奶都很开心,终于有个像样的住的地方了,静等过一个夏天将其晒透,赶在冬天到来前就能入住。住的房子有了,做饭的地方需要解决,以前那个简易灶房是临时的,刮风下雨根本不管用。

于是,父亲又开始谋划正式灶房的建设,需要请专业的人来做。灶房的位置选在院子的西南角,需要打墙,房顶要撒瓦片。
有了计划,就要备料,队上有砖瓦窑,就买了一架子车的蓝瓦片,又买了十几根椽子。学校星期天放假,他就回到家里学着别人样子打起了胡基,一直坚持了一个月,打了不少,权当是锻炼身体。
经过一个月筹备,材料基本到位,可以盖灶房了,父亲请队里的专业人士出面,他当小工,用了5天时间就把灶房盖好了,了却了一桩心事。

随着天气渐冷,爷爷奶奶搬进了新房,用上了新灶房,新的生活拉开了帷幕。随后,母亲跨进大门,也成为老屋的主人,生活有了新变化。生命在不断绽放,有了我们姊妹,老屋里充满了欢笑声。
走在院子里,抬眼看看老屋,思绪万千,这里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能不让人动容激动吗。
老屋在,根就在,自己永远都不是故乡的客人,对故乡的情永远割舍不断……..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127191.html